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梨树根

拼音注音

Lí Shù Gēn

别名

糖果根(《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糖梨根(《四川中药志》)。

出处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白梨、沙梨秋子梨 等的 。全年可采。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平,味甘淡,无毒。”

功能主治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疝气,止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梨树根

拼音注音

Lí Shù Gēn

别名

糖果根、糖梨根

英文名

Pear Root

出处

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白梨、沙梨或秋子梨等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2.Pyrus pyrifolia (Burm.f.) Nakai[Ficus
pyrifolia Burm.f.]3.Pyrus ussuriensis Maxim.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取侧根,洗净,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白梨:生于海拔100-2000m的干旱寒冷地区山坡阳处。

2.沙梨:生于海拔100-1400m的温暖而多雨的地区。

3.秋子梨:生于海拔100-2000m的寒冷干燥的山区。

资源分布:1.白梨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山东、河南等地。

2.沙梨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3.秋子梨分布东北、华北及山东、陕西、甘肃等地。

原形态

1.白梨
乔木,高达5-8m。树冠开展;小枝粗壮,幼时有柔毛;二年生的枝紫褐色,具稀疏皮孔。叶柄长2.5-7cm;托叶膜质,边缘具腺齿;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5-11cm,宽3.5-6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带刺芒尖锐齿,微向内合拢,初时两面有绒毛,老叶无毛。伞形总状花序,有花7-10朵,直径4-7cm总花梗和花梗幼时有绒毛,花梗长1.5-3cm;花瓣卵形,长1.2-1.4cm,宽1-1.2cm,先端呈啮齿状,基部具短爪;雄蕊20;长约花瓣的一半;花柱5或4,离生,无毛。果实卵形或近球形,微扁,褐色。花期4月。果期8-9月。

2.沙梨 本种与白梨的区别为:叶片基部圆形或近心;果实褐色。花期4月,果期8月。

3.秋子梨 本种与2种的区别为:叶形大,长5-10cm,宽4-6cm,叶边刺芒长;花柱5;果实黄色,果梗长1-2cm。花期5月,果期8-10月。

性状

根呈圆柱形,长20-120cm,直径0.5-3cm。表面黑褐色,有不规则皱纹及横向皮孔样突起。质硬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气微,味涩。

归经

肺;大肠经

性味

甘淡;平;无毒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理气止痛。主肺虚咳嗽,疝气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

各家论述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疝气,止咳嗽。

摘录

《中华本草》

栗树根

《中药大辞典》:栗树根

拼音注音

Lì Shù Gēn

出处

汪颖《食物本草》

来源

为壳斗科植物树根

性味

《四川中药志》:”味甘淡,性平,无毒。”

功能主治

①汪颖《食物本草》:”治偏肾(疝)气,酒煎服之。”

②《四川中药志》:”治血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或浸酒。

复方

治红肿牙痛:板栗根、棕树根。煎水煮蛋吃。(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栗树根

拼音注音

Lì Shù Gēn

出处

出自汪颖《食物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板栗的树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stanea mollissima Bl.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挖,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栽培于海拔100-2500m的低山丘陵、缓坡及河滩等地带。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以华北、西南和长江流域各地栽培最为集中,产量最大。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15-20m。树皮暗灰色,不规则深裂,枝条灰褐色,有纵沟,皮上有许多黄灰色的圆形皮孔。冬芽短,阔卵形,被茸毛。单叶互生,叶丙长0.5-2cm,被细绒毛或近无毛;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8cm,宽5.5-7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两侧不相等,叶缘有锯齿,齿端具芒状尖头,上面深绿色,有光泽,羽状侧脉10-17对,中脉上有毛;下面淡绿色,有白色绒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生于新枝下部的叶腋,长9-20cm,被绒毛,淡黄褐色,雄花着生于花序上、中部,每簇具花3-5,雄蕊8-10;雌花无梗,常生于雄花序下部,外有壳斗状总,2-3(-5)朵生于总苞内,子房下位,花柱5-9,花柱5-9,花柱下部被毛。壳斗边刺直径4-6.5cm,密被紧贴星状柔毛,刺密生,每壳斗有2-3坚果,成熟时裂为4瓣;坚果直径1.5-3cm,深褐色,顶端被绒毛。花期4-6月,果期9-10月。

化学成分

含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丙氨酸(alan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天冬酰胺(asparagine),精氨酸(arginine)等多种游离氨基酸;还含有地衣二醇(orcinol),丁香酸(syring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龙胆酸(gentis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没食子酸(gentis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没食子酸(gallic
acid),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d)。

性味

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行气止痛;活血调经。主疝气偏坠;牙痛;风湿关节痛;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

复方

治红肿牙痛:板栗根、棕树根。煎水煮蛋吃。(江西《草药手册》)

各家论述

1. 汪颖《食物本草》:治偏肾(疝)气,酒煎服之。

2.《四川中药志》:治血痹。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