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靥
《中药大辞典》:鹿靥
拼音注音
Lù Yè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 或马鹿 的甲状腺体 。
功能主治
治瘿病。
复方
治五瘿:鹿靥,以酒渍,炙干,再纳酒中更浸,炙令香,咽汁,味尽更易。(《僧深集方》五瘿丸)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鹿靥
拼音注音
Lù Yè
英文名
Deer thyroid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甲状腺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ervus nippon Temminck2.Cervus.elaph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杀鹿后,剖取甲状腺体,鲜用或烘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
2.栖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
2.分布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
原形态
1.梅花鹿,体长约1.5m左右,体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显,耳大直立,颈细长。四肢细长,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足迹腺,主蹄狭小,侧蹄小。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长全时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与眉叉较远,主干末端再分两小枝。梅花鹿冬毛检疫站棕色,白色斑点不显。鼻面及颊部毛短,毛尖沙黄色。从头顶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线。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侧同体色,内侧色稍淡。夏毛薄,无绒毛,红棕色,白斑显着,在脊背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行,有黑色的背中线。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较体色为浅。
2.马鹿,体形较大,体长2m,体重超过200kg。肩高约1m,背平直肩部与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圆锥形。颈长约占体长1/3,颈下被毛较长。四肢长,两侧蹄较长,能触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几与主干成直角,主十稍向后略向内弯,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状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颌深棕色,颊棕色,额部棕黑色。耳外黄褐、耳内白色。颈部与身体背面稍带黄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线。四肢外侧棕色,内侧较浅。臀部有黄赭色斑。夏毛较短,没有绒毛,呈赤褐色。
归经
肾经
性味
味微咸;性温
功能主治
散结消瘿。主瘿瘤
用法用量
内服:酒浸,适量。
复方
治五廖:鹿靥,以酒渍,炙干,再纳酒中更浸,炙令香,咽汁,味尽更易。(《僧深集方》五瘿丸。
摘录
《中华本草》
芦叶
《中药大辞典》:芦叶
拼音注音
Lú Yè
别名
芦箬(《本经逢原》)。
出处
《唐本草》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芦苇 的叶 。春、夏、秋均可采取。
化学成分
含纤维素21.45~21.35%,戊聚糖15.21~10.55%,木质素42.01~50.79%,灰分11.33~10.67%,水分10.00~6.67%。尚含抗坏血酸0.2%。
性味
《纲目》:”甘,寒,无毒。”
功能主治
治上吐下泻,吐血,衄血,肺痈,发背。
①《纲目》:”治霍乱呕逆,痈疽。”
②《本经逢原》:”烧存性,治吐衄诸血。”
③《玉楸药解》:”清肺止呕。治背疽肺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或烧存性研末。外用:研末撒。
复方
①治霍乱吐泻,烦渴心躁:芦叶一两(锉),糯米半两。上药,以水一大盏,入竹茹一分,煎至六分,后入蜜半合,生姜汁半合,煎三两沸,去滓,放温。时时呷之。(《圣惠方》)
②发背溃烂:陈芦叶为末,以葱、椒汤洗净,敷之。(《乾坤生意秘韫》)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芦叶
拼音注音
Lú Yè
别名
芦箬
英文名
Reed leaf
出处
出自《唐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ragmites communis Trin.[P.australis(Cav.)Trin.]
采收和储藏: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收。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
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原形态
芦苇,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3m。地下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节上有芽。茎直立,中空。叶2列,互生;叶鞘圆筒状,叶舌有毛;叶片扁平,长15-45cm,宽1-3.5cm,边缘粗糙。穗状花序排列成大型圆锥花序,顶生,长20-40cm,微下垂,下部梗腋间具白色柔毛;小穗通常有4-7花,长10-16cm;第1花通常为雄花,颖片披针形,不等长,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之半或更短;外稃长于内稃,光滑开展;两性花,雄蕊3,雌蕊1,花柱2,柱头羽状。颖果椭圆形,与内稃分离。花、果期7-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常皱缩卷曲或纵裂,展平后完整者分叶鞘,叶舌和叶片。叶鞘圆筒形,长12-16cm,外表面灰黄色,具细密浅纵沟纹,内表面光亮;叶舌短,高1-2mm,下部呈棕黑色横线线,上部为白色毛须状;叶片线状披针形,长30-50cm,宽2-3cm,两面灰绿色,背面下部中脉搏外突,先端长尾尖黄色,基部渐窄,两侧小耳状,内卷,全缘。质脆,易折断,断面较整齐,叶鞘可见1列孔洞。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叶含16种氨基酸: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甘氨酸(glycine),亮氨酸(leucine),丝氨酸(serine),苏氨酸(羟丁氨酸,threon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赖氨酸(lysine),组氨酸(histidine)蛋氨酸(methionine),半胱氨酸(cysteine),胱氨酸(cyst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色氨酸(tryptophane)和酷氨酸(tyrosine)及2种胺类开冬酰胺(asparagine)和谷酰胺(glutamine)。叶片含亚精胺(spermidine),精胺(spermine)和腐胺(putrescine)。叶还含维生素C(vitamin
C,ascorbic
acid),纤维素(cellulose)戊聚糖(pentosan),木质素(lignin),叶绿素(chlorophyll)和脱植基叶绿素(chlorophyllide)及小麦黄素(tricin)
归经
肺;胃经
性味
甘;寒
功能主治
清热辟秽;止血;解毒。主霍乱叶泻;吐血;衄血;肺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烧存性研末。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烧灰淋汁熬膏敷。
各家论述
1.《本草纲目》:治霍乱呕逆,痈疽。
2.《本经逢原》:烧存性,治吐衄诸血。
3.《玉楸药解》:清肺止呕。治背疽肺痈。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