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黄附子汤治左侧腰腹疼痛

杨某某,男,30岁,1986年5月20日初诊.

患左側腰痛遇寒加重年余,一月前经按摩腰痛稍减,近半月来左侧腰部仍痛,伴见左少腹及左股内侧拘急疼痛,遇寒则痛甚,且站立时排尿不出,必取蹲位始可小便,无尿频、尿急及尿痛,小便色微黄,大便稍硬日一次,饮食正常,脉沉弦,舌质淡暗,苔白厚。七天前曾在某医院化验尿常规、肾及膀胱X平片无异常发现。证属寒邪客于足少阴、厥阴二经,以致经脉不畅,膀胱开固失度,治当温形散寒,兼以行淤。处方:制附子30克,细辛10克,大黄10克,2剂,每日1剂,水煎(文火久煎)服。

1986年5月23日复诊:服上方后,大便泄泻日2~3次,昨夜12时许,突感左侧阴囊阵缩疼痛,持续约半小时后,于阴囊疼痛处汗出如洗,继而腰、少腹、股内侧疼痛顿减,小便时站立亦能排出。继服上方二剂,药后诸症悉除,随防至今未再复发。

二、附子粳米汤治肠鸣、泄泻

王某某,男,1986年8月19日初诊。患肠鸣、
泄泻半年,曾在某医院作大便细菌培养,无致病菌,现肠鸣频作,泄泻日3~5次,四肢欠温,腹部不痛,饮食正常,小便清长。脉弦,舌淡苔白滑。证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气滞不畅。治宜温阳祛湿,兼以理气。处方:制附子30克,净半夏30克,炙甘草30克,干姜30克,桔梗20克,大枣五枚,粳米30
克,2剂,每日1剂,水煎服(文火久煎)。

1986年8月22日复诊:服上方后大便己成形,日1次,肠鸣减,舌转为正红,苔仍白滑,脉弦但 较前缓和。继服上方2剂。服后肠鸣泄泻均愈。

三、甘草泻心汤治口唇疱疹

张某某,女,40岁,1984年7月5日初诊。患口唇疱疹,有时溃破疼痛年余,服三黄片或牛黄解毒片则溏泻数次而疱疹暂消,然亦不过数日即又复发。现口唇有玉米样内含浆液之疱疹四五个,未溃破,微痛,饮食正常,二便自调,脉滑稍数(82次/分),舌质淡苔薄白。

口唇乃脾所主,脉滑稍数,当为脾经湿热,然舌质淡苔薄白则为脾阳已虚之象,乃屡服苦寒泻下
所致。脾阳不复,则湿热难除。治当温复脾阳,清热燥湿。处方:生甘草20克,干姜10克,党参12 克,净半夏12克,黄连10克,黄苓10克,5剂,每日
一剂,水煎服。药后疱疹消失,嘱其勿食辛辣,生冷。随防至今未再复发。

作者:李发枝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