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水莎草

拼音注音

Shuǐ Suō Cǎo

别名

三棱草

来源

莎草科藨草属植物扁秆荆三棱 Scirpus planiculmis Fr. Schmidt,以块茎 入药。8月采,洗净晒干。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止咳,破血,通经,行气,消积,止痛。用于慢性气管炎,症瘕积聚,产后瘀阻腹痛;消化不良,闭经及一切气血瘀滞、胸腹肋疼痛。

用法用量

1~3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水莎草

拼音注音

Shuǐ Suō Cǎo

出处

河南

来源

为莎草科植物球形莎草全草

生境分布

生于沼泽或湿土地区。分布东北、华北,南至山东和江苏。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达120厘米。茎直立,上部三棱形。叶出自茎基部;线状,长15~100厘米,宽3~9毫米,先端渐尖。苞片3~8,叶状,长短不一,密集茎端;穗密集呈长卵形的复穗状花序;穗梗长短不一;小穗轴稍具腆翅;鳞片相对排列呈二列状,卵圆形或长卵圆形,先端不突出,背面有褐色条纹;最下面两朵花不发育,上部为发育的两性花,但最顶端1~3朵花不发宵,通常成熟后脱落;雄蕊3;柱头3裂。小坚果长圆形,长约1毫米,成熟后为灰黑色。花期8~9月。

功能主治

止咳,化痰。治慢性气管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

复方

治慢性气管炎:头状穗莎草二两,大青叶一两。水煎服。(河南中医学院等《防治慢性气管炎-水莎草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取全草进行粗提,制成片剂,每片0.3克,相当于原生药10克。每次3~4片,日服3次,10天为一疗程,可连服数疗程。治疗26例,其中重度9例,中度15例,轻度2例。服药7疗程后,近期控制10例,显效12例,好转3例,无效1例。对咳、痰二症作用较好。服用2~4天后多数病人的粘液性痰变为稀薄的泡沫痰,痰量减少,咳嗽减轻,但对吐较多脓性痰的疗效较差。治疗中痰白细胞计数无明显改变,三疗程后灰黄脓性痰稍有增加,细菌培养除甲型链球菌消失外,肺炎球菌、流感杆菌的阳性率皆升高,提示本药抑菌作用较差。服药期间无不良副作用,少数病人诉口、咽发干,无须特殊处理。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水莎草

拼音注音

Shuǐ Suō Cǎo

英文名

Herb of Glomerate Galingale

出处

河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聚穗莎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perus glomeratus L.

采收和储藏:丛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稻田、河岸、沼泽地、路旁阴湿草丛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山西、河北、陕西、甘肃、江苏、河南等地。

原形态

聚穗莎草,多年生草本,高50-90cm,具须根。秆散生,粗壮,钝三棱形。叶片短于秆,宽4-8mm,叶鞘长,红棕色。叶状苞片3-4,长于花序。聚伞花序复出,穗状花序无总花梗,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2cm,宽8-15mm,有多数小穗;小穗多列,排列极密,线状披针形,稍扁,长5-10cm,宽1.5-2mm,有花8-16,小穗轴有白色透明的翅;鳞片排列疏松,卵状长圆形,棕红色,边缘内卷,膜质,长约2mm,先端钝,背面有不明显的脉3-4;雄蕊3花药长圆形;花柱3,柱头3,较短。有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长为鳞片的1/2,灰色,有网纹。花期8-10月。

药理作用

1.对呼吸系统的作用:水莎草干浸膏及其1号提取物(水煎浓缩液,加乙醇发生沉淀,弃去沉淀,滤液浓缩制成),给小鼠灌胃,有一定的祛痰作用(酚红法),但无止咳(小鼠氨水喷雾引咳法)及平喘作用(豚鼠组织胺喷雾引喘法)。

2.抗菌作用:煎剂、浸膏或1号提取物在试管内对流感杆菌、甲型链球菌、奈氏双球菌、四联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号提取物对肺炎球菌及大肠杆菌也有效。

归经

肺经

性味

味辛;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止咳化痰。主慢性支气管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