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鹿髓

拼音注音

Lù Suǐ

出处

《别录》

来源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马鹿骨髓脊髓

性味

《别录》:”味甘,温。”

功能主治

补阳益阴,生精润燥。治虚劳羸弱,肺痿咳嗽,阳痿,血枯。

①《别录》:”主丈夫女子伤中,脉绝,筋急,咳逆,以酒服之。”

②《日华子本草》:”治筋骨弱,呕吐;地黄汁煎作膏,填骨髓;蜜煮,壮阳,令有子。”

③《纲目》:”补阴强阳,生精益髓,润燥泽肌。”

用法用量

内服:熬膏;酒煮或入丸剂。

复方

治虚劳伤中,脉绝筋急,肺萎咳嗽:鹿髓半升,蜜二两,酥二两,生地黄汁四合,杏仁三两(酒一中盏,浸研取汁),桃仁三两(酒半盏,研取汁)。先以桃仁、杏仁、地黄等汁于银锅内慢火煎令减半,次下鹿髓、酥、蜜同煎如饧。每于食后,含咽一茶匙。(《圣惠方》鹿髓煎)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鹿髓

拼音注音

Lù Suǐ

英文名

Deer bone marrow or Deer spinal cord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1.《本草图经》:鹿髓可作酒,唐方多有其法。

2.《纲目》:鹿髓近方稀用者。《删繁方》治肺虚毛悴,酥髓汤用之。《御药院方》滋补药用其脊髓,和酒熬膏丸药,甚为有理。

来源

药材基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骨髓或脊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ervus nippon Temminck2.Cervus.elaph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宰鹿后敲取骨髓,抽取脊髓,洗去血污,干燥。亦可将鹿骨煮沸后,敲取或抽取。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

2.栖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

2.分布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

原形态

1.梅花鹿,体长约1.5m左右,体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显,耳大直立,颈细长。四肢细长,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足迹腺,主蹄狭小,侧蹄小。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长全时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与眉叉较远,主干末端再分两小枝。梅花鹿冬毛检疫站棕色,白色斑点不显。鼻面及颊部毛短,毛尖沙黄色。从头顶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线。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侧同体色,内侧色稍淡。夏毛薄,无绒毛,红棕色,白斑显着,在脊背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行,有黑色的背中线。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较体色为浅。

2.马鹿,体形较大,体长2m,体重超过200kg。肩高约1m,背平直肩部与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圆锥形。颈长约占体长1/3,颈下被毛较长。四肢长,两侧蹄较长,能触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几与主干成直角,主十稍向后略向内弯,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状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颌深棕色,颊棕色,额部棕黑色。耳外黄褐、耳内白色。颈部与身体背面稍带黄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线。四肢外侧棕色,内侧较浅。臀部有黄赭色斑。夏毛较短,没有绒毛,呈赤褐色。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呈扁圆柱形或类圆柱形的短段,长短、粗细不一,黄白色,具蜡脂样光泽,富油性。体轻,质脆嫩,气膻,具油腥味。

归经

肾经

性味

味甘;性温

功能主治

补阳益服;生精润燥。主虚劳羸弱;筋骨急痛;血枯阳痿;肺痿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熬膏、酒煮,9-30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涂敷。

复方

治虚劳伤中,脉绝筋急,肺萎咳嗽:鹿髓半升,蜜二两,酥二两,生地黄汁四合,杏仁三两(酒一中盏,浸研取汁),桃仁三两(酒半盏,研取汁)。先以桃仁、杏仁、地黄等汁于银锅内慢火煎令减半,次下鹿髓、酥、蜜同煎如饧。每子食后,含咽一茶匙。(《圣惠方》鹿髓煎)

各家论述

1.《别录》:主丈夫女子伤中,脉绝,筋急,咳逆,以酒服之。

2.《日华子本草》:治筋骨弱,呕吐;地黄汁煎作膏,填骨髓;蜜煮,壮阳,令有子。

3.《纲目》:补阴强阳,生精益髓,润燥泽肌。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