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树
《全国中草药汇编》:菜豆树
拼音注音
Cài Dòu Shù
别名
蛇树、豆角树、接骨凉伞、牛尾树、朝阳花
来源
紫葳科菜豆树属植物菜豆树 Radermachera sinica (Hance) Hemsl.,以根 、叶
入药。全年可采根,洗净切片,晒干;秋前采叶,晒干或鲜用。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于伤暑发热。外用治跌打骨折,毒蛇咬伤,痈肿。
用法用量
0.3~1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菜豆树
拼音注音
Cài Dòu Shù
别名
豆角树、白鹤参、牛尾树(《广西中草药》),豆角木、接骨凉伞、大朗伞、大朝阳、森木朗伞(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出处
《广西中草药》
来源
为紫葳科植物菜豆树 的根 、叶 或果实 。根,全年可采;叶,夏、秋采;果实,冬季采。
生境分布
生于石灰岩山的灌木丛或疏林中。分布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5~12米。根直,根皮肥厚,色白。树皮锈黑色,枝叶聚生于干顶。叶对生,2~3回单数羽状复叶;小叶对生,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9厘米,宽1~3.5厘米,先端尾状急尖,基部近圆形,全缘,两面绿色无毛。总状花序顶生;花冠白色,长筒状,长12~14厘米,裂片5。果实长圆柱状,似豆荚,长达50~80厘米,下垂,熟时2纵裂,内有种子多数,膜状。花期夏季。
性味
《广西中草药》:”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治伤暑发热,高热头痛,胃痛,跌打损伤,痈疖。
①《广西中草药》:”散瘀消肿,清热解毒。”
②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凉血散瘀,消肿止痛。治高热头痛,胃痛,扭挫伤,骨折,痈疖,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
①治伤暑发热:菜豆树鲜叶适量,水煎外洗全身。
②治跌打损伤:菜豆树根一至二两。水煎或浸酒服。
③治毒蛇咬伤:菜豆树叶或果捣烂敷头部囟门(先剃去头发)处。(选方出《广西中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菜豆树
拼音注音
Cài Dòu Shù
别名
牛尾豆、蛇仔豆、鸡豆木、豆角木、接骨凉伞、大郎伞、大朝阳、森木郎伞、豆角树、白鹤参、牛尾树、朝阳花、牛尾木、蛇树、辣椒树、钝力树、山菜豆、苦苓舅、豇豆树、跌死猫树
英文名
Root of Asia Belltree
出处
出自《广西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紫葳科植物菜豆树的根、叶或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drmachera sinica (Hance) Hemsl.[Stereospermum sinicum Hance.]
采收和储藏:根,全年可采;叶,夏、秋季采;果实,秋季采。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或平地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原形态
菜豆树
小乔木,高达10m。根直,根皮肥厚,色白。树皮犭黑色,枝叶聚生于干顶。叶对生;二至三回羽状复叶,叶轴长约30cm;小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7cm,宽2-3.5cm,先羰尾状渐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丙面均无毛,侧生小叶片在近基部的一侧疏生少数盘菌状腺体。顶生圆锥花序,直立,长25-35cm,宽约30cm;苞片线状披针形,长可达10cm,早落;花萼蕾时封闭,锥形,内包有白色乳汁,萼齿5,卵状披针形,中肋明显,长约12mm;花冠钟状漏斗形,白色至淡黄色,长6-8cm,裂片5,圆形,具皱纹,长约2.5cm;雄蕊4,二强,光滑;子房光滑,柱头2裂。蒴果细长,下垂,圆柱形,稍弯曲,多沟纹,渐尖,长达85cm,径约1cm,果皮薄革质。种子椭圆形,连翅长约2mm,宽约5mm。花期5-9月,果期10-12月。
化学成分
菜豆树根皮和叶中含8-羟基-2,6-二甲基-(2E,6E)-辛二烯酸[8-hydroxy-2,6-dimethyl-(2E,6E)-octadienoic
acid],8-羟基-2,6-二甲基-
二思虑在-(2E,6)-辛二烯酸葡萄糖酯[glucosyl-8-hydroxy-2,3-dimethyl-(2E,6E)-octadienoate],8,10-二羟基-2-甲基-[2E,6E)-辛二类酰基梓醇[8,10-dihydroxy-2-methyl-(2E,6E)-octadienoyl
catalpol],6-O-4″-羟氧基-苯甲酰基筋骨草醇(6-O-4″-hydroxy-3″-methoxy-benzoyl
ajugol),黄金树甙(specicoside),米内甙(minecoside),林生钓钟柳甙(nemoroside)I,毛子草甙(amphicoside)[1]。
木部含荼醌类成分:拉杷醌醇(lapachol),去氢-α-拉杷醌(dehydro-α-lapchone),去氢异-α-拉杷醌(dehyroiso-α-
lapa-chone),3-羟基-6-甲氧基去氢异-α-拉杷醌(3-dhydroxy-6methoxy-dehydroiso-α-
lapachone),3-羟基去氢异-α-拉杷醌(3,6-dimethoxydrhydross-αlapachone),3,5-二羟基-6-甲氧基去氢异-
α-拉杷醌(3,5-dihydroxy-6-methoydehydroiso-α-
lapachone),2-异丙烯基荼并[2,3-6]呋喃-4,9-醌[2-isopropenylnaphtho[2,3-6]furan-4,9-qinone][2],菜豆树萜内酯(radrmasinin)[3]。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暑解毒;散瘀消肿。主伤暑发热;痈肿;跌打骨折;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
①治伤暑发热:莱豆树鲜叶适量,水煎外洗全身。②治跌打损伤:菜豆树根一至二两。水煎或浸酒服、③治毒蛇咬伤:
豆树叶或果捣烂敷头部囟门(先剃去头发)处。(选方出《广西中草药》)
各家论述
1.《广西中草药》:散瘀消肿,清热解毒。
2. 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凉血散瘀,消肿止痛。治高热头痛,胃痛,扭挫伤,骨折,痈疖,毒蛇咬伤。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