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Yánɡ Shù Huā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毛白杨、加拿大杨或同属数种植物的雄花序。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opulus tomentosa Carr.2.Populus canadensis Mocnch

采收和储藏:春季现蕾开花时,分批摘取雄花序,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喜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温和平原地区,亦有栽培。

2.喜生于温暖湿润的地区。

资源分布:1.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2.我国除广东、海南、云南、西藏外,各地均有引种。

原形态

1.乔木,高达30m。树皮灰绿色或灰白色,皮孔菱形散生,或2-4连生,老树干基部黑灰色,纵裂。芽卵形,花芽卵圆形或近球形,微被毡毛。长枝叶阔卵形或三角形状卵形,长10-15cm,宽8-13cm,先端短渐尖,基部心形或平截,边缘具波状牙齿;叶柄上部侧扁,长3-7cm,先端通常有2-3(-4)个腺点;短状叶通常较小,卵形或三角形卵形;边缘具深波状皮齿,叶柄稍短于叶片,侧扁,先端无腺点。雄花序长10-14(-20)cm;雄花苞片约具10个尖头,密生长毛,雄蕊6-12,花药红色;雌花序长4-7cm,苞片尖裂,边缘具长毛;子房长椭圆形,柱头2裂,粉红色。果序长达14cm;蒴果2瓣裂。花期3-4月,果期4-5月。

2.大乔木,高达30余米。干直,树皮深沟裂;萌枝及苗茎棱角明显。芽大,先端弯曲,富粘质。叶片三角形或三角状卵形,长7-10cm,长枝和萌枝叶较大,长10-20cm。一般长大于宽,先端渐尖,基部截形或宽楔形,边缘半透明,具圆锯齿,近基部有短缘毛;叶柄侧扁而长。雄花序长7-15cm,花序轴光滑,每花有雄蕊15-25(-40);苞片不整齐,丝状深裂,花盘全缘,花丝细长;雌花序有45-50朵花,柱头4裂。果序长达27cm,蒴果卵圆形,长约8mm,2-3瓣裂。花期4月,果期5-6月。

栽培

1.生物学特性 加拿大杨,适应性很强,喜向阳,耐旱,耐渍,忌在低洼及盐碱地生长。

2.栽培技术
用扦插繁殖,选大树上的1-2年枝条,垂直扦插。成活后追肥,以稀粪水追7-8次,并除草。秋季掘苗分级假植。第2年早春移植,按行株距1.2m×0.8m开穴栽种。

3.

4.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杨叶锈病、白粉病、紫根腐病、根癌病、褐斑病、叶枯病等,虫害有白杨透翅蛾、白杨天社蛾、柳斑蝙蝠蛾、白杨潜叶蛾、光肩星天牛、青杨天牛等。

性状

性状鉴别(1)毛白杨花
雄花序长条状圆柱形,长6-10cm,直径0.4-1cm,多破碎,表面红棕色或深棕色。芽鳞多紧抱而成杯状,单个鳞片宽卵形,长0.3-1.3cm,边缘有细毛,表面略光滑。花序轴上具多数带雄蕊的花盘,花盘扁,半圆形或类圆形,深棕褐色;每雄花雄蕊6-12,有的脱落,花丝短,花药2室,棕色。苞片卵圆形或宽卵圆形,边缘深尖裂,具长白柔毛。体轻。气微,味微苦、涩。

(2)加拿大杨花
雄花序较短细。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芽鳞片常分离成梭形,单个鳞片长卵形,长可达2.5cm,光滑无毛。花盘黄棕色或深黄棕色;雄蕊15-25枚,棕色或黑棕色,有的脱落。苞片宽卵圆形或扇形,边缘呈条片状或丝状分裂,无毛。体轻,气微,味微。
以花序粗长、身干、完整者为佳。

性状鉴别 粉末特征:(1)毛白杨花
苞片表面观内、外表皮细胞呈纵向延长的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稍弯曲;非腺毛长圆锥形,单细胞,长425-2288μm,宽13-28μm,壁厚3-7μm。花盘少数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直径6-14μm,花粉囊纤维层细胞壁具显着的螺纹样增厚。花粉粒球形或类球形,直径20-40μm,外壁具极细的颗粒状纹饰,萌发孔不明显。

(2)加拿大杨花:苞片表面观内、外表皮偶见不定式气孔;少数叶肉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3-17μm。无非腺毛。花盘多数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较大。花粉囊纤维层细胞壁上的螺纹样增厚不显着。花粉粒球形,直径12-35μm。

3.理化鉴别(1)取本品粉末各2g,各加甲醇10ml,浸泡过夜,滤过,取滤液1ml于试管中,滴加1%三氯化铁试液2滴,呈蓝黑色。(检查酚类物质)(2)取上述滤液滴于滤。纸上,干燥后用浓氨气熏,在紫外光灯下观察,斑点显黄绿色荧光。(检查黄酮)(3)取上述甲醇滤液,浓缩至2ml,取滤液1ml,加镁粉少量与浓盐酸数滴,显樱红色。(检查黄酮)

化学成分

叶含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3-β-D-葡萄糖甙(quercetin-3-β-D-glucoside),杨梅树皮素 3-β-D-
半乳糖甙(myricetin-3-β-D-galacloside),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甙(luteolin-7-β-D-glucoside)。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或切碎。

饮片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由若干小花组成,淡黄色或黄棕色,质疏松而柔软。无臭,味淡。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归经

大肠经

性味

苦;性寒

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化湿止痢。主细菌性痢疾;肠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热熨。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