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胡桃油

拼音注音

Hú Táo Yóu

出处

《普济方》

来源

为胡桃科植物胡桃种仁榨取之脂肪油

功能主治

治绦虫,疥癣,冻疮,聤耳。

①《纲目拾遗》:”补火。”

②《现代实用中药》:”缓下剂,能驱绦虫;外用于皮肤病,疥癣,冻疮,腋臭等。”

用法用量

内服:炖温,3~6钱。外用:滴耳或涂搽患部。

复方

①治伤耳成疮出汁者:胡桃,杵取油纳入。(《普济方》)

④治耳疳:核桃仁,研烂,拧油去渣,得油一钱,兑冰片二分:每用少许,滴于耳内。(《医宗金鉴》滴耳油)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胡桃油

拼音注音

Hú Táo Yóu

出处

出自《普济方》《纲目拾遗》:核桃油,好者补火,若坏核桃榨取者有毒,味劣,不宜食。

来源

药材基源:为胡桃科植物胡桃种仁的脂肪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Juglans regia L.[J.orientis Dode;J.sinensis (C.DC.)Dode]

采收和储藏:将净胡桃种仁压榨,收集榨出的脂肪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及丘陵地带。

资源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20-25m。树皮灰白色,幼时平滑,老时浅纵裂。小枝被短腺毛,具明显的叶痛和皮孔;冬芽被芽鳞;髓部白色,薄片状。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40-50cm,小叶5-9枚,有时13枚,先端1片常较大,椭圆状卵形至长椭圆形,长6-15cm,宽3-6cm,先端钝圆或锐尖,基部偏斜,近于圆形,全缘,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淡绿色,有侧脉11-9对,脉腋内有一簇短柔毛。花单性,雌雄同株,与叶同时开放,雄葇荑花序腋生,下垂,长5-10cm,花小而密集,雄花有苞片1,长圆形,小苞片2,长卵形,花被片1-4,均被腺毛,雄蕊6-30;雌花序穗状,直立,生于幼枝顶端,通常有雌花1-3朵,总苞片3枚,长卵形,贴生于子房,花后随子房增大;花被4裂,裂片线形,高出总苞片;子房下位,2枚心皮组成,花柱短,柱头2裂,呈羽毛状,鲜红色。果实近球形,核果状,直径4-6cm,外果皮绿色,由总苞片及花被发育而成,表面有斑点,中果皮肉质,不规则开裂,内果皮骨质,表面凹凸不平,有2条纵棱,先端具短尖头,内果皮壁内具空隙而有皱折,隔膜较薄,内里无空隙。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性味

辛;甘;性温

功能主治

温补肾阳;润肠;驱虫;止痒;敛疮。主肾虚腰酸;肠燥便秘;虫积腹痛;聤耳出脓;疥癣;冻疮;狐臭

用法用量

内服:炖温,9-15g;外用:适量,涂搽。

各家论述

1.《纲目拾遗》:补火。

2.《现代实用中药》:缓下剂,能驱绦虫;用于皮肤病,疥癣,冻疮,腋臭等。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