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黄耆汤
《金匮要略》卷中:桂枝加黄耆汤
处方
桂枝 芍药 甘草各6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黄耆6克
功能主治
治黄汗,两胫自冷,腰以上有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则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黄疽脉浮,有表虚症状者。
用法用量
上六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温服100毫升。须臾饮热稀粥约200毫升,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中
《金匮》卷中:桂枝加黄耆汤
别名
桂枝加黄耆五两汤
处方
桂枝2两,芍药2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枚,黄耆2两。
功能主治
助阳散邪,以发郁阻之湿。主黄汗之病,两胫自冷。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黄疸,脉浮,而腹中和者。
临床应用
虚黄《静香楼医案》:面目身体悉黄,而中无痞闷,小便自利,此仲景所谓虚黄也,即以仲景法治之。桂枝、黄耆、白芍、茯苓、生姜、炙草、大枣。
用法用量
桂枝加黄耆五两汤(《三因》卷十)。《三因》本方用:桂枝(去皮)、芍药各三两,甘草二两(炙),黄耆五两。为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三枚,煎七分,去滓温服。
各家论述
①《医方考》:客者除之,故用桂枝之辛甘,以解肌表之邪;泄者收之,故用芍药之酸寒,以敛营中之液;虚以受邪,故用黄耆之甘温,以实在表之气;辛甘发散为阳,故生姜、甘草可为桂枝之佐;乃大枣者,和胆益胃之物也。②《医门法律》:用桂枝全方,啜热粥助其得汗,加黄耆固卫。以其发热,且兼自汗、盗汗,发热故用桂枝,多汗故加黄耆也。其发汗已仍发热,邪去不尽,势必从表解之。汗出辄轻,身不重也;久久身瞤胸中痛,又以过汗而伤其卫外之阳,并胸中之阳也;腰以上有汗,腰以下无汗,阳通而阴不通也,上下痞隔,更宜黄耆固阳,桂枝通阴矣。③《金匮要略方义》:以桂枝汤微解其表,和其营卫,使在表之湿随汗而解。表盛之人,虽取微汗,犹恐重伤其表,故少佐黄耆以实表,使之汗不伤正,补不留邪,此正为寓补于散,扶正祛邪之妙用。同时,黄耆与桂枝、生姜配伍,尤有化气行水之功。然黄耆固表,有碍桂枝之发散,故服后需饮热粥以助药力。其治黄疸者,因黄疸亦属湿郁之证,故其表虚者,亦一并主之。
摘录
《金匮》卷中
汉·《金匮要略》:桂枝加黄芪汤
组成
桂枝、芍药各三两(各9克),甘草二两(6克),生姜一两(9克),大枣十二枚(3枚),黄芪二两(6克)。
用法
水煎温服,服后饮热粥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出汗,再服。
功效
益气解表,调和营卫。
主治
主治黄汗,两胫自冷,腰以上有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剧则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黄疸初起,发热恶寒,脉浮自汗;气虚感受风寒。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黄汗及心律失常等病症。
1.感冒:以桂枝加黄芪汤加减治疗夏季气虚感冒78例。3日内体温恢复正常且无反跳则为痊愈:结果:痊愈49例,好转9例,无效20例(其中失访11例),总有效率74.3%。(《国医论坛》1998年第1期)
2.汗证:以本方加减治疗黄汗症。患者上半身汗出色且黄,并自觉胸闷、心慌、小便量少等症状。因寒郁卫阳与内之郁热结合所致。予本方加减,服4剂后,病情明显好转,汗出大减,其色已不黄染。上方加防风,继服3剂而愈。随访未复发。(《新中医》1994年第11期)
3.心律失常:以本方加减可治心动过缓。中医诊为“怔忡”,为心脏虚损,气虚无力鼓动,阳虚无以温煦,心神失摄所致。方以本方加红参、枣仁等。一诊5剂,服后自觉症状好转,汗出、乏力减。又连续5诊,服药25剂,自觉症状消失,心率由48次/分改为54次/分,又相继服药2个月,心率62次/分。心肌缺血改善,普通心电图提示为正常心电图。至今健康,病未复发。(《河南中医》1999年第1期)
方解
本方即桂枝汤加黄芪组成。方中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黄芪益气固表,扶正祛邪,助桂枝汤以解表散寒。
临床应用以恶寒较重、发热自汗、脉浮无力为辨证要点。如外感表虚,加白术、防风;气虚较甚,重用黄芪,加党参、自术;黄汗、黄疸,加茵陈、栀子、黄柏;盗汗,倍芍药,加当归;多汗,加浮小麦。
现代研究
临床报道尚见于治疗糖尿病多汗症、自汗、盗汗、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频发室性早搏、心房纤颤等病症。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桂枝加黄芪汤水提液对离心蛙心在小量时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能使心肌收缩幅度增大;大量应用时,可使整个心脏抑制,心跳停止。
方歌
桂枝汤本治表虚,营卫不和是病机,而今汗出恶风甚,益气固表加黄芪。
摘录
汉·《金匮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