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黑芝麻

拼音注音

Hēi Zhī Mɑ

别名

胡麻、油麻、巨胜、脂麻

英文名

SEMEN SESAMI NIGRUM

来源

本品为脂麻科(胡麻科)脂麻属植物脂麻 Sesamum indicum L.的干燥成熟种子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性状

本品呈扁卵圆形,长约3mm,宽约2mm。表面黑色,平滑或有网状皱纹。尖端有棕色点状种脐。种皮薄,子叶2,白色,富油性。气微,味甘,有油香气。

炮制

黑芝麻 除去杂质,洗净,晒干。用时捣碎。

炒黑芝麻 取净黑芝麻,照清炒法(附录Ⅱ D)炒至有爆声。用时捣碎。

鉴别

(1) 取本品1g,研碎,加石油醚(60~90℃)10ml,浸泡1
小时,倾取上清液,置试管中,加含蔗糖0.1g的盐酸10ml,振摇半分钟,酸层显粉红色,静置后,渐变为红色。

(2) 取本品0.5g,捣碎,加氯仿10ml,浸渍2 小时,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氯仿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芝麻素及β-谷甾醇对照品,加氯仿分别制成每 1ml含2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醚-醋酸乙酯(20:5.5:2.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归经

归肝、肾、大肠经。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用于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病后脱发,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9~15g。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黑芝麻

拼音注音

Hēi Zhī Mɑ

别名

胡麻子、脂麻

英文名

Semen Sesami Nigrum

来源

为脂麻科植物脂麻 Sesamum indicum L.的种子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生境分布

除西藏外,各省区均有栽培。主产山东、河南、湖北、四川、安徽、江西、河北。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达1m。茎直立,四棱形,稍有柔毛。叶对生或上部叶互生;上部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全缘,中部叶卵形,有锯齿,下部叶3裂。花单生或2~3朵生叶叶腋;花萼长约6mm,裂片披针形;花冠白色或淡紫色,长约2.5cm。蒴果四棱状长椭圆形,长约2.5cm,上下几等宽,顶端稍尖,有细毛,种子多数,黑色、白色或淡黄色。花期5~9月,果期7~9月。

性状

种子扁卵圆形,长约3mm,宽约2mm。表面黑色,平滑或有网状皱纹,先端有棕色点状种脐。种皮薄,子叶2,白色,富油性。味甘,有油香气。

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等甘油脂,并含芝麻素(sesamin)、芝麻林酚素(sesamolin)、芝麻酚(sesamol)、胡麻甙(pedaliin)、车前糖(planteose)、芝麻糖(sesamose)等。

性味

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用于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病后脱发、肠燥便秘。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黑芝麻

拼音注音

Hēi Zhī Mɑ

别名

胡麻、巨胜、狗虱、乌麻、乌麻子、油麻、油麻子、黑油麻、脂麻、巨胜子、黑脂麻、乌芝麻、小胡麻

出处

《晶珠本草》记载:“芝麻分黑白两种。除颜色不同外,形状大小一样,扁而微椭圆形,上大下小,有棱,略像菥蓂子,用指挤压有油性。治龙病、镇风,增加体力。”巴保说:芝麻性温、缓、凉、重,化味辛。生发,增生体力,涩尿,舒心,提升胃温,生培根、赤巴。让钧多杰说:黑、白芝麻均祛风,治龙病。

来源

药材基源:为胡麻科植物芝麻的黑色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samum indicum L.[S.orientale L]

采收和储藏:8-9月果实呈黄黑时采收,割取全株,捆扎成小把,顶端向上,晒干,打下种子,去除杂质后再晒。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栽培于夏季气温较高,气候干燥,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地区。

资源分布:我国除西藏高原外,各地区均有栽培。

原形态

芝麻,一年生草本,高80-180cm。茎直立,四棱形,棱角突出,基部稍木质化,不分枝,具短柔毛。叶对生,或上部者互生;叶柄长1-7cm;叶片卵形、长圆形或披针形,长5-15cm,宽1-8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有锯齿或下部叶3浅裂,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无毛或稍被白以柔毛。花单生,或2-3朵生于叶腋,直径1-1.5cm;花萼稍合生,绿色,5裂,裂片披针形,长5-10cm,具柔毛;花冠筒状,唇形,长1.5-2.5cm,白色,有紫色或黄色采晕,裂片圆形,外侧被柔毛;雄蕊4,着生于花冠筒基部,花药黄色,呈矢形;雌蕊1,心皮2,子房圆锥形,初期呈假4室,成熟后为2室,花柱线形,柱头2裂。蒴果椭圆形,长2-2.5cm,多4棱或6、8棱,纵裂,初期绿色,成熟后黑褐色,具短柔毛。种子多数,卵形,两侧扁平,黑然、白色或淡黄色。花期5-9月,果期7-9月。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扁卵圆形,长2.5~4mm,宽1.5~2mm,一端钝圆,另端尖,厚约1mm,表面黑色,有网状皱纹或不明显,扩大镜下可见细小疣状突起,边缘平滑或有2圈凸起的棱线,尖端有圆点状棕色的种脐,种皮膜质。胚乳白色,肉质,包于胚外成1薄层。胚直生,有2片大形白色的子叶,油性。气微弱,味淡,压碎后有麻油香气。

显微鉴别:种子横切面:种皮部分最外为1列栅状排列的圆柱形细胞,外壁略向外凸出呈圆头状,细胞中充满黑色素,并含一枚大型的球状草酸钙结晶团,系由大量小柱晶结合而成,向内为一列扁形细胞,壁薄,细胞腔内常见分散的小柱晶,再向内可见数层颓废的压扁的外胚乳细胞,内胚乳为3~4层薄壁细胞,多角形。子叶呈双面型,上表皮之下为圆柱形的栅栏细胞。胚乳与胚的细胞内均充满淀粉粒和脂肪油。

粉末鉴别:黑灰色,油性,具香气。外种皮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细胞内充满黑色素,并含一枚大型的球状草酸钙结晶团,直径25~48μm。子叶及胚乳细胞类圆形,含大量糊粉粒。游离糊粉粒卵圆形,长3~7μm,内含一个球晶体及一个方形或多角形的拟晶体。脂肪油滴散在。

化学成分

黑芝麻种子含脂肪油可达55%,油中含油酸(约48%)、亚油酸(约37%)、棕榈酸、硬脂酸、花生油酸、廿四烷酸的甘油脂,并含芝麻素(sesamin
C(20)H(18)O(6))、芝麻林素(sesamolin,C(20)H(18)O(7))、芝麻酚(sesamol,C(7)H(6)O(3))、维生素E、植物甾醇、卵磷脂等成分。尚含胡麻甙(pedaliin)、蛋白质及寡糖类、车前糖(planteose)、芝麻糖(sesamose)。以及少量磷、钾及细胞色素C(cytochromec)、叶酸,烟酸、蔗糖、戊聚糖和多量的钙等。

药理作用

1.降血糖作用:种子提取物给大鼠口服,可降低血糖,增加肝脏及肌肉中糖元的含量,但大剂量则降低糖元含量。

2.促肾上腺作用:黑芝麻0.2ml/100g体重喂饲大鼠,可增加肾上腺中抗坏血酸及胆固醇含量。

3.抗炎作用:灭菌的芝麻油涂布皮肤粘膜,有减轻刺激,促进炎症恢复等作用。

4.致泻作用:种子有致泻作用。

5.对心血管作用:黑芝麻中的亚油酸可使血中胆固醇含量降低,有防治冠状动脉硬化的作用。

归经

肝;脾;肾经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补益肝肾;养血益精;润肠通便。主肝肾不足所致的头晕耳鸣、腰脚痿软、须发早发、肌肤干燥;肠燥便秘;妇人乳少;痈疮湿疹;风癞疬疡;小儿瘰疬;汤火伤;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浴或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黑脂麻

拼音注音

Hēi Zhī Má

别名

胡麻、巨胜(《本经》),狗虱(《吴普本草》),鸿藏(《别录》),乌麻、乌麻子(《千金方》),油麻(《食疗本草》),交麻(《大业拾遗录》),黑芝麻(《三元延寿书》),巨肚子(《品汇精要》),小胡麻(《中国药学大辞典》)。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胡麻科植物脂麻黑色种子 。8、9月间果实呈黄黑色时采收,割取全草,捆成小把,顶端向上,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生境分布

我国各地有栽培。主产四川、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其他各地亦产。

原形态

脂麻(《本草衍义》),又名:方茎(《吴普本草》)。

一年生草本,高达1米。茎直立,四棱形,全株被毛。单叶对生或上部叶互生;卵形、长圆形或披针形,长3~10厘米,上部的常为披针形,近全缘,中部的有齿缺,下部的常掌状3裂;叶柄长1.5~5厘米。花单生或2~3朵生于叶腋;有柄;萼片5裂,裂片披针形,长约6毫米;花冠管状,长2.5~3厘米,被柔毛,白色,常杂有淡紫红色或黄色;雄蕊4,2强,花药黄色,基着,呈矢形,花丝扁平呈薄纸质;雌蕊1,子房圆锥形,早期呈假4室,成熟后为2室,密被白柔毛,花柱线形,柱头2裂,呈薄纸质。蒴果四棱,也有六棱八棱的,长圆筒状,长约2.5厘米,黑褐色;具短柄,密被白色柔毛,花萼宿存。种子多数,卵形,先端微突尖,黑色、白色或淡黄色。花期6~8月。果期8~9月。

性状

种子扁卵圆形,一端钝圆,他端尖,长2~4毫米,宽1~2毫米,厚约1毫米。表面黑色,有网状皱纹或无,扩大镜下可见细小疣状突起,边缘平滑或呈棱状,尖端有圆点状棕色的种脐,种皮薄纸质,纵切面可见薄膜状的胚乳。胚直立,有2片大形类白色的子叶,富油性。气微弱,味淡,嚼之有清香味。以个大、色黑、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

种子含脂肪油可达60%。油中含油酸、亚油酸、棕榈酸、花生酸、廿四酸、廿二酸等的甘油酯,甾醇,芝麻素,芝麻林素,芝麻酚,维生素E等。种子中尚含叶酸18.45毫克%,烟酸0.48毫克%,蔗糖0.64%,卵磷脂0.65%,戊聚糖,蛋白质和多量的钙等。

药理作用

全草的水提取物对离体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种子提取物予大鼠口服,可降低血糖,增加肝脏及肌肉中糖元含量,但大量则降低糖元含量。黑脂麻油0.2毫升/100克体重喂饲大鼠10天,可增加肾上腺中抗坏血酸及胆甾醇含量,组织化学的检查也证明,肾上腺皮质功能受到某种程度的抑制;特别是妊娠后期,抗坏血酸含量的增加更明显。黑脂麻油给正常或去势大鼠注射,有增加血球容积的倾向。油中所含芝麻素对除虫菊酯的灭蝇有协同作用。种子有致泻作用,榨油后的饼对家畜有毒,可引起绞痛、震颤、呼吸困难、胀气、咳嗽及抑制。小牛喂食过多的黑脂麻则发生湿疹,脱毛及瘙痒。

归经

入肝、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太阴,兼入足厥阴、少阴。”

③《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手阳明大肠经。”

性味

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饮膳正要》:”味甘,微寒。”

③《本经逢原》:”甘,温。”

④《医林纂要》:”甘苦,寒,滑。”

注意

脾弱便溏者勿服。

①《本草从新》:”胡麻服之令人肠滑。精气不固者亦勿宜食。”

②《本草求真》:”下元不固而见便溏、阳痿、精滑、白带,皆所忌用。”

功能主治

补肝肾,润五脏。治肝肾不足,虚风眩晕,风痹、瘫痪,大便燥结,病后虚羸,须发早白,妇人乳少。

①《本经》:”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

②《抱朴子》:”耐风湿,补衰老。”

③《别录》:”坚筋骨,疗金疮、止痛,及伤寒温疟,大吐后虚热羸困,明耳目。”

④《唐本草》:”生嚼涂小儿头疮及浸淫恶疮。”

⑤《食疗本草》:”润五藏,主火灼,填骨髓,补虚气。”

⑥《食性本草》:”疗妇人阴疮,初食利大小肠,久服即否,去陈留新。”

⑦《日华子本草》:”补中益气,养五藏,治劳气、产后羸困,耐寒暑,止心惊。逐风湿气、游风、头风。”

⑧《嘉祐本草》:”合苍耳子为散服之。治风癞。”

⑨《玉楸药解》:”补益精液,润肝脏,养血舒筋。疗语蹇、步迟、皮燥发枯、髓涸肉减、乳少、经阻诸证。医一切疮疡,败毒消肿,生肌长肉。杀虫,生秃发。”

⑩《医柿篆要》:”黑色者能滋阴,补胃,利大小肠,缓肝,明目,凉血,解热毒。赤褐者交心肾。”

⑾《山西中药志》:”治腰脚痛,痢疾,尿血等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浴或捣敷。

复方

①治五脏虚损,益气力,坚筋骨:巨胜九蒸九暴,收贮。每服二合,汤浸布裹,挼去皮再研,水滤汁煎饮,和粳米煮粥食之。(《纲目》)

②治肝肾不足,时发目疾,皮肤燥涩,大便闭坚:桑叶(经霜者,去梗筋,晒枯)、黑芝麻(炒)等分。为末,以糯米饮捣丸(或炼蜜为丸)。日服四、五钱,勿间断,自效。(《医级》桑麻丸)

③治老人风虚痹弱,四肢无力,腰膝疼痛:巨胜子二升(熬),薏苡仁二升,干地黄半斤(切)。上以绢袋贮,无灰酒一斗渍之,勿令泄气,满五、六日。空心温服一、二盏尤益。(《寿亲养老新书》巨胜酒)

④治一切风湿,腰脚疼重,并游风行止不定:胡麻一斤,白术八两,葳灵仙(酒炒)四两。共研为末,每早服五钱,白汤调下。(《方脉正宗》)

⑤治妇人乳少:脂麻炒研,入盐少许食之。(《纲目》)

⑥治牙齿痛肿:胡麻五升。水一斗,煮取五升,含漱吐之。茎叶皆可用之。(《肘后方》)

⑦治沸汤煎膏所烧火拦疮:熟捣生胡麻如泥,以厚涂疮上。(《肘后方》)

⑧治小儿软疖:油麻炒焦乘热捣烂敷之。(《谭氏小儿方》)

⑨治浸淫恶疮:胡麻子生捣敷之。(《普济方》)

⑩治小儿瘰疬:脂麻、连翘等分。为末,频频食之。(《简便单方》)

⑾治丁肿:胡麻(烧灰)、针砂各半两。上二味和研令细,用醋调如糊,涂敷肿上,日三易。(《圣济总录》胡麻涂敷方)

⑿治痔疮风肿作痛:胡麻子煎汤洗之。(《纲目》)

⒀治阴痒生疮:捣胡麻涂之。(《补缺肘后方》)

⒁治脓溃后疮不合:炒乌麻令黑,熟捣敷之。(《千金方》)

⒂治蜘蛛咬疮:油麻研烂敷之。亦治诸虫咬伤。(《经验后方》)

各家论述

①刘完素:”治风先治血,血活则风去。胡麻入肝益血,故风药中不可阙也。”

②《本草经疏》:”胡麻,气味和平,不寒不热,益脾胃,补肝肾之佳谷也。金刃伤血,则瘀而作痛,甘平益血润燥,故疗金疮止痛也。”

③《本草求真》:”胡麻,本属润品,故书载能填精益髓。又属味甘,故书载能补血,暖脾,耐饥。凡因血枯而见二便艰涩,须发不乌,风湿内乘发为疮疥,并小儿痘疹变黑归肾,见有燥象者,宜以甘缓滑利之味以投。”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