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苜蓿
《全国中草药汇编》:野苜蓿
别名
蛇蜕草
来源
豆科野苜蓿 Melilotus indicus (L.) All.,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陕西、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台湾、山西、湖北、贵州。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敛阴止汗。
主治虚汗:根2两炖肉吃或水煎服。
皮肤瘙痒:全草2两,煎水洗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野苜蓿
拼音注音
Yě Mù Xu
别名
镰荚苜蓿、豆豆苗(《内蒙古中草药》),连花生(《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出处
《内蒙古中草药》
来源
为豆科植物黄花苜蓿 的全草 。夏、秋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草原或丘陵间低地以及沟边。分布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茎直立或匍匐,稍有毛,多分枝。三出复叶,小叶长圆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2厘米,宽2~4毫米,先端钝圆,基部楔形,边缘上部有齿;托叶大,尖而长。总状花序,腋生,有花10~20朵;花梗长于叶柄;花冠蝶形,黄色,比萼长2倍。荚果扁,矩形,弯曲成半月形,光滑,长1.5~2厘米,成熟时褐色。种子5~10粒。花期8月中旬。
化学成分
含中性和酸性皂甙。花主含叶黄素酯。
性味
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
宽中下气,健脾补虚,利尿。治胸腹胀满,消化不良,浮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研末1~1.5钱。
复方
治消化不良,胸腹胀满:黄花苜蓿一钱。研末冲服,一日二次。(性味以下出《内蒙古中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野苜蓿
拼音注音
Yě Mù Xu
别名
镰荚苜蓿、豆豆苗。
英文名
Sickle Alfalfa,Yellow Sickle Medick,Herb of Sickle Alfalfa
出处
出自《内蒙古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黄花苜蓿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dicago falcat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全草,晒干备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0-4100m的山坡林下、草原、丘陵、沟及低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西藏等地。
原形态
黄花苜蓿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木质化。茎斜升或平卧,长30-60(-100)cm,分枝多,被短柔毛。三出复叶;托叶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6mm,下部与叶柄合生;小叶倒披针形,条状倒披针形,稀倒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2cm,宽3-5mm,先端圆钝或微凹,具小刺尖,基部楔形,边缘上部有锯齿,下部全缘,上面近无毛,下面被长柔毛。总状花序密集成头状,腋生,通常有花5-20朵,总花梗长,超出叶;花萼钟状,密被柔毛,萼齿狭三角形;花黄色,长6-9mm,旗瓣倒卵形,翼辩比旗瓣短,耳较长,龙骨辩与翼瓣近等长,具短耳及爪;雄蕊10,二体;子房宽条形,稍弯曲或近直立,花柱弯曲,柱头头状。荚果稍扁,镰刀形,稀近于直,长7-12mm,被伏毛。种子2-3颗。花期7-8月,果期8-9月。
化学成分
全草含皂甙( saponins),叶黄素酯(xanthophyll esters),叶黄素(xanthophyll
lutein)50%-52%,叶黄素-5,6-环氧化物(xanthophyll-
epoxide),菊黄质(chrysanthemaxanthin)9%-10%,毛茛黄质(flavoxanthin)7%-8%,小麦黄素-5-O-葡萄糖甙(tricin-5-O-glucoside),小麦黄素-5-二-O-
葡萄糖甙(tricin-5-di-O-glucoside),小麦黄素-5,7-二葡萄糖甙(tricin-5,7-di-O-
glucoside)。并含有维生素B1;(thiamin)和 B2(ri-boflavin),精氨酸(argin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等。此外,尚含有微量元素锰,铁,锌,铜。花含有β-
胡萝卜素(β-carotene),δ-胡萝卜素(δ-carotene),羟基-a-胡萝卜素(hydroxy-a-
carotene),新黄质(neoxanthin),异堇黄质(auroxanthin)和毛茛黄质。种子中含有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
归经
脾;胃;膀胱经
性味
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
健脾补虚;利尿退黄;舒筋活络。主脾虚腹胀;消化不良;浮肿;黄疸;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研末,3-4.5g。
复方
治消化不良,胸腹胀满:黄花苜蓿一钱。研末冲服,一日二次。(性味以下出《内蒙古中草药》)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