《中医伤科学讲义》:柴胡细辛汤

处方

柴胡、细辛、薄荷、归尾、地鳖虫、丹参、制半夏、川芎、泽兰叶、黄连。

功能主治

去瘀生新,调和升降。主脑震伤。

临床应用

脑外伤后遗症《中医杂志》(1982;1O:11):石某某,女,29岁,1979年9月8日初诊。患者于1978年不慎从高处摔下,与石头相撞而外伤。头巅、后脑及两颞部疼痛如裂,家属视病情严重,特来求治。患者伏驴背上而来,精神欠佳,动弹不得,自己不能上床。诊视:头项强痛,头昏,畏风,恶寒,汗出如洗,面色黧黑,胸脘痞闷,泛泛欲吐,默默不愿言,眼球发红并有牵引性疼痛。形体消瘦,腹满便秘,小便不利,口唇紫绀,爪甲发黑,舌苔微黄,中间黑,脉弦涩。诊为脑外伤后遗症。处方:柴胡细辛汤加石菖蒲。7剂后诸症减轻,上方加紫草根10g,5剂诸症大减。继用上方7剂为粗末,早、晚各冲服15g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半再未复发。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中医伤科学讲义》

现代·《中医伤科学讲义》:柴胡细辛汤

组成

柴胡(6克)、土鳖虫(9克)、丹参(9克)、制半夏(6克)、泽兰(9克)、当归(9克)、川芎(6克)、细辛(6克)、薄荷(6克)、黄连(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

祛瘀生新,调和升降。

主治

主治头部内伤(脑震荡)昏迷苏醒后或无明显昏迷,所致的头晕、头痛、嗜卧、泛泛欲恶等,舌淡,苔白,脉弦细。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脑震荡、脑外伤综合征、颞动脉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等病症。

1.脑震荡:随机分组,治疗组47例给予柴胡细辛汤加味治疗,对照组45例给与吡拉西坦口服治疗,疗程7日。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8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陕西中医》2004年第10期)

2.脑外伤后综合征:柴胡细辛汤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60例,与盐酸吡硫醇治疗30例随机对照,疗程14日。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8%,对照组有效率为6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年第5期)

3.颞动脉炎:本方加减治疗颞动脉炎患者102例,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痊愈68例,显效27例,好转7例。(《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4.偏头痛:随机分组,治疗组47例给予柴胡细辛汤加减治疗,对照组65例给与西药(谷维素十吲哚美辛)治疗,疗程45日。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疗组显总有效率9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福建中医药》2001年第3期)

5.血管神经性头痛:本方加减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61例,半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愈21例,好转34例,未愈6例,总有效率90.2%。(《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第4期)

方解

柴胡细辛汤为治疗头痛常用方剂。方中柴胡、细辛、薄荷疏理气机,祛风通络止痛;川芎,功善疏通,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气行血活,善治头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经止痛,辅以川芎增强止痛之效;泽兰、丹参助当归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全方共奏活血行气、逐瘀通窍止痛之功。

现代研究

现代动物实验表明,柴胡细辛汤加减能够改善颅脑损伤模型大鼠认知功能及其神经功能缺损。

方歌

无。

摘录

现代·《中医伤科学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