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灰叶

拼音注音

Huī Yè

别名

野蓝靛[广东]、野青树、假靛青、山青

来源

豆科灰叶属植物灰叶 Tephrosia purpurea (L.) Pers.,以根、茎、叶 入药。全年可采,晒干。

性味

微苦,平。有毒。

功能主治

解表,健脾燥湿,行气止痛。用于风热感冒,消化不良,腹胀腹痛,慢性胃炎;外用治湿疹,皮炎。

用法用量

全草或根3钱。外用适量,全草煎水洗患处。

备注

(1)全草有毒,以根部为最毒,含有灰叶素 (tephrosin)和鱼藤素 (deguelin)。中毒症状
:腹泻。按一般中毒急救原则处理。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灰叶

拼音注音

Huī Yè

别名

山青、野蓝(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出处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

为豆科植物灰叶全草 。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于村旁、路边、荒野、河边草丛中。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地。

原形态

半灌木,高30~60厘米,基部木质。茎圆柱形,近直立,多分枝,幼枝密被柔毛。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叶,小叶9~17片;小叶狭倒披针形,长约2厘米,宽约0.5厘米,先端钝或略凹入而有小锐尖,侧脉多而密,下面有带光泽的短丝毛;托叶线状锥尖。总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萼齿长于萼管,裂片三角状锥尖;花冠淡紫色,旗瓣外面被丝毛。荚果长5厘米,稍弯曲,秃净或被疏长毛;有种子6~10颗。花期7月。

化学成分

叶含槲皮素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

全草提取物对移植于(腹腔注射)小鼠的Schwartz白血病(腹水型)无抗肿瘤作用。根含鱼藤酮,故可用来毒鱼,但其杀昆虫之效力颇低。

性味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微苦,凉。”

功能主治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消滞。治风热感冒,消化不良,湿疹,皮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煎水洗。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灰叶

拼音注音

Huī Yè

别名

乌仔草、紫草藤、野青树、野青子、野蓝靛、山青、野蓝、假蓝靛、假靛青蓝。

英文名

all-grass of Purple Tephrosia

出处

1.出自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2.《南方主要有毒植物》:灰叶,全株有毒,以根部最毒。中毒症状为腹泻。如出现腹泻,可口服复方樟脑酊2-5ml,或鞣酸蛋白1-2g,或活性炭3-4g,均日服三次。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灰叶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ephrosia purpurea(L.)Pers.[Cracca purpure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旷野间、河边、村旁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原形态

灰叶
半灌木,高30-60cm。幼枝被白色疏柔毛。茎圆柱形,近直立,多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7-17,小叶片椭圆披针形,长2cm,宽0.5cm,先端钝或略凹,有小锐尖,背面有白色平伏短柔毛,侧脉多而密;托叶线状,锥尖。总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花序轴、花萼及旗瓣外面均有白色柔毛;花冠淡紫色,长约7mm。荚果扁条状,先端外弯略似镰刀状,长3-5cm,宽约4mm,疏生短柔毛。种子4-10颗,肾形,黑褐色。花期7月,果期9-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30-60cm。茎圆柱形,基部木质,多分枝,幼枝密被柔毛。羽状复叶,小叶7-17,多皱缩破碎,完整小叶片展平后呈长椭圆状倒披针形,长1.5-3.5cm,宽0.4-1.4cm,下面有白色短柔毛,侧脉多而密,近无柄。有时可见总状花序。气微,味微苦。有毒。

化学成分

全草含披针灰叶素(lanceolatin)B,异灰叶素(a-toxicarol),鱼藤素(deglelin),灰叶素(tephrosin),o-甲基倒卵灰毛豆素(o-methylobovatin),去氢鱼藤素(dehydrodeguelin),水黄皮二酮(pongamol),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a-菠菜甾醇(a-spinasterol)。叶含β-
谷甾醇(β-sitosterol),羽扁豆醇(lupeol),芸香甙(rutin),生物碱(alkaloids)。茎叶含槲皮素(quercetin)及β-
谷甾醇。豆荚中含灰叶酮(tephrone)。花中含氯化矢车菊素(cyanidin chloride),氯化飞燕草素(delphinidin
chloride)。种子含咖啡酸(caff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赖氨酸(lysine),组氨酸(histidine),苏氨酸(threonine),缬氨酸(val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酪氨酸(tyrosine),蛋氨酸(methionine),亮氨酸(leuc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羟基茜草素(purpurin),异合生果素(isolonchocarpin),水黄皮素(karanjin),水黄皮二酮(pongamol),谷自醇(sitosterol),披针灰叶素B,无毛水黄皮黄酮(kanjone),灰毛苯并呋喃酮(pur[irotenin)A、B,灰叶甲醚(
purpureamethide)。

药理作用

1. 无抗肿瘤作用:全草提取物对移植于(腹腔注射)小鼠的Schwartz白血病(腹水型)无抗肿瘤作用。

2. 毒鱼:根含鱼藤酮,故可用来毒鱼,但其杀昆虫之效力颇低。

归经

肺;脾经

性味

味微苦;性凉;有毒

功能主治

解表清热;燥湿解毒。主风热感冒;湿疹;皮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

各家论述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消滞。治风热感冒,消化不良,湿疹,皮炎。

摘录

《中华本草》

桧叶

《中药大辞典》:桧叶

拼音注音

Guì Yè

出处

《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

为柏科植物圆柏

生境分布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原形态

圆柏(《尔雅翼》),又名:栝(《禹贡》),桧(《诗经》),刺柏(《本草汇言》),红心柏、真珠柏。

常绿大乔木,高可达15~20米,胸径40~60厘米;树皮幼时赤褐色,成片状剥落,老时灰褐色,浅纵裂,成狭条脱落;枝条圆形,红褐色(幼时绿色)。叶有两种,在幼树或嫩枝上的为针形,对生或3叶轮生,长7~9毫米,基部下延,先端尖锐,上面有两条白色气孔带,下面绿色,有明显棱脊;在老树上的叶交互迭生,菱状卵形,呈鳞状叶,先端钝,紧贴,或两种叶同存。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雄花序椭圆形,淡黄色,长2~3毫米,雌花序圆形,长1.5毫米,雌雄花序均着生于有鳞状叶的枝端。球果浆果状,近圆形,长6~8毫米,淡褐色,被白粉,有种子2~5。种子有3棱,卵形,长约3毫米。花期4月。果期次年9~10月。

化学成分

叶含穗花杉双黄酮、扁柏双黄酮、芹菜素、扁柏双黄酮甲醚。根、枝含挥发油、树脂。果实含亦霉素样物质。种子含脂肪油和甾醇。

药理作用

取桧树干碾碎之粉加水蒸馏工小时,得强烈香味之蒸馏液。在试管中3%浓度可抑制许兰氏黄癣菌,铁锈色毛癣菌;5%可抑制红色表皮癣菌、黄癣菌蒙古变种;10%对石膏样小孢子菌有作用,但对白色念珠菌及申克氏孢子丝菌全无抑制作用。

性味

《福建民间草药》:”辛,温,有毒。”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活血解毒。治风寒感冒,风湿关节痛,荨麻疹,肿毒初起。

①《福建民间草药》:”杀虫除秽,散结解毒。治荨麻疹,硬结肿毒初起。”

②《福建中草药》:”祛风散寒,活血消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5~7钱。外用:捣敷,煎水熏洗或烧烟熏。

复方

①治风寒感冒:鲜桧小枝或叶五至七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关节风湿痛:鲜桧小枝或叶,煎汤熏洗痛处。(福建中草药》)

③治荨麻疹:桧叶,卷在粗纸中,用火烧之,取其烟气遍熏身体。(《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初起硬结肿毒:鲜桧叶适量,加红糖捣烂,敷贴。(《福建民间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桧叶

拼音注音

Guì Yè

出处

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柏科植物圆柏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bina chinensis (L.) Ant.[Juiperus chinensis.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000m的中性土、钙质土及微酸性土壤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西南及长江流域至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

乔木,高可达20m,胸围达3.5m。树皮深灰色,纵裂,成长条片;幼树枝条斜上伸展,树冠尖塔形或圆锥形,老树下部大枝近平展,树冠广圆形。叶二型:鳞叶及刺叶;生鳞叶的小枝近四棱形,径1-1.2mm,鳞叶先端钝尖,背面近中部有椭圆形微凹的腺体;刺叶3叶交叉轮生,长6-12mm,上面微凹,有2条白粉带。雌雄异珠,稀同株;雄球花黄色,椭圆形,长2.5-3.5mm。球果翌年成熟,近圆形,径6-8mm,熟时暗褐色,被白粉。种子2-4,卵圆形,扁,先端钝,有棱脊及少数树脂槽。

性状

性状鉴别
生鳞叶的小枝近圆柱形或近四棱形。叶二型,即刺状叶及鳞叶,生于不同枝上,鳞叶3叶轮生,直伸而紧密,近披针形,先端渐尖,长2.5-5mm;刺叶3叶交互轮生,斜展,疏松,披针形,长6-12mm。气微香,味微涩。

化学成分

叶含穗花杉双典酮(amentoflavone),扁柏双黄酮( hinokifavone),芹菜素( apigenin),扁柏双黄酮甲醚(monomethyl
ether of hinokiflavone)。种子含脂肪油及甾醇。

药理作用

取桧树干碾碎之粉加水蒸馏
l小时,得强烈香味之蒸馏液。在试管中3%浓度可抑制许兰氏黄癣菌、铁锈色毛癣菌;5%可抑制红色表皮癣菌、黄癣菌蒙古变种;10%对石膏样小孢子菌有作用,但对白色念珠菌及申克氏孢子丝菌全无抑制作用。

性味

辛;苦;性温;小毒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活血解毒。主风寒感冒;风湿关节痛;荨麻疹;阴疽肿毒初起;尿路感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品15-30g。外用:适量,捣敷,煎水熏洗或烧烟熏。

复方

①治风寒感冒:鲜桧小枝或叶五至七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②治关节风湿痛:鲜桧小枝或叶,煎汤熏洗痛处。(《福建中草药》)③治荨麻疹:桧叶,卷在粗纸中,用火烧之,取其烟气遍熏身体。(《福建民间草药》)④治初起硬结肿毒:鲜桧叶适量,加红糖捣烂,敷贴。(《福建民间草药》)

各家论述

1.《福建民间草药》:杀虫除秽,散结解毒。治荨麻疹,硬结肿毒初起。

2.《福建中草药》:祛风散寒,活血消肿。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