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大叶藤

别名

奶汁藤、假黄藤、犸骝能

来源

防己科大叶藤 Tinomiscium tonkinense Gagnep.,以藤茎入药。

生境分布

广西。

性味

辛、微苦,微温。

功能主治

壮筋骨,活血通络。主治风湿痹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肥大性脊椎炎。外用治骨折。

用法用量

适量浸酒,内服外擦。或适量研粉,调酒煮热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大叶藤

拼音注音

Dà Yè Ténɡ

别名

越南大时藤、奶汁藤、假黄藤、犸(犭留)能、黄藤子、黄藤、土黄连、藤黄莲。

来源

药材基源:为防己科植物大叶藤的根或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inomiscium Petiolare Hook.f.etThom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备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深山密林中或石灰岩山坡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南部、云南南部和东南部。

原形态

大叶藤
木质大藤本。茎枝折断有白色乳汁,鲜叶折断有胶丝相连;茎有不规则的纵裂沟纹,嫩枝被紫红色绒毛。叶纸质至薄革质,阔卵形或卵形,长9-25cm,宽6-15cm,先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近截平或微心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干时上面有波状皱纹,掌状脉常5条。总状花序多个簇生于老茎或无叶的老枝上,常下垂,长7-35cm,被紫红色绒毛;花单性异株,白色至浅绿色;雄花萼片9,外面的微小,里面的长3-5mm;花瓣6,舟状;雄蕊6,花丝肥厚。核果长圆形,背部隆起,长2.5-4cm,橙黄色。

性状

1.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直或稍弯,直径0.5-2cm。表面棕黄色或浅棕色,具不规则纵向沟纹。质硬,断面灰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小孔,皮部易破裂。气微,味苦。茎圆柱形,少数略弯,直径可达2.5cm。表面灰棕色,具粗纵棱,节处隆起。质硬,断面放射状纹理较根部密而明显。

2.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20余列木栓细胞。皮层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和草酸钙小棱晶。中柱鞘为断续的石细胞环,外侧伴有少数纤维束。射线宽广。韧皮部呈半月形;木质部导管多为单个,少数两个相连。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壁增厚。表皮内侧有3-5列厚角细胞。皮层狭窄。中柱鞘为弧形纤维束连接成环。韧皮部近半圆形。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不发达,导管单个散在。内生韧皮部内侧有三角形纤维束。髓宽广,细胞近圆形。本品薄壁细胞含草酸钙小棱晶和淀粉粒。

化学成分

大叶藤含二十六烷酸(hexacosano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α-羟基一三十碳-6-烯酸十三碳醇酯(tridocanyl-
α-
hydroxytriacont-6-enc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甙(daucosterol)及木兰花碱(magnoflorine)。茎含1-甲氧基-3-羟基-6-甲基蒽醌(1-methoxy-3-hydroxy-6-methylanthraquinone),香草酸(vanillic
acid),丁香酸(syringic acid),β-谷甾醇及左旋四氢非洲防己碱(tetrahydrocolumbamine)。

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2g,用乙醇回流l小时,乙醇液浓缩至膏状,加2%盐酸捏溶,滤过。取滤液1ml,滴加改良碘化铋钾试液,产生红棕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归经

肝经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祛风湿通络;散瘀止痛;解毒。主风湿痹痛;腰痛;跌打损伤;目赤肿痛;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外搽。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