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石
《中药大辞典》:消石
拼音注音
Xiāo Shí
别名
芒消(《别录》),苦消(《药性论》)。化金石、水石(《石药尔雅》),焰消(《土宿本草》),火消(《纲目》)。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矿物硝石 经加工炼制而成的结晶 。
生境分布
多产于污秽之地,亦常覆于地面、墙脚或岩石的表面。在石灰岩、盐沼地带及沙漠区域亦多见之。产于山东、江苏、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原形态
硝石(《本草蒙筌》)
斜力晶系,常呈针状或毛发状集合体。颜色为无色、白色或灰色等,条痕为白色。光泽玻璃状或绢丝状,微透明。断口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2。比重2.1~2.2。性脆。
性状
为无色透明六角斜方形的柱状晶体,或为白色晶状粉末。质脆易断。气无,味咸且凉。易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水溶液呈中性反应。易熔融。烧时有爆炸性。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硝酸钾。因产地及提炼方法之不同,含硝酸钾量可以从半量乃至近于纯粹。普通所见的夹杂物,常为氯化钠、水等等。
炮制
消石:敲碎或研细用。制消石,有水制、火制两种,水制:消石加水与10%萝卜同煮,过滤,浓缩后,放置,待其结晶,即成。火制:将消石入锅中,微火炒成洁白色。炒时不可离人,以防火患。
①《抱朴子》:”消石,制之须用地莲子、猪牙皂角、苦参、南星、巴豆、汉防己、晚蚕砂。”
②《雷公炮炙论》:”凡使先研如粉,以瓷瓶子于五斤火中,煅令通赤,用鸡肠菜、柏子仁和作一处,分丸如小帝珠子许,待饼子赤时,投消石于瓶子内,其消石自然伏火,每四两消石,用鸡肠菜、柏子仁共十五个帝珠子,尽为度。”
③《日华子本草》:”消石,火上伏法,用柳枝汤煎三周时,如汤减少,即入热者,伏火即止。”
归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阴经。”
性味
苦咸,温,有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吴普本草》:”扁鹊:甘。”
③《别录》:”辛,大寒,无毒。”
④《药性论》:”味咸,有小毒。”
⑤《纲目》:”辛苦微咸而大温,有小毒。”
⑥《本草从新》:”辛苦微咸,大热,毒烈。”
注意
体弱及孕妇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萤火为之使。恶苦参、苦菜。畏女菀、粥。”
②《药性论》:”恶曾青。”
③《蜀本草》:”大黄为使。”
④《日华子本草》:”畏杏仁、竹叶。”
⑤《纲目》:”得陈皮性疏爽。”
功能主治
破坚散积,利尿泻下,解毒消肿。治痧胀,心腹疼痛,吐泻。黄疸,淋病,便秘,目亦,喉痹,疔毒,痈肿。
①《本经》:”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
②《雷公炮炙论》:”头痛者,以消石作末,纳鼻中。”
③《别录》:”疗暴伤寒,腹中大热,止烦满消渴,利小便及瘘蚀疮。”
④《药性论》:”主项下瘰疬,泻得根出,破血,破积,散坚结,治腹胀。”
⑤《日华子本草》:”含之治喉闭。”
⑥《本草蒙筌》:”润燥软坚,泻实。”
⑦《纲目》:”治伏暑伤冷,霍乱吐利,五种淋疾,女劳黑疸,心肠疞痛,赤眼肿痛,牙痛。”
⑧《医学衷中参西录》:”与皂矾同用,善治内伤黄疸,消胆中结石、膀胱中结石及钩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5~1钱。外用:研末点目、吹喉或水化罨敷。
复方
①治霍乱痧胀,山岚瘴疠及暑热秽恶诸邪直干包络,头目昏晕,不省人事,危急等症;并治口疮喉痛,点目去风热障翳,搐鼻辟时疫之气:西牛黄、当门子、真珠、梅片、硼砂各一钱,明雄黄(飞净)八钱,火硝三分,飞金二十页。八味,各研极细如扮,再合研匀,瓷瓶密收,以蜡封之。每服三、五分,凉开水调下。(《随息居重订霍乱论》行军散)
②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闷或头痛恶心,并皆治之:硝石、硫黄各等分。为末,于银石器内,文武火上炒令鹅黄色,再研细,用糯米和丸,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新汲水下,不拘时候。(《济生方》二气丹)
③治中暑眩晕,昏不知人,或身热,恶寒,头痛,状如伤寒,或往来寒热,烦躁,渴甚,呕吐,泄泻:硫黄、消石各一两,雄黄(通明者)、滑石、白矾各半两,寒食面四两。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渐加至二十丸,新汲水下。昏塞不知人,则以水化开灌之。(《三因方》大黄龙丸)
④治饮食伤脾,心腹作痛,胸膈饱闷,四肢厥冷,又治伤寒阴证,女人血气刺痛,或攻小腹,或儿枕作痛及诸郁结之气:陈皮(去白)、青皮、大川附(制)、五灵脂各六两,消石,硫黄各三两。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扁鹊心书》来复丹)
⑤治诸心腹痛及腰腹诸痛:焰消、雄黄各一钱。研细末。每点少许入眦内。(《集玄方》火龙丹)
⑥治黄家日哺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非水也,腹满者难治:消石、矾石(烧)等分。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也。(《金匮要略》消石矾石散)
⑦治劳淋、血淋、热淋、气淋、石淋及小便不通至甚者:消石一两。生研为细末。每服二钱。诸淋各依汤使如后:劳淋,葵子末煎汤下,通后须服补虚丸散;血淋、热淋,并用冷水调下;气淋,木通煎汤下;石淋,将药末先入铫内,隔纸,炒至纸焦为度,再研,用温水调下;小便不通,小麦汤下。(《灵菀方》透格散)
⑧治赤白痢,肠风脏毒,酒积下血便血:硝石一两,舶上硫黄一两,白明矾半两,滑石半两,飞面四两。为末极细,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用新汲水送下。(《普济方》甘露丸)
⑨治眼赤痛,眼漠漠:消石研末,于眼四角各点一粟许,须臾,热泪出,便睡,睡觉,以浆水洗。(《近效方》)
⑩治风热喉痹及缠喉风:焰硝一两半,硼砂半两,脑子一字,白僵蚕一分。上为末,研匀。以竹管吹半钱许入喉中。(《三因方》玉钥匙)
⑾治恶寒啬啬,似欲发背,或已生疮肿隐疹:硝石三两。以暖水一斗和令消,待冷。取故青布叠三重,可似欲赤处方圆,湿布搨根,热即换之,频易瘥。(《近效方》)
⑿治重舌:竹沥浸焰硝点之。(《婴孩宝书》)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以等量消石、矾石研粉装胶囊内服。成人每日3次,每次3分。试治慢性肝炎5例,症状消失3例,无效1例,中止治疗1例;肝硬化5例,症状消失2例,减轻3例;另有1例肝硬化腹水,治后症状亦告消退。服药时间最短14天,最长5个月(肝硬化腹水)。初步观察,本药对黄疸消除、腹水消退、精神改善等有一定效果。一般服药后无不良反应,但食欲不佳的病人开始服药后稍见胸闷,有轻度泛恶,继续服药便逐渐消失。所有病人服后大便都呈黑色;有的初服时有轻度腹泻,但服用2、3天后即恢复正常。
各家论述
①《本草衍义补遗》:”硝,善消化驱逐,而《经》言无毒,化七十二种石,不毒而化之乎。以之治病,以致其用,病退则已。”
②《纲目》:”朴消属水,味咸气寒。其性下走,不能上升,阴中之阴也,故惟荡涤肠胃积滞,折治三焦邪火。消石属火,味辛带苦微咸,而气大温。其性上升,水中之火也,故能破积散坚,泊诸热病,升散三焦火郁,调和脏腑虚寒。与硫黄同用则配类二气,均调阴阳,有升降水火之功,治冷热缓急之病。煅制礞石,则除积滞痰饮。盖硫黄之性暖而利,其性下行,消石之性暖而散,其性上行,礞石之性寒而下,消石之性暖而上。一升一降,一阴一阳,此制方之妙也。《雷公炮炙论·序》云,脑痛欲死,鼻投消末。是亦取其上升辛散,乃从治之义。《本经》言其寒,《别录》言其大寒,正与龙脑性寒之误相似。凡辛苦物未有大寒者。况此物得火则焰生,与樟脑、火酒之性同.安有性寒大寒之理哉。”
③《本草述》:”消石之用,时珍谓其从火主升而散。若然,是主气分之邪热,不同于朴消入血也。其云升而散者,水中之火,自上升以为散也。审此义,则知消石之宜于何等证矣。据方书,中暑于来复丹中用之,治伏暑泄泻如水者。又二气丹同硫黄治中脘痞结,或呕或滞者。又同硫入大黄龙丸,治身热头疼,状如脾寒,或烦渴呕吐,昏闷不食者。合三证以参之,如二气丹所治,诚有升降水火之功,合于时珍所云,第尤切于伏暑伤冷,致二气交错以为病者,以暑之中,先于心包络,唯兹二味,一降阳而归之,一升阳而散之,乃为最切也。至于来复丹,因上盛下虚,里寒外热,则加元精石,以至阴和至阳,更入活血行气之味,俾上下之虚实合宜,寒热尽散,是法当参也。又如大黄龙丸之治身热头痛诸证,则加雄黄、白矾、滑石以除热清气,是又可参也。要皆以二味为主柄矣,此硫、消二味之等分者也。更头痛证之玉真丸,治肾水不足,气逆上行,苦头痛甚者,乃硫则倍于消。以下归补肾气为主,而上逆之阳,第以消石升散之。更入石膏以降火,半夏以散结,此义尤当参也。此硫、消二味之不等分者也。又消不同硫而同他味,如女劳黑疸,用矾石寒水之气以归阴,而即以燥湿同消石升水中之火以达阳,而并以化湿,此治湿热者之一则也。如喉痹症用消为主,佐硼砂以除痰热,僵蚕去风,而更合龙脑之开壅结,此治风热者之一端也。即数证而推类以尽其变,庶于消石可以悉其功,不致误投而罔济矣。”
制法
取含硝的土块,击碎后,置柄内,加水浸泡调匀,经多次过滤,取滤液澄清,置蒸发锅内加热蒸去水分,取出冷却,即析出硝石结晶。置阴凉干燥处,防火、防潮。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消石
拼音注音
Xiāo Shí
别名
芒消、硝石、苦消、北帝元珠、化金石、水石、地霜、生消、焰消、火消、银消
英文名
Niter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1.《开宝本草》: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盖以能消化诸石,故名消石。非与朴消、芒消同类而有消名也。一名芒消者,以其初煎炼时有芒而状若消,故有芒消之号,与芒消全别。
2.《纲目》:生消石,诸卤地皆产之,而河北庆阳诸县及蜀中尤多。秋冬间遍地生白,扫取煎炼而成,货看苟且,多不洁净,须再以水煎化倾盆中,一夜结成,澄在下者,状如朴消,又名生消,
来源
药材基源:为硝酸盐类硝石族矿物钾硝石经加工精制成的结晶体或人工制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itrokalite
采收和储藏:置阴凉干燥处,防火、防潮。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产于污秽之地,亦常覆于地面、墙脚或岩石的表面。在石灰岩、盐沼地带及沙漠区域亦多见之。
资源分布:产于山东、江苏、湖南、湖北、四川、贵外等地。
原形态
斜方晶系,常呈针状或毛发状集合体。颜色为无色、白色或灰色等。条痕为白色。光泽玻璃状或绢丝状。微透明。断口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2。比重2.1-2.2。性脆。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呈六棱长柱状或板柱状。长2-6cm,直径0.2-0.8cm。白色或近无色。半透明至透明,玻璃光泽。硬度近于指甲。质脆,易折断,断面平滑或参差不齐。气无,味较咸、凉,具刺舌感。以无色、透明、无杂质、结晶性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长条状、不规则粒状,无色透明。负低突起。垂直板面两组解理清晰。斜消光,消光角Ng∧C=23°-30°。干涉色为高级灰白。正延长符号。假一轴晶。负旋旋旋旋光性。折光率:Np=1.332,Nm=1.504,Ng=1.504。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硝酸钾(KNO3)。因产地及提炼方法之不同,含硝酸钾量可以从半量乃至近于纯粹。普通所见的夹杂物,常为氯化钠(NaCl)、氯化钾(KCl)、水等。
炮制
取含硝的土块,击碎后,置桶内,加水浸泡调匀,经多次过滤,取滤液澄清,置蒸发锅内加热蒸去水分,取出冷却,即析出硝石结晶。消石:敲碎或研细用。制消石,有水制、火制两种,水制:消石加水与10%萝卜同煮,过滤,浓缩后,放置,待其结晶,即成。火制:将消石入锅中,微火炒成洁白色。炒时不可离人,以防火患。
1.《抱朴子》:消石,制之须用地莲子、猪牙皂角、苦参、南星、巴豆、汉防己、晚蚕砂。
2.《雷公炮炙论》:凡使先研如粉,以瓷瓶子于五斤火中,煅令通赤,用鸡肠菜、柏子仁和作一处,分丸如小帝珠子许,待饼子赤时,投消石于瓶子内,其消石自然伏火,每四两消石,用鸡肠菜、柏子仁共十五个帝珠子,尽为度。
3.《日华子本草》:消石,火上伏法,用柳枝汤煎三周时,如汤减少,即入热者,伏火即止。
鉴别
(1)取铂丝,用盐酸湿润后,蘸取本品粉末,在无色火焰中燃烧,火焰即显紫色;如有钠盐混存时,需隔蓝色玻璃透视,方能辨认。(检查钾盐)(2)取本品约0.1g,加水5ml,使成溶液,滤过。滤液照下述方法试验:①取滤液红1ml,加等量硫酸,混合,冷后,沿管壁加硫酸亚铁试液,使成两液层,接界面显棕色。(检查硝酸盐)②取滤液约1ml,滴加商锰酸钾试液,紫色不应褪去。(检查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区别)差热分析曲线:吸热85℃(微),120℃(中、小),335℃(中),665℃(小),765℃(小);放热705℃(中、小),780℃(小),865℃(小)。
归经
心;脾;肺经
性味
苦咸;温;有毒
注意
体弱及孕妇均忌服。
1.《本草经集注》:萤火为之使。恶苦参、苦菜。畏女菀、粥。
2.《药性论》:恶曾青。
3.《蜀本草》:大黄为使。
4.《日华子本草》:畏杏仁、竹叶。
5.《纲目》:得陈皮性疏爽。
功能主治
破坚散积;利尿泻下;解毒消肿。主中暑伤冷;痧胀;心腹疼痛;吐泻;黄疸;症积;淋病;便秘;目赤;喉痹;疔毒;痈肿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5-1钱。外用:研末点目、吹喉或水化罨敷。
复方
①治霍乱痧胀,山岚说瘴病及暑热秽恶诸邪直干包络,头目昏晕,不省人事,危急等症;并治口疮喉痛,点目去风热障器,搐鼻辟时疫之气:西牛黄、当门子、真珠、梅片、硼砂各一钱,明雄黄(飞净)八钱,火硝三分,飞金二十页。八味,备研极细如粉,再含研匀,瓷瓶密收,以蜡封之。每服三、五分,凉开水调下。(《随息居重订霍乱论》行军散)②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闷或头痛恶心,并皆治之:硝石、硫黄各等分。为末,于银石器内,文武火上炒令鹅黄色,再研细,用糯米和丸,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新汲水下,不拘时候。(《济生方》二气丹)③治中暑眩晕,昏不知人,或身热,恶寒,头痛,状如伤寒,或往来寒热,烦躁,渴甚,呕吐,泄泻:硫黄、消石各一两,雄黄(通阴者)、滑石、白矾各半两,寒食面四两。上为末力新水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九至七丸,渐加至二十丸,新汲水下。昏塞不知人,则以水化开灌之。(《二因方》大黄龙丸)④治饮食伤脾,心腹作痛,胸膈饱闷,四肢厥冷,又治伤寒阴证,女人血气刺病,或攻小腹,或儿枕作痛及诸郁结之气:陈皮(去白)、青皮、大川附(制)、五灵脂各六两,消石、硫黄各三两。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持服五十丸,白汤下。(《扁鹊心书》来复丹)⑤治诸心腹病及腰腹诸痛:焰消、雄黄各一钱。研细末。每点少许入眺内。(《集玄方》火龙丹)⑥治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非水也,腹满者难治:消石、矾石(烧)等分。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也。(《金匮要略》消石矾石散)⑦治劳淋、血淋、热淋、气淋、石淋及小便不通至甚者:消石一两。生研为细末。每服二钱。诸淋各依汤使如后:劳淋,葵子末煎汤下,通后须服补虚丸散;血淋、热淋,并用冷水调下;气淋,木通煎汤下;石淋,将药末先入铫内,隔纸,炒至纸焦为度,再研,用温水调下;小便不通,小麦汤下。(《灵苑方》透格散)⑧治赤白痢,肠风脏毒,酒积下血便血:硝石一两,舶上硫黄一两,白明矾半两,滑石半两,飞面四两。为末极细,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用新汲水送下。(《普济方》甘露丸)⑨治眼赤痛,眼摸模:消石研末,干眼四角各点一粟许,须臾,热泪出,便睡,睡觉,以浆水淡。(《近效方》)⑩治风熟喉痹及缠喉风:焰硝一两半,硼砂半两,脑子一字,白僵蚕一分。上为末,研匀。以竹管吹半钱许入喉中。(《三因方》玉钥匙)11.治恶寒啬啬,似欲发背,或已生疮肿隐瘪:硝石三两。以暖水一斗和令消,待冷。取故青布叠三重,可似欲赤处方圆,湿布XI根,热即换之,频易瘥。(《近效方》)12.治重舌:
竹沥浸焰硝点之。(《婴孩宝书》)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以等量消石、矾石研粉装胶囊内服。成人每日3次,每次3分。试治慢性肝炎5例,症状消失3例,无效1例,中止治疗1例;肝硬化5例,症状消失2例,减轻3例;另有1例肝硬化腹水,治后症状亦告消退。服药时间最短14天,最长5个月(肝硬化腹水)。初步观察,本药对黄疸消除、腹水消退、精神改善等有一定效果。一般服药后无不良反应,但食欲不佳的病人开始服药后稍见胸闷,有轻度泛恶,继续服药便逐渐消失。所有病人服后大便都呈黑色;有的初服时有轻度腹泻,但服用2、3天后即恢复正常。
各家论述
1.《本经》: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
2.《雷公炮炙论》:头痛者,以消石作末,纳鼻中。
3.《别录》:疗暴伤寒,腹中大热,止烦满消渴,利小便及瘘蚀疮。
4.《药性论》:主项下瘰疬,泻得根出,破血,破积,散坚结,治腹胀。
5.《日华子本草》:含之治喉闭。
6.《本草蒙筌》:润燥软坚,泻实。
7.《纲目》:治伏暑伤冷,霍乱吐利,五种淋疾,女劳黑疸,心肠病痛,赤眼肿痛,牙痛。
8.《医学衷中参西录》:与皂矾同用,善治内伤黄疸,消胆中结石、膀胱中结石及钩虫病。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