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水甘草

来源

夹竹桃科水甘草 Amsonia sinensis Tsiang et P. T. Li,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浙江、安徽。

性味

甘,凉。

功能主治

主治小儿风热,丹毒。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水甘草

拼音注音

Shuǐ Gān Cǎo

出处

水甘草始载于《本草图经》,云:”水甘草生骛州(江西高安县)……春生苗,茎青色,叶如杨柳,多生水际,无花。七月、八月采。”并附”药州水甘草”一图,所述形态及生境,与今夹竹桃科植物水甘草较相符。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水甘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msonia sinensisTsiang et P.T.Li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水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江西等地。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30cm。全株无毛;茎草灰色。叶互生,膜质;叶柄长达3mm;叶片狭披针形,先端渐尖,长2.2-4.8cm,宽5-8mm。聚伞花序顶生,花萼5深裂,萼片卵圆形,先端渐尖,长约2mm,基部内面具5个小腺体;花冠高脚碟状,花冠筒圆筒形,向喉部渐宽大,长达10mm,基部直径2mm,喉部直径约4mm,内面被长柔毛;花冠裂片5枚,长圆状披针形,长达5mm;雄蕊着生于花冠筒近喉部,花药长圆形,钝头;子房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无毛;花柱丝状,柱头棍棒状,基部环状;每心皮有胚珠10颗,2排。花期6月。

化学成分

全草含一种吲哚生物碱,水甘草碱(amasosinine)。

性味

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小儿风热;丹毒;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