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半边苏

拼音注音

Bàn Biān Sū

别名

绵穗苏、野鱼香、野苏、大胡麻、天人草

来源

唇形科半边苏 Comanthosphace ningpoensis (Hemsl.) Hand.-Mazz.,以全草 入药。

生境分布

浙江、江西、湖南、贵州。

性味

辛、微苦,温。

功能主治

驱风发汗,清热止血,解毒。

感冒(畏寒头痛):配白芷、川芎各3钱,水煎服。

瘫痪:鲜品捣烂包关节处。

疮毒:鲜品捣烂包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半边苏

拼音注音

Bàn Biān Sū

别名

野鱼香、野苏、火胡麻(《贵州民间药物》)。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香薷全草 。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草坡。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方形,高30~100厘米,下部疏被白色柔毛,上部密被白毛。叶对生,有柄,叶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4~6厘米,宽1.8~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侧下延,边缘有钝齿,上面脉上有细柔毛,下面广布白柔毛。穗状轮伞花序腋生及顶生;苞片鳞片状,后渐脱落;萼钟状,近相等的5齿裂;花冠淡紫色,2唇形,上唇直立,先端微凹,下唇3裂;雄蕊4,其中2枚突出;花柱短。小坚果卵形,平滑.花期夏秋。

化学成分

全草含挥发油,主成分为香薷酮,还有白苏酮,α-蒎烯、桉叶素、对聚伞花素、异缬草酸、异缬草酸异丁酯、乙酸、α-,β-白苏烯、辛醇-3、辛烯-1-醇-3、芳樟醇、樟脑、牻牛儿醇、己酸、异己酸等。

种子含脂肪油38%,其中有油酸、亚油酸、亚麻酸。

性味

《贵州民间药物》:”性温,味辛微苦。”

功能主治

《贵州民间药物》:”驱风发汗。治瘫痪,痨伤吐血,感冒,月家病,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外用:捣烂敷。

复方

①治瘫痪:半边苏捣烂包关节处。

③治感冒畏寒、头痛:半边苏四钱,白芷、川芎各三钱。煎水服。

③治痨伤吐血:半边苏一两。煎水服。

④治疮毒:半边苏捣绒包患处。(①方以下出《贵州民间药物》)

⑤治月家病:半边苏、牛舌片、益母草、辣子草各五钱,煎水服。《贵州草药》)

备注

本品在四川、山东等少数地区作香薷使用,参见”香薷”条。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半边苏

拼音注音

Bàn Biān Sū

别名

野鱼香、野苏、火胡麻

英文名

Herb of Common Elsholtzia

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绵穗苏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manthosphace ingpoensis (Hemsl.) Hand.-Mazz. [C.sublanceolata
auct.non (Miq.)S.Moore]

采收和储藏:夏、悉季采收,切段,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20m的山坡草丛及溪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贵州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具木质根茎;茎直立,除花序被星状绒毛外,其余部分近无毛。叶对生;叶柄长0.5-1cm,无毛;叶片卵状长圆形,长7-20cm,宽4-9.5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渐狭,边缘在基部以上具锯齿,幼时上面多少被小刚毛,下面被疏星状毛,老时两面近无毛。轮伞花序6-10花,排列于主茎及侧枝上成顶生假穗状花序,长8-18(-40)cm;苞片叶状,明显从法状过渡到鳞片状;小苞片微小,长1-1.5mm,旱落;花梗长1-3mm,与序轴均被白色星状绒毛,花萼钟形,长4mm,外面被星状栽毛,萼齿5,短三角形,微尖,前2齿略宽;花冠淡红色或紫色,长7mm,外面密被白色星状绒毛,内面近中部有一密集毛环,上唇先端2浅裂,下唇3裂,中裂片较入,内凹成浅囊状;雄蕊4,前对略长,均促出超过两冠长约1倍,花丝无毛,花药卵珠形,1室;子房具腺点,花柱稍长于雄蕊,柱头2浅裂;花盘平顶。花8-10月。

性味

味辛;微苦;性温

功能主治

祛风发表;止血调经;消肿解毒。主感冒;头痛;瘫痪;劳伤吐血;崩漏;月经不调;痛经;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贵州民间药物》:驱风发汗。治瘫痪,痨伤吐血,感冒,月家病,疮毒。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