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水葫芦

拼音注音

Shuǐ Hú Lu

别名

大水萍、凤眼莲、水浮莲、洋水仙(《广州植物志》)。

出处

《广西植物名录》

来源

为雨久花科植物凤眼蓝全草 。夏、秋采,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于水塘中。分布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

浮水植物或生于泥沼中。叶直立,卵形或圆形,大小不等,宽2.5~12厘米;叶柄长或短,中部以下肿胀,基部有鞘状苞片。花茎单生,长13~30厘米,中部有鞘状苞片;穗状花序有花6~12朵;花被长约5厘米,青紫色,管弯曲,外面近基部有腺毛,裂片6,上面1枚较大,蓝色而有黄色斑点;雄蕊3长2短;子房无柄,花柱线形。蒴果包藏于凋萎的花被管内。种子多数,卵形,有棱。花期夏、秋季。

功能主治

《广西药植名录》:”清凉解毒,除湿,祛风热。外敷热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水葫芦

拼音注音

Shuǐ Hú Lu

别名

大水萍、水浮莲、洋水仙、凤眼蓝、浮水莲、水莲花、水鸭婆

英文名

Herb of Common Waterhyacinth

出处

出自《广西植物名录》。

来源

药材基源:为雨久花科植物凤眼蓝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Solms[Pontederia crassipes Mart.]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集,洗净,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水塘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地。长江以南地区广泛栽培。

原形态

凤眼莲
多年生浮水或生于泥沼中的草本。须根发达。叶丛生于缩短茎的基部,叶柄长或短,中下部有膨大如葫芦状的气囊,基部有鞘状苞片;叶片卵形或圆形,大小不等,宽2.5-12cm。花茎单生,高13-30cm,中上部有鞘状苞片;穗状花序有花6-12朵;花被6裂,长约5cm,青紫色,管弯曲,
外面靠近基部处有腺毛;上面一枚较大,蓝色,中央有黄色斑点;另外5枚近相等;雄蕊3长2短;长的伸出花外;子房无柄,花柱线形。蒴果包藏于凋萎的花被管内。种子多数,卵形,有纵棱。花期夏、秋季。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和阳光,畏寒冷,在水温18-22℃,水深30cm左右时生长最好。天然繁殖能力极强。 栽培技术
用分株法繁殖。在高温季节繁殖生长力极强,根系发达,其宿根和匍匐枝可天然繁殖,将其分割栽入水下泥土或投入水中,就能很快到处蔓延繁殖,不仅具有净化水面的功能,又是很好的饮料和绿肥。

化学成分

根含赤霉素类(gibberellins)成分以及N-苯基-2-萘胺(N-phenyl-2-naphthylamine),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油酸甘油酯[glycerol 1,9-12(Z,Z)-octadecadienoic
acid]。花含花色甙,其结构为[6’’’-(飞燕草素-3-龙胆二糖基)][6″-芹菜素7-葡萄糖基]丙二酸酯

性味

辛;淡;凉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利水通淋;清热解毒。主风热感冒;水肿;热淋;尿路结石;风疹;湿疮;疖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广西药植名录》:清凉解毒,除湿,祛风热。外敷热疮。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