鹗骨
《中药大辞典》:鹗骨
拼音注音
è Gǔ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鹰科动物鹗 的骨胳 。
生境分布
常见于江河海滨,掠取鱼类为食。营巢于海岸或岛屿的岩礁上。夏季遍布于我国西部和北部,冬季迁移华南一带。
原形态
鹗(《纲目》),又名:睢鸠(《诗经》),王睢(《尔雅》),沸波(《淮南子》),鱼鹰(《禽经》),下窟乌(《理伤续断秘方》),雕鸡、食鱼鹰(《纲目》)。
雄鸟体长约50厘米。嘴黑,蜡膜暗蓝色。虹膜黄色。头顶和颈后羽毛白色,有暗褐色纵纹;头后羽毛延长成矛状;耳羽黑褐,形成一宽纹,向后延至颈侧;上体包括两翼的表面概暗褐色,上背特浓,各羽具有棕色狭端;飞羽黑褐,内翈基部均缀以白色,并具黑斑;尾羽褐色较淡,除中央一对外,各羽内翈均转为白色,并杂以褐色横斑。下体白色,上胸稍杂棕褐色纵纹。脚和趾近黄色,具锐爪黑色,趾底遍生细刺,外趾复能由前向后反转,适于捕鱼。雌鸟与雄鸟相似,但体形较大。头部羽毛暗褐色,颏和喉的羽干暗褐;胸部具较宽的暗褐色横斑,羽缘为淡黄和白色。
功能主治
《纲目》:”接骨。”
复方
接骨:下窟乌骨(烧存性)、古铜钱(煅,醋淬七次)等分。为末,骨断夹缚讫,用药一钱,以酒调下,不可过多;病在下,空心服;在上食后服。(《理伤续断秘方》)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鹗骨
拼音注音
è Gǔ
别名
鹗、睢鸠、王睢、沸波、鱼鹰、下窟乌、雕鸡、食鱼鹰
英文名
Osprey bone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鹗,雕类也,似鹰而上黄色,深目,好峙。雄雌相得,鸷而有别,交则双翔,别则异处。能翱翔水上捕鱼食,江表人呼为食鱼鹰,亦啖蛇。其肉腥恶不可食。
来源
药材基源:为鹰科动物鹗的骨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ndion haliaetus Linnaeus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见于江、河、海滨,掠取鱼类为食。营巢于海岸或岛屿的岩礁上。
资源分布:夏季遍布于我国西部和北部,冬季适移至华南一带。
原形态
鹗,雌雄相似,雄鸟体长50cm。嘴黑,蜡膜暗蓝色。虹膜工黄色。头顶和颈后羽毛白色,具有暗褐色纵纹;头后羽毛延长成矛状;耳羽黑褐,形成一宽纹,后延至颈侧;上体包括2翼的表面概暗褐色,上背色重,各羽具有棕色狭端;飞羽黑褐,内翈基部均缀以白色,并具黑斑;尾羽褐色较淡,除央1
对外,各羽内翈均转为白色,并杂以褐色横斑。下体白以,上胸稍杂棕褐色纵纹。脚和趾近黄色。具锐爪黑色,趾底遍生细刺,外趾能由前向后反转,适于捕鱼。雌鸟体形略大,羽色较深。
归经
肾经
性味
咸;平
功能主治
续筋骨;消肿痛。主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烧存性研末,3-5g。
复方
接骨:下窟乌骨(烧存性)、古铜钱(煅,醋淬七次)等分。为末,骨断夹缚讫,用药一钱,以酒调下,不可过多:病在下,空心服;在上食后服。(《理伤续断秘方》)
各家论述
《纲目》:接骨。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