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麻子
《中国药典》:亚麻子
拼音注音
Yà Má Zi
别名
亚麻仁、胡麻子
英文名
SEMEN LINI
来源
本品为亚麻科亚麻属植物亚麻 Linum usitatissimum L. 的干燥成熟种子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性状
本品呈扁平卵圆形,一端钝圆,另端尖而略偏斜,长4~6mm,宽2~3mm。表面红棕色或灰褐色,平滑有光泽,种脐位于尖端的凹入处;种脊浅棕色,位于一侧边缘。种皮薄,胚乳棕色,薄膜状,子叶2,黄白色,富油性。无臭,嚼之有豆腥味。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炮制
除去杂质,生用捣碎或炒研。
鉴别
(1)取本品少量,加温水浸泡后,表皮黏液层膨胀而成一透明黏液膜,包围整个种子。
(2)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较大,类长方形,壁含黏液质,遇水膨胀显层纹,外面有角质层。下皮为1~5列薄壁细胞,壁稍厚。纤维层为
1列排列紧密的纤维细胞,略径向延长,直径3~5μm,壁厚,木化,胞腔较窄,层纹隐约可见。颓废层细胞不明显。色素层为一层扁平薄壁细胞,内含棕红色物质。胚乳及子叶细胞多角形,内含脂肪油及糊粉粒。糊粉粒直径7~14μm,含拟晶体及拟球体1~2个。
(3)取本品粉末0.5g,置试管中,加水少许,试管中悬挂一条浸有10%碳酸钠溶液的三硝基苯酚试纸,塞紧(试纸勿接触粉末和管壁),置热水浴中3~5分钟,试纸显砖红色。
归经
归肺、肝、大肠经。
性味
甘、平。
注意
大便滑泻者忌用。
功能主治
润燥,祛风。用于肠燥便秘,皮肤干燥瘙痒,毛发枯萎脱落。
用法用量
9~15g。
摘录
《中国药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亚麻子
拼音注音
Yà Má Zi
来源
亚麻科亚麻属植物亚麻 Linum usitatissimum L. 的干燥成熟种子 。
性味
甘,微温。
功能主治
润肠通便、养血祛风。用于肠燥便秘;老人皮肤干燥起鳞屑,过敏性皮炎,皮肤瘙痒;疮疡湿疹。
用法用量
1~3钱;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亚麻子
拼音注音
Yà Má Zi
别名
胡麻子(《博济方》),壁虱胡麻(《纲目》),亚麻仁(《国药的药理学》)。
出处
《本草图经》
来源
为亚麻科植物亚麻 的种子 。8~10月间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捆成小把,晒干,打取种子,除净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
主产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此外,四川、湖北、陕西、山西、云南等地亦产。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亚麻”条。
性状
种子呈扁卵圆形,一侧较薄,一端钝圆,他端尖,并歪向一侧,长约4~6毫米,宽约2~3毫米,厚约1.5毫米。表面棕色,平滑而有光泽;扩大镜下可见微小的凹点,种脐位于尖端凹入部分,种脊浅棕色,位于一侧边缘。种皮薄,除去后,可见棕色薄膜状的胚乳,其内面有2片一面平、一面突起的大形子叶,黄色,富油性,胚根朝向种子的尖端。浸在水中,表皮中的粘液膨胀而成一粘液套,包围整个种子。嚼之带粘液性,油样,气无。以色红棕、光亮、饱满、纯净者为佳。
本品在很多地区作”胡麻子”入药。考《本草》所载之胡麻,当是胡麻科植物脂麻,两者不可相混。参见”黑脂麻”条。
化学成分
种子含脂肪油30~48%,蛋白质18~33%,粘质5~12%,糖12~26%,有机酸及维生素。此外,尚有少量的氰甙即亚麻苦甙。未成熟的种子含有淀粉,成熟时消失。
在常温下压榨得亚麻油为黄色的液体,气特异,味淡,在空气中质渐变浓,色渐加深,气与味亦渐增强。油中主要成分含亚麻酸21~45%,亚油酸25~59%,油酸15~20%及棕榈酸、硬脂酸等甘油酯。此外,尚含阿魏酸廿烷基酯。
药理作用
种子含粘胶及油,故有润滑、缓和刺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局部炎症。对其内服治疗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道炎症,尚有不同意见。亚麻油有轻泻作用。亚麻苦甙对小肠的分泌、运动功能据云有调节作用;此甙可产生氰酸。本植物之氰酸含量可达0.17~1.5%;氰酸含量在O.008~0.08%时,对牲畜即属危险。制亚麻油或亚麻纤维时,可因其中含有某种刺激性物质,引起非过敏性皮炎。
亚麻油含多量不饱和脂肪酸,故用来预防高脂血症或动脉粥样硬化,但在动物(兔)身上长期饲以亚油酸,对血胆甾醇水平、动脉的粥样病变并无特殊的保护作用(较向日葵油之效果差),临床效果也不显著。
归经
①《本草经疏》:”足厥阴经血分。”
②《本经逢原》:”入阳明经。”
性味
甘,平。
①《本草图经》:”味甘,微温,无毒。”
②《滇南本草》:”味甘辛,性平,无毒。”
注意
胃弱、大便滑泄及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治麻风,皮肤痒疹,脱发,大便干燥。
①《本草图经》:”治大风疮癣。”
②《滇南本草》:”治肺痨。”
③《中药材手册》:”通大小肠,解毒止痛。治肠热、丹毒。”
④《药材学》:”治肺痈吐脓血。”
⑤《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种子及根:平肝,顺气,通肠。治睾丸炎,疝气,慢性肝炎,肝风头痛,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散剂。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
①治大风疾,遍身瘾疹瘙痒:胡麻子、牛蒡子、枸杞子、蔓荆子各半两(一处同炒,令烟出为度),苦参半两,瓜蒌根、防风(去芦)各半两,白蒺藜半两。上八味,同杵为末,每十五钱药末,入轻粉二钱,一处拌匀。每服-
钱生末,调茶下,空心、日午、临卧各一服。服药后五、七日间,先于齿牙缝内,出臭黄涎,浑身疼痛,次后,便利下脓血,此是病根。(《博济方》醉仙散)
②治溢脂性脱发:鲜柳枝、亚麻仁各一两。煎服。(江西《中草药学》)
③治咳嗽气喘:亚麻仁、文旦皮,煎服。(江西《中草药学》)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亚麻子
拼音注音
Yà Má Zi
别名
胡麻子、壁虱胡麻、亚麻仁、大胡麻、胡麻仁。
英文名
Linseed,seed of Flax
出处
出自《本草图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亚麻科植物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num usitatissimum L.
采收和储藏:8-10月间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捆成小把,晒干,打取种子,除净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本品适应性强,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山西、陕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亚麻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100cm或更高。全株无毛。茎圆柱形,表面具纵条纹,基部直径约4mm,稍木质化,上部多分枝。叶互生;无柄或近无柄;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3cm,宽2-5m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叶脉通常三出。花多数,生于枝顶或上部叶腋,每叶腋生一花,直径约15mm,花柄细弱,长约2cm;花萼5,绿色,分离,卵形,长约为花瓣的半数;花瓣5,蓝色或白色,分离,广倒卵形,长约10mm,宽约7mm,边缘稍呈波状;雄蕊5,花药线形;子房上位,5室,花柱5,线形,分离,长约4mm。蒴果近球形或稍扁,直径5-7mm。种子卵形,长4-6mm,宽约2mm,一端稍尖而微弯,表面黄褐色而有光泽。花期6-7月,果期7-9月。
性状
性状鉴别
种子卵圆形,扁平,长4-7mm,宽2-3mm。表面棕色或棕红色,平滑,有光泽,一端尖而略偏斜,种脐位于下方的凹陷处,另一端圆钝,种脊位于一侧边缘。种皮薄,胚乳棕色,菲薄,子叶2枚,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嚼之有豆腥味。种子用水浸泡后,外有透明粘液膜包围。以饱满、光滑、色棕红者为佳。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表皮外被角质层,细胞壁含粘液,遇水膨胀,显层纹;下皮为1-5列薄壁细胞;纤维层1列细胞,壁厚,木化,层纹隐约可见;颓废层细胞不明显;色素层1列细胞,含棕红色物质;胚乳及子叶细胞含脂肪油及糊粉粒;糊粉粒直径7-14μm,含似晶体及拟球体1-2个。
化学成分
种子含脂肪油约30%-40%,油中主要成分为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油酸(ole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并含牻牛儿基牻牛儿醇(geranylgerninol),多种甾类及三萜类化合物:胆甾醇(chole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醉(stigmasterol),谷甾醇(sitosterol),△6-燕麦甾醇(△6-avenasterol),环木菠萝烯醇(cy-
cloartenol),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24-methylene
cycloartanol)及二十烷醇(eicosanol)的阿魏酸酯,此外尚含亚麻苦甙(linamarin)及粘液质。子叶及幼芽含9种甙及对-
香豆酸(p-coumar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芥子酸(sinapic
acid)的酯,6种碳键黄酮甙。子叶及幼苗含光牡荆素-7-鼠李糖甙(lucenin-7-rhamnoside),荭草素-7-鼠李糖甙(orientin-7-rhamnoside),异荭草素-7-葡萄糖甙(isoorientin-7-glucoside)。
药理作用
1.轻泻作用:本品所含的亚麻苦甘对小肠的分泌、运动功能有调节作用。亚麻油有轻泻作用。
2.降脂作用:本品含多量不饱和脂肪酸,曾用于预防高脂血症或动脉粥样硬化,但效果不及向日葵油,兔长期饲以亚麻酸,未见明显降血脂及改善动脉粥样病变。
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0.5g,置于试管中,加水湿润,管中悬挂一条浸有10%碳酸钠溶液的三硝基苯酚试纸,管口紧塞软木塞(试纸勿接触粉末与管壁),置于40-60℃水浴中,10min后,试纸呈砖红色。(检查氰甙)
归经
肝;胃;大肠经
性味
味甘;性平
注意
胃弱、大便滑泄及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养血祛风;润燥通便。主麻风;皮肤干燥;瘙痒;脱发;疮疡湿疹;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榨油涂。
各家论述
1.《本草图经》:治大风疮癣。
2.《滇南本草》:治肺痨。
3.《中药材手册》:通大小肠,解毒止痛。治肠热、丹毒。
4.《药材学》:治肺痈吐脓血。
5.《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种子及根:平肝,顺气,通肠。治睾丸炎,疝气,慢性肝炎,肝风头痛,便秘。
6.《本经逢原》:亚麻性润,专于解散风热湿毒,为大麻风必用之药,故醉仙散用之。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