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页

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方歌】手之三阳手外头,手之三阴胸内手,足之三阳头外足,足之三阴足内走。

【注】手之三阳手外头者,谓手阳明大肠经,从手次指内侧之端,上行手臂外之上行(音杭),至头鼻孔两旁也;手少阳三焦经,从手四指外侧之端,上行手臂外之中行,至头耳前动脉也;手太阳小肠,经从手小指外侧之端,上行手臂外之下行,至头耳中珠子也。手之三阴胸内手者,谓手太阴肺经,从胸乳上循行臑内,下行肘臂内之上行,至手大指内侧之端也;手厥阴心包络经,从腋下乳外,循行臑内,下行肘臂内之中行,至手中指之端也;手少阴心经,从腋筋间循行臑外,外行肘臂内之下行,至手小指内侧之端也。足之三阳头外足者,谓足阳明胃经,从头目下循颊颈乳中,下行腹外股膝跗之前行,至足二指之端也;足少阳胆,经从头目外眦,循行绕耳颅巅,下行胁跨膝跗之中行,至足四指外侧之端也;足太阳膀胱经,从头目内眦,循行额巅项背,外行臀腘〔月专〕踝之后行,至足小指外侧之端也。足之三阴足内走者,谓足厥阴肝经,从足大指外侧之端,循行前行上内踝上腘〔月专〕,膝之中行,内行阴器腹胁之外行,上至乳下也;足太阴脾经,从足大指内侧之端,循内联踝膝里股内之中行,上行腹中至季胁也;足少阴肾经,从足心循内联踝足跟内侧之后行,上腹内至胸也。诸阳行外,诸阴行里,四肢背腹皆如此也。

头前正面歌

【方歌】头督唇任五中行,眦傍足太颧手阳,侧上足少绕耳手,鼻傍手明唇足方。

【注】头之正面分五行(音杭),其中行上嘴唇以上,属督脉;下嘴唇以下,属任脉,此为中行也。其第二行,目内眦旁上,属足太阳经,鼻旁下,属手阳明经,此为第二行也。其第四行,面颧骨外旁,属手太阳经;头侧上,属足少阳经;绕耳前后,属手少阳经,此为第四行也。

其第三行唇旁,属足阳明经,为第三行也。

头后项颈歌

【方歌】头后七行督中行,惟二足太足少阳,颈前任中二足明,三手四行手太阳,五足少阳六是手,七足太阳督中行。

【注】头后项颈分七行,其中行属督脉,惟两旁第二行属足太阳经,其余第三行、四行、五行,皆属足少阳经。颈前中行属任脉,二行属足阳明经,三行属手阳明经,四行属手太阳经,五行属足少阳经,六行属手少阳经,七行属足太阳经,项后中行属督脉经也。

胸腹脊背歌

【方歌】胸腹二行足少阴,三足阳明四太阴,五足厥阴六少阳,脊背二三足太阳。

【注】胸腹之中行属任脉,两旁第二行属足少阴肾经,第三行属足阳明胃经,第四行属足太阴脾经,乳下胁上第五行属足厥阴肝经,胁后第六行属足少阳胆经,脊外两旁二行、三行俱属足太阳膀胱经,脊之中行属督脉经。

手膊臂外内歌

【方歌】手膊臂外上手明,中手少阳下太阳,手膊臂内上中下,手太厥少分三行。

【注】手膊臂之外面,系手三阳经部位也。上行属手阳明经,中行属手少阳经,下行属手太阳经。手膊臂之内面,系手三阴经部位也。上行属手太阴经,中行属手厥阴经,下行属手少阴经。

足膝外内歌

【方歌】足膝外前足阳明,中行少阳后太阳,足膝之内前中后,足厥太少分三行。

【注】足膝之外面,系足三阳经部位也。前行属足阳明经,中行属足少阳经,后行属足太阳经。足膝之内面,系足三阴经部位也。足大指外侧之前行,股内之中行,属足厥阴经。内侧之中行,股内之前行,属足太阴经。足心绕踝之后行,属足少阴经。

肺经歌

【方歌】太阴肺经起乳上,系横出腋臑中廉,达肘循臂入寸口,上鱼大指内侧边。

【注】手太阴肺经,起于乳上三肋端,去中行旁开六寸,腋前外湾而至臑间,由臑中廉达肘内,循臂里,迥前廉,入寸口,上鱼际,终于手大指内侧,去爪甲角加韭叶。

大肠经歌

【方歌】阳明之脉手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手肾外过肘臑,达肩入缺上颈旁,贯颊下齿出人中,上侠鼻孔终迎香。

【注】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手大指之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循大指次指之岐骨,行臂外前廉,过肘外,自臑达肩,行缺盆直上头颈之侧,环出人中之左右,以侠鼻孔两旁迎香穴而终焉。

胃经歌

【方歌】阳明胃起目下胞,从鼻入齿还承浆,颐后颊里上耳前,额颅下循两颈旁。从缺盆口下乳中,循腹腿斑腿面行,外抵膝膑走足跗,至足中指外侧当。

【注】足阳明胃经,起于目下鼻旁,下夹口吻,绕腮,上行耳前,至额角;下行颈侧,夹结喉,至肩上横骨陷中;下行当乳之中,去中行旁开四寸,从乳顶下行至脐旁,去中行旁开三寸;从脐旁下行至腿合之合缝,去中行旁开二寸;从合缝斜行向外,直下膝外前廉,至〔月廉〕骨,倒上复转注而下行,至足中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而止。

脾经歌

【方歌】太阴脾起足大指,上循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内踝前,上臑循行胫膝里,股内前廉入腹中,斜行九肋季胁止,

【注】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韭叶许,由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过内踝之前,自里中廉上膝;由大腿内廉入腹里,至乳上旁开四寸五分,至胸中行旁开六寸许,是其部也;向外行至九肋间,季胁之端而终。

心经歌

【方歌】少阴心经腋筋间,臑后肘臂内后廉,由内后廉至锐骨,小指内侧爪甲端。

【注】手少阴心经,起于臂内腋下筋间,循臂臑之外后廉,至肘内廉,循臂内后廉,下抵掌后锐骨之中,行于手小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而终。

小肠经歌

【方歌】太阳小肠小指端,循手外廉踝骨前,从手踝骨出肘外,上循臑外出后廉,上过肩解绕肩胛,交肩贯颈曲颊边,面鸠骨下陷中取,耳中珠子经穴全。

【注】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外侧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许,由手外侧至手踝骨之前,行肘外后廉,上循臑外过肩后廉,而上行肩;自肩贯颈,过曲颊斜上颧骨,至耳前而终。

膀胱经歌

【方歌】太阳膀胱起内眦,上额交颠耳后寻,下项循肩肩膊内,侠脊抵腰下贯臀。贯臀斜入委中穴,与支下合腘中存,贯踹内出外踝后,小指外侧终至阴。

【注】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从颠至耳上角后行,下项循肩膊内,有二道:一道侠脊旁开寸半,抵腰中,腰中有四空,从腰中下贯臀,入腘中;一边又从膊内左右分,下贯胛,侠脊内,旁开三寸,下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许,至阴穴而终。

肾经歌

【方歌】少阴肾经起足心,上内踝骨足后跟,上〔月专〕出腘入股内,行至胸中部位分。

【注】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陷中,循内踝入足后跟,中内联踝之上,上〔月专〕分中,出腘内廉后股内,上行至合缝;自合缝上行,去腹中行旁开一寸至脐;从脐旁上行,复上去中行旁开一寸五分;从腹上行至胸中,旁开二寸而终。

心包络经歌

【方歌】厥阴心包腋下起,腋下乳外臑内行,入肘下行两筋间,入掌中指之端止。

【注】手厥阴心包络经,起于腋下三寸,乳外侧一寸许,从腋下向外上转,循臂内入肘内,下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而终。

三焦经歌

【方歌】少阳三焦四指端,手腕臂外两骨间,贯肘上肩项耳后,上绕耳前动脉间。

【注】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手小指次指之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由小指次指岐骨之间,上行手腕臂外两骨中间,贯肘上肩;由肩上项至耳后,上绕耳上角,下循耳前动脉而终。

胆经歌

【方歌】少阳胆经起外眦,绕耳前后上额颅,巅后颈肩腋季胁,跨膝踝跗小指出。

【注】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斜贯耳前,循行耳后,上抵额颅,至巅后行颈侧,过肩下腋,走身侧之季胁,下腿跨,行膝之外,至外踝之前,内行足跗,至足小指次指之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而终。

肝经歌

【方歌】厥阴肝经起聚毛,循行足跗内踝间,上腘环阴器季胁,上行乳下二肋端。

【注】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指后,去爪甲韭叶聚毛虚,循行足跗上面,走内踝,上行腘〔月专〕过膝,直上环阴器,向外湾行至季肋内,斜上行直乳下二肋端而终。

任脉歌

【方歌】任脉起于两阴中,上行毛际腹中行,颈下结喉中央上,唇棱下陷承浆名。

【注】任脉起于前阴、后阴之中间,前行横骨,上行毛际,由毛际直上腹之中行,上行颈下结喉上之中央,由结喉上行至下唇棱下陷中而终。

督脉歌

【方歌】督脉起于尻骨端,后行脊背腰脑巅,前行鼻柱皆中道,唇内齿上龈缝间。

【注】督脉起于尻骨之端,由尻骨后行脊背之中行,上行至巅顶之中,前行至鼻下人中,至唇内门牙之中缝而终。

脉部位歌

【方歌】脉为血脉百骸通,大会之地寸口宗,掌后高骨名关上,关之前后寸尺名。

【注】脉者血之府也。周身血脉,运行贯通,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者,盖以其经每至寅时,各经之气皆上朝而大会于肺,故曰寸口宗也。掌后有高骨隆起,界于尺脉、寸脉之间,名曰关部。关前之位,其名曰寸;关后之位,其名曰尺。尺、寸者,谓从关上至鱼际长一寸,从关下至尺泽长一尺,故名之也。

脉分主歌

【方歌】上焦候寸下焦尺,中焦之候属两关,包络与心左寸应,胆与肝家在左关,膀胱小肠肾左尺,胸中及肺右寸间,胃与脾脉右关取,大肠并肾右尺班。

【注】两寸之脉,主候上焦胸中;两关之脉,主候中焦膈中;两尺之脉,主候下焦腹中。左寸之脉,浮候包络,沈以候心;左关之脉,浮以候胆,沈以候肝;左尺之脉,浮候膀胱、小肠,沈以候肾。右寸之脉,浮候胸中,沈以候肺;右关之脉,浮以候胃,沈以候脾;右尺之脉,浮候大肠,沈亦候肾。此遵《内经》分配三部诊脉法也。

伪诀以大肠、小肠配寸,三焦、命门配尺,包络竟置不问,悉属不经。滑寿以左尺候小肠、膀胱,右尺候大肠。千古只眼也,当从之。

浮沈脉歌

【方歌】浮沈从内上下行,皮浮属肺血心经,筋沈属肝骨沈肾,肌肉为脾候在中。

【注】脉从内上行者,谓之浮;脉从内下行者,谓之沈。然心、肺俱浮,于皮毛取之而得者,肺之浮也;于血脉取之而得者,心之浮也。故曰皮浮属肺血心经也。肺肾俱沈,以筋平取之而得者,肝之沈也;至骨取之而得者,肾之沈也。故曰筋沈属肝骨沈肾也。肌肉在浮沈之间,属脾。其候在中,故曰候在中也。凡脉以部位而得名者,皆统于浮沈,故以浮沈为提纲,以统濡、弱、芤、伏、牢、革、虚、实、微、散诸脉也。

濡弱芤伏牢革诸脉歌

【方歌】浮沈无力曰濡弱,中取无力芤脉看,沈极筋骨为伏脉,浮沈极力革牢参。

【注】浮而无力谓之濡脉,沈而无力谓之弱脉,浮沈有力,中取无力,状如葱管,谓之芤脉。沈极推至筋骨,按之而始得者,谓之伏脉。浮而极有力者,谓之革脉。沈而极有力者,谓之牢脉。

虚实微散诸脉歌

【方歌】三部有力曰实脉,三部无力虚脉称,三部无力而且小,似有如无微脉名,三部无力而且大,涣漫不收散脉形。

【注】浮、中、沈三部俱有力,谓之实脉。浮、中、沈三部俱无力,谓之虚脉。浮、中、沈三部无力,按之且小,似有似无,谓之微脉。浮、中、沈三部无力,按之且大,涣漫不收,谓之散脉。

迟数缓疾结促代诸脉歌

【方歌】三至为迟六至数,四至为缓七至疾,缓止为结数止促,动止难还代脉识。

【注】一呼一吸,谓之一息。一息三至,谓之迟脉。一息四至,谓之缓脉。一息六至,谓之数脉。一息七至,谓之疾脉。缓脉动时一止,谓之结脉。数脉动时一止,谓之促脉。结促之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谓之代脉。凡脉以至数而得名者,皆统于迟数。故以迟数为提纲,以统缓、疾、结、促、代五脉也。

滑涩弦紧洪细大长短动诸脉歌

【方歌】滑脉如珠溜不定,涩脉滞涩往来艰,弦脉端直细且劲,紧比弦粗劲且弹。来盛去衰洪脉是,细则如丝大豁然,长脉迢迢短缩缩,如豆摇摇作动看。

【注】形状如珠,滑溜不定,谓之滑脉。往来滞涩,进退维艰,谓之涩脉。状如弓弦,细而端直,按之且劲,谓之弦脉。较弦则粗,按之劲,左右弹者,谓之紧脉。上来应指而盛,下去减力而衰。谓之洪脉,脉形软直如丝者,谓之细脉。脉形粗大豁然者,谓之大脉。来去迢迢而长,谓之长脉。来去缩缩而短,谓之短脉。其形如豆,约约动摇不移者,谓之动脉。凡脉以形状而得名者,皆统于滑涩。故以滑涩为提纲,以统弦、紧、洪、细、大、长、短、动八脉也。

痈见疽脉、疽见痈脉歌

【方歌】痈脉脉宜洪大数,若逢牢短化脓难,疽脉最宜沈与弱,浮大且散命归泉。

【注】痈乃阳毒,应见阳脉。若洪大而数,则毒易溃。若见牢短之脉,则为阴凝气少,故曰化脓难也。疽乃阴毒,脉应见沈与弱,是为顺脉。若见浮大而散,则为阳脱气败,故曰命归泉也。

痈疽伏脉歌

【方歌】痈疽伏脉理当明,毒闭于经六脉停,审证无凶宜穿发,气通脉道自然行。

【注】痈疽二证,有见伏脉者,皆由于毒气闭塞经络,荣卫壅滞之故,以致六脉停止,沈伏不见也。若审其证无凶象,非死脉也。治之惟宜穿通经络,宣发荣卫,使气得通,而脉道自然行矣。

肿疡溃疡浮脉歌

【方歌】肿疡浮脉恐多虚,或有风寒在表居,溃后脉浮气外泻,频加补剂始相宜。

【注】肿疡脉浮者,非气血不足,即为风寒在表,须详证施治。溃疡脉浮者,乃气从外泻,须补剂调养,始为合法。

肿疡溃疡沈迟脉歌

【方歌】肿疡沈脉多毒闭,溃后多毒在内存,无力须详毒内陷,迟寒数热更当分。

【注】肿疡不当,脉沈而脉沈者,乃毒闭使然也。溃后而沈者,是毒尚存于内也。若沈而无力,恐内虚毒陷,当详审之,沈而迟则为兼寒,沈而数则为兼热,更当分别。

肿疡溃疡数脉歌

【方歌】肿疡数脉宜热毒,数且兼洪欲作脓,溃后洪大为病进,脓出洪数治无功。

【注】肿疡脉数,作脓兼洪,皆正应之脉也。若溃后洪大,脓出数洪者,皆为邪盛正虚,病脉相反,其病日进,治亦无功。

肿疡溃疡滑脉歌

【方歌】肿疡滑脉尚为顺,初起有痰治痰宜,溃后痰多恐气乏,喘生毒陷死之机。

【注】滑主流通。肿疡初起,脉滑无痰,尚为顺脉。若有痰,则当以治痰为急,恐溃后痰多气乏,必致喘生毒陷而死也。

肿疡溃疡涩脉歌

【方歌】肿疡涩脉属毒滞,有力为实无力虚,溃后脉涩为伤血,急补气血莫迟疑。

【注】涩主滞涩。肿疡初起脉涩者,乃气血为毒滞之征。若按之有力,毒滞为实;按之无力,正损为虚,不可不辨。

若溃后脉涩,为伤血不足之象,急当大补气血,莫迟疑也。

肿疡溃疡虚实脉歌

【方歌】肿疡脉虚宜内托,溃后内虚大补宁,肿疡脉实宜消散,溃后如实毒未清。

【注】肿疡未溃脉虚者,不须攻毒,惟宜内托;已溃脉应虚者,急当以大补收功。如肿疡未溃,脉实者,当消毒散毒;已溃脉实者,乃毒气犹未清也。

肿疡溃疡长脉歌

【方歌】肿疡长脉为有余,消散之方任所施,溃后得之为气治,条然和畅不须医。

【注】肿疡见脉长者,乃气血有余,消散之方,任意施治。溃后脉长者,乃气之畅也,故曰气治,不待医药自能愈也。

肿疡溃疡短脉歌

【方歌】肿疡短脉元气虚,大加补剂如相宜,溃后脉短为虚甚,补之仍短决死期。

【注】肿疡脉短者,元气虚也,非大加补益之剂不可。溃后脉短者,虚之甚也,若补之而脉仍短者,则为败证,其死必矣。

肿疡溃疡洪脉歌

【方歌】肿疡洪脉阳热盛,宣热攻毒必有功,溃后洪脉毒留内,治之不退自然凶。

【注】肿疡未溃,脉洪者热盛也,宣热攻毒之法可施;若溃后脉洪者,邪盛也服药而脉洪不退者,为正虚邪盛,其凶不免。

肿疡溃疡微脉歌

【方歌】肿疡微脉为虚候,内托受补始能痊,溃后见此虽为顺,微细无神作逆观。

【注】肿疡脉微者,乃虚候也,当以内托补剂为主,受补者方

能痊可。若溃后脉微,虽为顺候,设按之微细无神,则根本已亏,亦当作逆证观也。

肿疡溃疡动紧脉歌

【方歌】肿疡将发脉动紧,乃因毒气外搏经,溃后见之毒内搏,此为残贼证不轻。

【注】肿疡见动脉、紧脉者,乃毒气外搏于经之象也。若溃后见动、紧之脉,则为毒气内搏于脏腑之象。盖动、紧乃残贼之脉,溃后不宜见之,故曰证不轻也。

肿疡溃疡缓脉歌

【方歌】肿疡脉缓何须药,和缓从容最吉祥,溃后见之为胃好,便和饮食自然康。

【注】肿疡脉缓,乃气血和平,不待服药,自然安愈之吉兆也。溃后见之,则为胃和,饮食自甘,二便自调,其证自然康宁也。

肿疡溃疡芤弦脉歌

【方歌】肿疡芤脉血原虚,溃后见芤理所宜,肿疡弦脉邪作痛,溃后而弦邪病脾。

【注】肿疡未溃,脉芤者,其血必素虚也。溃后见芤,乃去血之后,亦理之所宜也。肿疡脉弦者,乃毒攻作痛之象,盖弦主痛也;若溃后脉弦者,则为肝邪侮脾,盖弦乃肝脉也。

肿疡溃疡牢脉歌

【方歌】肿疡牢脉为邪固,未作脓时脉见牢,已溃见牢邪难已,结核瘰历不能消。

【注】肿疡脉牢,未作脓时见之,主毒邪牢固难消;溃后见之,邪亦难已。若一切结核瘰历,见此牢脉,皆主牢固不能消之候也。

肿疡溃疡濡弱脉歌

【方歌】肿疡濡弱脉不足,扶虚托里始能痊,溃后虽为脉病应,但无虚候始得安。

【注】肿疡脉见濡弱不足者,必用扶元托里之剂,始能痊也。

溃后脉见濡弱,虽为脉病相应,但无虚证,始得安全。

若精神疲惫,饮食不思,亦危候也。

肿疡溃疡散脉歌

歌诀;肿疡散脉最可愁,毒盛气散不能收,溃后见散亦为逆,急投补固或无忧。

【注】肿疡最忌散脉,盖散脉为毒盛气散,不能收功之诊。溃后见之,亦主逆也。急投补虚收固之剂,或有生者。

肿疡溃疡大细脉歌

【方歌】肿疡脉大为顺候,溃后脉大不相宜,肿疡溃后脉细小,总主痈疽气血虚。

【注】肿疡脉大为正实,毒必易出,为顺候也。溃后脉大为病进,其毒虽化,为不宜也。肿疡、溃疡,脉见细小者,总属气血两虚,惟宜大补为主。

肿疡溃疡促脉歌

【方歌】促脉无分肿溃疡,总为阳结不宜常,渐退毒散犹可愈,常进不退必然亡。

【注】肿疡、溃疡脉见促者,皆为阳结,但宜暂而不宜常也。

如促脉渐渐而退,则毒亦渐渐而散,犹或可愈。若常进不退,其亡必矣。

肿疡溃疡结代脉歌

【方歌】肿疡结脉为阴结,急宜温解始能康,溃后见结阴虚歇,如代之歇定然亡。

【注】肿疡脉结者,乃阴结也。急用温散解毒之剂,始可获效。若溃后见结脉,则为阴虚之歇止,尚不主死。若如代脉之歇,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则为真脏之脉,见定主亡也。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方歌】多气多血惟阳明,少气太阳厥阴经,二少太阴常少血,血亏行气补其荣。气少破血宜补气,气血两充功易成,厥阴少阳多相火,若发痈疽最难平。

【注】人之十二经,有气血多少之分,多则易愈,少则难痊,疡医明此,临证可豫知痈疽、疮疡之始终难易,而用药消补之法始当也。如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此二经常多气多血;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手厥阴包络、足厥阴肝,此四经常多血少气;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手少阴心、足少阴肾、手太阴肺、足太阴脾,此六经常多气少血。大法血多者则破其血;气多者则行其气。气少者难于起发,宜托补之;血少者难于收敛,宜滋养之;气血两充,则易于起发,易于收敛。惟手足厥阴、少阳四经,倍多相火,此四经若发痈疽,肌肉难长,疮口难合,倘过用驱毒峻利之药,以伐其气,以消其血,必难收功。故明其经之气血多少,则用药不致有妄汗妄下之弊矣。

痈疽总论歌

【方歌】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膈气血凝。外因六淫八风感,内因六欲共七情,饮食起居不内外,负挑趺扑损身形,膏梁之变荣卫过,藜藿之亏气血穷。疽由筋骨阴分发,肉脉阳分发曰痈,疡起皮里肉之外,疮发皮肤疖通名。

阳盛焮肿赤痛易,阴盛色黯陷不疼,半阴半阳不高肿,微痛微焮不甚红。五善为顺七恶逆,见三见四死生明。

临证色脉须详察,取法温凉补汗攻。善治伤寒杂证易,能疗痈疽肿毒精。

【注】经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故曰痈疽原是火毒生也。痈疽皆因荣卫不足,气血凝结,经络阻隔而生。故曰经络阻隔气血凝也。其因有三: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也。外因者,由于春之风,夏之热暑,长夏之湿,秋之燥,冬之寒也。当其时而至,则为正气;非其时而至,或过盛,则为淫邪。凡此六淫为病,皆属外因。亦有因于八风相感,如冬至日,正北大刚风;立春日,东北凶风;春分日,正东婴儿风;立夏日,东南弱风;夏至日,正南大弱风;立秋日,西南谋风;秋分日,正西刚风;立冬日,西北折风。应时而至,主生养万物;不应时而至,主杀害万物。若人感受,内生重病,外生痈肿。

凡此八风为病,亦属外因。故曰外因六淫八风感也。内因者,起于耳听淫声,眼观邪色,鼻闻过臭,舌贪滋味,心思过度,意含妄生,皆损人神气,凡此六欲为病,皆属内因。又有喜过伤心,怒过伤肝,思过伤脾,悲过伤肺,恐过伤肾,忧久则气结,卒惊则气缩。凡此七情为病,亦属内因。故曰内因六欲共七情也。不内外因者,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慎。过饮醇酒,则生火,消灼阴液;过饮茶水,则生湿停饮;过食五辛,则损气血;伤饥失饱,则伤脾胃,凡此皆饮食之致病也。昼日过劳,挑轻负重,跌扑闪坠等类,损其身形;夜不静息,强力入房,劳伤精气,凡此皆起居之致病也。其起于膏梁厚味者,多令人荣卫不从,火毒内结;起于藜藿薄食者,多令人胃气不充,气血亏少,凡此亦属不内外因也。

人之身体,计有五层:皮、脉、肉、筋、骨也。发于筋骨间者,名疽,属阴;发于肉脉之间者,名痈,属阳;发于皮里肉外者,名曰疡毒;只发于皮肤之上者,名曰疮疖。凡痈疽阳盛者,初起焮肿,色赤疼痛,则易溃易敛,顺而易治,以其为阳证也。阴盛者,初起色黯不红,塌陷不肿,木硬不疼,则难溃难敛,逆而难治,以其为阴证也。半阴半阳者,漫肿不高,微痛不甚,微焮不热,色不甚红,此证属险。若能随证施治,不失其宜,则转险为顺,否则逆矣。五善者,五善之证也,诸疮见之为顺,则易治。七恶者,七恶之证也,诸疮见之为逆,则难治。凡患痈疽者,五善为顺,七恶为逆。见三善者,则必生;见四恶者,则必死也。医者于临证之时,须详察色脉,宜温者温之,宜凉者凉之,宜补者补之,宜汗者汗之,宜攻者攻之,庶有济也。然外证痈疽,犹如内证伤寒。善治伤寒,则杂病无不易治;能疗痈疽,则诸疮无不精妙。盖以能辨表里、阴阳、虚实、寒热也。

痈疽阳证歌

【方歌】阳证初起焮赤痛,根束盘清肿如弓,七日或疼时或止,二七疮内渐生脓。痛随脓减精神爽,腐脱生新气血充,嫩肉如珠颜色美,更兼鲜润若榴红。自然七恶全无犯,应当五善喜俱逢,须知此属纯阳证,医药调和自有功。

【注】凡痈疽初起,焮热赤痛根束者,晕不散也;盘清者,不漫肿也;肿如弓者,高肿也。此皆属阳之证。故溃脓脱腐,生新收口,俱见易也。

痈疽阴证歌

【方歌】阴证初起如粟大,不红不肿疙瘩僵,木硬不痛不焮热,疮根平大黯无光。七朝之后不溃腐,陷软无脓结空仓,疮上生衣如脱甲,孔中结子似含芳。紫黑脓稀多臭秽,若见七恶定知亡,须知此属纯阴证,虽有岐黄命不长。

【注】凡痈疽初起,如粟米大之疙答,不红不肿,不焮热,木硬不痛,疮根散漫,色黯无光者,此皆属阴之证,故不溃腐。空仓无脓,生衣如甲叶不脱,孔中结子,如花含子,紫黑脓清臭秽俱见,难愈也。

痈疽半阴半阳歌

【方歌】阴阳相半属险证,阳吉阴凶生死昭,似阳微痛微焮肿,如阴半硬半肿高。肿而不溃因脾弱,溃而不敛为脓饶,五善之证虽兼有,七恶之证不全逃。若能饮食知味美,二便调和尚可疗,按法施治应手效,阳长阴消自可调。

【注】凡痈疽,似阳不甚焮热肿痛,似阴不甚木硬平陷,此属半阴半阳之险证。若渐生善证则生,渐生恶证则死也。

痈疽五善歌

【方歌】心善精神爽,言清舌润鲜,不躁不烦渴,寤寐两安然。

肝善身轻便,不怒不惊烦,指甲红润色,溲和便不难。

脾善唇滋润,知味喜加餐,脓黄稠不秽,大便不稀干。

肺善声音响,不喘无嗽痰,皮肤光润泽,呼吸气息安。

肾善不午热,口和齿不干,小水清且白,夜卧静如山。

【注】寤寐者,醒与睡也。不怒不惊者,不自怒惊也。溲者,小水也。便者,大便也。不午热者,不午后发热也。

痈疽七恶歌

【方歌】一恶神昏愦,心烦舌燥干,疮色多紫黑,言语自呢喃。

二恶身筋强,目睛正视难,疮头流血水,惊悸是伤肝。

三恶形消瘦,疮形陷又坚,脓清多臭秽,不食脾败难。

四恶皮肤槁,痰多韵不圆,喘生鼻扇动,肺绝必归泉。

五恶时引饮,咽喉若燎烟,肾亡容惨黑,囊缩死之原。

六恶身浮肿,肠鸣呕呃繁,大肠多滑泄,脏腑败之端。

七恶疮倒陷,如剥鳝一般,时时流污水,四肢厥逆寒。

【注】呢喃,言语不清也。惊悸,心惊跳也。消瘦,肌肉消瘦也。皮肤槁,干槁也。韵不圆,不响亮也。鼻扇动,鼻孔扇动也。咽喉若燎烟,干热呛痛也。容惨,不乐也。

囊缩,外肾缩也。呕呃,呕而作格逆也。如剥鳝,疮面无皮,似剥皮鳝鱼之状也。

痈疽顺证歌

【方歌】顺证初起小渐大,憎寒壮热渐焮疼,气盛顶尖高肿起,血盛根脚收束红。阳证二七脓熟溃,阴证廿一脓始成,已溃腌气无滃气,腐脱新生饮食增。疮形虽大终无害,老少壮弱俱成功。

【注】痈疽初起,从小而大,渐渐憎寒壮热,渐渐疼痛焮赤。

气盛者,顶尖高肿而起;血盛者,则根脚收束而红,此顺证也。阳证则十四日,而脓即熟者,阳性速也;阴证必待廿一日,而脓始成者,阴性迟也。已溃脓有腌气,而无滃气者,则腐肉易脱,新肉易生。饮食自增,疮形虽大,终无害也。腌气即俗呼”哈拉”气也。

痈疽逆证歌

【方歌】逆证黍米不知疼,漫肿不热顶塌平,未老白头坚且硬,舌干烦躁不生脓。肉肿疮陷猪肝紫,遗尿直视并撮空,眼神透露精神短,身缩循衣唇吻青,面若涂脂皮枯槁,唇白腹胀定难生。已溃内坚皮破烂,腐后心烦脓水清,新肉不生多臭秽,头低项软憔悴容。阳病指甲青必绝,阴病颧红命必终。鼻生烟煤谵妄语,新肉板片泻直倾,面色土黄耳枯黑,人中抽缩沟坦平。口张气出无回返,鼻孔相扇随息行,汗出如珠不易散,血水如腩痰胶凝。

肉绽烂斑神离乱,满面黑气惨天庭,绵溃内似葡萄签,眼眶迷漫黑气浓。以上无论肿与溃,但逢此证悉属凶。

【注】痈疽初起,形如黍米,不知疼痛,漫肿不热,顶见平塌,未溃白头,按之坚硬,舌干烦躁,此等逆证,决不化脓。肉肿疮不肿而陷,其色如猪肝之紫者,是毒邪已深也。若更见遗尿直视,神露神短,撮空循衣,唇吻青,面若涂脂,皮肤枯槁,唇白腹胀,种种恶候,断无生理。已溃后,内坚皮烂,腐后心烦,脓水清稀,新肉不生,臭秽难近,头低项软,形容憔悴,阳病指甲青色,阴病两颧红赤,以至眼眶迷漫黑气浓等证,无论毒之肿溃,但逢此数者,皆为凶证难治也。

痈疽辨肿歌

【方歌】虚漫实高火焮红,寒肿木硬紫黯青,湿深肉绵浅起疱,风肿宣浮微热疼,痰肿硬绵不红热,郁结更硬若岩棱,气肿皮紧而内软,喜消怒长无热红。疼血跌扑暴肿热,产后闪挫久瘀经,木硬不热微红色,将溃色紫已成脓。

【注】人之气血,周流不息,稍有壅滞,即作肿矣。然肿有虚肿、实肿、寒肿、湿肿、风肿、痰肿,有郁结伤肝作肿,有气肿,有跌扑瘀血作肿,有产后与闪挫瘀血作肿,诸肿形势各异。如虚者漫肿;实者高肿;火肿者色红皮光,焮热僵硬;寒肿者其势木硬,色紫黯青;湿肿者,皮肉重坠,深则按之如烂绵,浅则起光水疱,破流黄水;风肿者,皮肤拘皱不红,其势宣浮微热微疼;痰肿者,软如绵,硬如馒,不红不热;郁结伤肝作肿者,不红不热,坚硬如石棱角,状如岩凸;气肿者,以手按之,皮紧而内软,遇喜则消,遇怒则长,无红无热,皮色如常;跌仆瘀血作肿者,暴肿大热,胖胀不红;产后与闪挫瘀血作肿者,瘀血久滞于经络,忽发则木硬不热微红,若脓已成而将溃者,其色必紫。诸肿形状如此,不可一概而论也。

痈疽辨痛歌

【方歌】轻痛肌肉皮肤浅,重痛深在骨筋间,虚痛饥甚不胀闭,喜人揉按临时安。实痛饱甚多胀闭,畏人挨按痛难言,寒痛喜暖色不变,热痛焮痛遇冷欢。脓痛鼓长按复起,瘀痛隐隐溃不然,风痛气痛皆走注,风刺气刺细心看。

【注】痛由不通,然亦种种不一,有轻痛、重痛、虚痛、实痛、寒痛、热痛、脓痛,瘀血凝结作痛、风痛、气痛之别。轻痛者,肌肉皮肤作痛,属浅;重痛者,痛彻筋骨,属深。虚痛者,腹肌则甚,不胀不闭,喜人揉按,临时可安;实痛者,食饱则甚,又胀又闭,畏人挨按,痛不可言。寒痛者,痛处定而不移,皮色不变,遇暖则喜;热痛者,皮色焮赤,遇冷则欢。脓痛者,增寒壮热,形势鼓长,按而复起。瘀血凝结作痛者,初起隐隐作痛,微热微胀,将溃则色紫微痛,既溃则不疼。风痛者,走注甚速。气痛者,流走无定,刺痛难忍。诸痛如此,不可不详辨也。

痈疽辨脓歌

【方歌】痈疽未成宜消托,已成当辨有无脓,按之坚硬无脓象,不热无脓热有脓。大软应知脓已熟,半软半硬脓未成。

按之即起脓已有,不起无脓气血穷。深按速起稀黄水,深按缓起坏污脓。实而痛甚内是血,内是气兮按不疼。

轻按即痛知脓浅,重按方疼深有脓。薄皮剥起其脓浅,皮不高阜脓必浓。稠黄白脓宜先出,桃红红水次第行。

肥人脓多瘦人少,反此当究有变凶。稠黄气实虚稀白,粉浆污水定难生。汗后脓秽犹可愈,脓出身热治无功。

【注】凡看痈疽疮疡,形势未成者,即用内消之法;若形势已成,即用内托之法,当辨脓之有无浅深。以手按之坚硬者,无脓之象。按之不热者无脓,热者有脓,按之大软者内已熟;半软半硬者,脓未全成;按之指起即复者,有脓;不复者无脓,其气必穷而虚甚也。深按之而速起者,内是稀黄水;深按之而缓起,内是坏污脓。按之实而痛甚者,内必是血;按之虚而不疼者,内必是气。轻按即痛者,其脓浅;重按方痛者,其脓深。薄皮剥起者,其脓必浅;皮色不变,不高阜者,其脓必稠。大抵痈疽疮疡,先宜出黄白稠脓,次宜出桃花脓,再次宜流淡红水。胖人宜于脓,多瘦人宜于脓少。若胖人脓少,是肉不腐;瘦人脓多,是肉败坏,皆非吉也。又凡气实者多稠黄脓,气虚者多稀白脓,半虚半实者多稠白脓。又有脓出如粉浆,如污水者,谓之败浆,不治之证也,命必难生。惟汗后脓秽者可愈,若脓已出,而身犹大热不休者,治亦无功。盖痈疽之得脓,如伤寒之得汗,汗出而反大热者,坏伤寒也;脓出而身犹大热者,坏痈疽也。

痈疽辨痒歌

【方歌】初起作痒因风热,溃后脓沤或冒风,将敛作痒生新肉,痒若虫行气血充。

【注】痒属风,亦各有因。凡肿疡初起,皮肤作痒者,为风热相搏。溃后作痒者,轻由脓沤,甚由疮口冒风,故突起疙瘩,形如小米。抓破之后,津水者,是脾湿;津血者,是脾燥。若将敛作瘩者,缘初肿时肌肉结滞,气血罕来,及至将敛,气血渐充,助养新肉,故痒也。然必痒若虫行,方称美疾。他如疥癣作痒,皆属风淫,勿视为一类也。

痈疽辨晕歌

【方歌】真晕应知非肿痕,疮旁形状若红筋,藏府蕴受锐毒发,三晕可愈五伤身。

【注】俗以肿痕为晕,非真晕也。真晕生于疮口之旁,状若红筋,皆由藏府蕴受锐毒而成,二三晕可治,五晕难医。

痈疽总论治法歌

【方歌】痈疽疮疡初如粟,麻痒焮痛即大毒。不论阴阳灸最宜,炙后汤洗膏固护,内用疏解与宣通,外宜敷药四围束。

轻证神灯照三枝,平塌须急补不足,高肿不可过于攻,内热毒盛须消毒。二便秘结宜通利,脏胕宣通方为福,十日以后疮尚坚,铍针点破最宜先,半月之后脓若少,药筒拔提脓要粘。疮已溃烂腐不脱,当腐剪破开其窍,能令脓管得通流,自然疮头无闭塞。频将汤洗忌风吹,去腐须当上灵药,生肌散用将敛时,保养须勤毋怠惰。

切忌脓出投寒凉,冬宜温室夏明窗,肌肉长平将疮敛,谨慎调理更加详,新肉如珠皮不敛,若失保养命多亡。

【注】痈疽疮疡初起如粟,若麻痒焮痛者,即毒甚也。七日以前,形势未成,不论阴阳,俱先当灸之。轻者使毒气随火而散,重者拔引郁毒,通彻内外,实良法也。灸完即用汤洗之法,洗完用太乙膏贴于疮顶上,预防风袭;内服疏解宣通之剂,如神授卫生汤、内疏黄连汤、蟾酥丸

之类;外围敷药,如冲和膏、玉龙膏之类,四围束之。

轻证以神灯照照之,每用三枝。如形势已成,当因证施治。平塌者宜投补剂,以益其不足,使毒外出;高肿者不可过于攻伐,以伤元气,致难溃敛;内热盛者,须佐消毒之剂,以防毒炽;二便秘结者,急用通利之方,使脏腑宣通,方为佳兆。如十日之后,疮尚坚硬,必须用铍针,当头点破;半月之后,脓尚少者,急用药筒拔法拔之,脓血胶粘者为顺,紫血稀水者为逆;过二十一日,纵有稀脓,亦难治矣。若已溃之后,腐仍不脱,堵塞疮口者,用刀剪当头剪开寸余,使脓管通流,自然疮不闭塞。拔脓剪腐已完,用方盘一个,疮下放定,将猪蹄汤以软帛淋洗疮上,并入孔内,轻手擦净内脓,庶败腐宿脓,随汤而出,以净为度。再以软帛叠成七八重,勿令太干,带汤乘热,覆于疮上,两手轻按片时,帛温再换。如此洗按四五次,血气疏通,患者自然爽快。每日如是洗之,谨避风寒。腐肉处以黄灵药掺之,候腐肉脱尽,已见红肉时,洗后随用抿脚挑玉红膏于手心上,捺化搽涂疮口内,外用太乙膏盖之。不数日新肉顿生,疮势将敛,以生肌散或珍珠散撒之,保养谨慎,不可怠缓。脓出后切忌投以寒凉之药,患者冬宜温室,防其寒也。夏宜明窗,避风暑也。肌肉长平,疮敛时尤加小心,谨慎调理。即使新肉如珠,皮口将敛,若调理疏忽,失于保养,恐致虚脱暴变,命必危亡矣。

内消治法歌

【方歌】内消表散有奇功,脉证俱实用最灵,脉证俱虚宜兼补,发渴便秘贵疏通。清热解毒活气血,更看部位属何经,主治随加引经药,毒消肌肉自然平。

【注】经云:发表不远热。又云:汗之则疮已。故曰内消表散

有奇功也。惟脉证俱实者,斯可用之。若脉证俱虚,便宜兼补,发渴便秘,须急疏行,不可概施表散之剂也。

痈疽皆因气血凝结,火毒太盛所致。故以清热解毒,活气活血为主。更宜详看部位,属何经络,即用引经之药以治之,则肿痛自消,肌肉自平矣。

内托治法歌

【方歌】已成不起更无脓,坚硬不赤或不疼,脓少清稀口不敛,大补气血调卫荣。佐以袪毒行滞品,寒加温热御寒风,肿消肿出腐肉脱,新生口敛内托功。

【注】凡疮肿已成,不能突起,亦难消脓或坚肿不赤而疼,或不疼,脓少清稀,疮口不合,皆气血虚也。宜以大补气血,调和荣卫为君,袪毒为佐,加以辛香,行其郁滞,加以温热,御其风寒,候脓出肿消,腐肉尽去,气血充足,新肉自然生矣。

虚实治法歌

【方歌】痈疽未脓炙最良,药服托里自安康,发热恶寒身拘紧,无汗表散功最长。肿硬口干二便秘,下利毒热自然凉,焮痛热盛烦躁渴,便和清热自吉昌。内脓不出瘀肉塞,用刀开割法相当,软漫无脓不腐溃,宜服温补助生阳。

溃后新肉如冻色,倍加温热自吉祥,大汗亡阳桂枝附,自汗肢厥四逆汤。脾虚溃后肌消瘦,脓水清稀面白黄,不眠发热疮口懈,食少作渴大便溏,宜服清补助脾剂,投方应证保无妨。

【注】凡治痈疽,不问阴阳表里,日数远近但未见脓时,俱宜灸之。焮肿发热脉浮者,宜用托里之药。若脉紧,发热恶寒,遍身拘紧无汗者,宜用表散之药。肿硬口干,二便秽涩者,宜用下利之药,以泄其毒。热焮痛势深,烦躁饮冷,口燥舌干便和者,宜用清热之药。内脓不出,瘀肉堵塞疮口者,用刀开割之,软漫无脓,不腐溃者,阳虚也。助以温补之剂以生其阳。溃后新肉生迟,如冻色者,肉冷肌寒也,宜倍加温热之药。如大汗不止者,亡阳也。宜用桂枝附子等药。自汗肢厥者,宜用四逆汤

。若溃后肌肉消瘦,脓水清稀,面色黄白者,脾虚也;不寐发热者,虚火上炎也;疮口懈大者,气陷不固也;食少作渴,大便溏者,脾虚热也,俱宜服清补助脾之药。

痈疽针法歌

【方歌】取脓除瘜用铍针,轻重疾徐在一心,皮薄针深伤好肉,肉厚针浅毒犹存。肿高且软针四五,坚肿宜针六七分,肿平肉色全不变,此证当针寸许深。背腹肋胁生毒患,扁针斜入始全身,欲大开口针斜出,小开直出法须遵。

气虚先补针宜后,脓出证退效如神,用在十日半月后,使毒外出不伤人。又有不宜用针处,瘿瘤冬月与骨筋。

【注】经云痈气之瘜者,当以针开除去之。又云:铍针末如锋锐,以取大脓。故曰取脓除瘜用铍针也。其轻重疾徐,自有一定,在人心度量用之,不可乱施。盖皮薄针深,反伤好肉,肉厚针浅,毒又难出。大抵肿高而软者在肌肉,针四五分;肿下而坚者在筋脉,针六七分;肿平肉色不变者,附于骨也,宜针寸许;若毒生背腹肋胁等处,宜偏针斜入,以防透膜。针既透脓,视疮口必有脓意如珠,斯时欲大开口,则将针斜出;欲小开口,则将针直出。所谓逆而夺之,顺而取之也。随以棉纸捻蘸元珠膏度之,使脓会齐,二、三时将拈取出,疮口贴太乙膏

,四围敷乌龙骨。元气虚者,必先补而后针,脓一出则诸证悉退。再者,用针自有其时,不可太早,亦不可太迟,如十日之间,疮尚坚硬,用铍针当项点破。半月后不作脓腐者,用铍针品字样,三孔开之,不问深浅,以知痛为住,随用药筒拔法拔之。又有不宜针者,如瘿瘤、结核之类,肚脐骨节近筋之处,及冬月闭藏之时,皆在所禁也。

痈疽砭法歌

【方歌】痈疽肿赤走不定,赤游丹毒红丝疔,时毒瘀血壅盛证,砭石治法最宜行。只须刺皮无伤肉,磁锋对患最宜轻,毒血遇刺皆出尽,肿消红散有奇功。

【注】凡痈疽红肿色赤,游走不定,及赤游丹毒,红丝疔走散

,时毒瘀血壅盛等证,皆宜行砭石之法。然忌其太深,《内经》所谓刺皮无伤肉也。法用细磁器击碎,取有锋芒者一块,用箸一根,将头劈开,夹而縳之,用二指轻捺箸梢,以磁锋对患处,悬寸许,再用重箸一根,频击箸头,令毒血遇刺皆出,至次日肿未全消,再量行砭之,以肿消红散为度。

痈疽炙法歌

【方歌】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疼灸至不疼时。法以湿纸覆其上,干处先灸不宜迟,蒜灸黄蜡附子灸,豆豉蛴螬各用之。

【注】凡痈疽初起,七日以前,开结拔毒,非灸不可。不痛者灸至知痛,疮疼者灸至不疼。盖着毒则不痛,至好肉则痛,必灸至知痛者,令火气至好肉方止也。着皮肉未坏处则痛,着毒则不痛,必灸至不疼者,令火气着毒方止也。法以纸蘸水满覆患上,看纸先干处,即先灸之。但灸法贵于早施,如证起二、三日即灸,十证可全八九;四、五日灸者,十证可全六七;六、七日灸者,十证可全四五,愈早愈妙。其法不一,有隔蒜灸者,有当肉灸者,有用黄蜡灸者,有用附子灸、豆豉灸、蛴螬灸者。

一壮灸至百壮,以效为度。至艾壮之大小,则量疮势以定之。然灸有应忌者,如肾俞发不宜灸,恐消肾液;手指不宜,灸因皮肉浇薄,恐皮裂肉努。至于头乃诸阳之首,诸书俱云禁灸,若误灸逼毒入里,令人痰喘上涌,反加大肿。然遇纯阴下陷之证,必当灸之,不灸则不能回阳。若半阴半阳之证,则仍当禁而不灸。

方法:隔蒜炎法大蒜切成片,约三钱,厚安疮头上,用大艾壮灸之,三壮即换一蒜片。若漫肿无头者,以湿纸覆其上,视其先干处,置蒜片灸之。两三处先干,两三处齐灸之。有一点白粒如粟,四围红肿如钱者,即于白粒上灸之。若疮势大,日数多者,以蒜捣烂,铺于疮上,艾铺蒜上灸之。蒜败再易,以知痛甚为效。凡痈疽流注、鹤膝风,每日灸二、三十壮,痈疽阴疮等证,艾数必多,宜先服护心散,以防火气入内。灸小儿,先将蒜置大人臂上,燃艾候蒜温,即移于小儿毒上,其法照前。经云: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从之,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则肉腐为脓。盖毒原本于火,然与外寒相搏,故以艾火、蒜灸之,使开结其毒,以移深居浅也。

二法:黄蜡灸法凡痈疽、发背、恶疮、顽疮,先以湿面随肿根作圈,高寸余,实贴皮上,如井口形,勿令渗漏,圈外围布数重,防火气烘肤,圈内铺蜡屑三、四分厚,次以铜漏杓盛桑木炭火,悬蜡上烘之,令蜡化至滚,再添蜡屑,随添以井满为度。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度;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去火杓,即喷冷水少许于蜡上,俟冷起蜡,蜡底之色青黑,此毒出之征也。如漫肿无头者,亦以湿纸试之,于先干处灸之,初起者一、二次即消,已成者二、三次即溃。疮久溃不敛,四围顽硬者,即于疮口上灸之,蜡从孔入,愈深愈妙,其顽腐瘀脓尽化,收敛甚速。

三法:附子饼灸法生川附子为末,黄酒合作饼如三钱厚,安疮上以艾壮灸之,每日灸数壮,但令微热,勿令疼痛。如饼干,再易饼灸之,务以疮口红活为度。治溃疡气血俱虚,不能收敛,或风寒袭之,以致血气不能运行者,实有奇验。

四法:豆豉饼灸法痈疽发背,已溃未溃,用江西淡豆豉为末,量疮大小,黄酒合作饼,厚三分,置患处灸之,饼干再易饼。如已有疮孔,勿覆孔上,四布豉饼,列艾其上灸之,使微热,勿令肉破,如热痛急易之。日灸三度,令疮孔出汗即瘥。

五法:蛴螬灸法疳瘘恶疮,诸药不验者,取蛴螬剪去两头,安疮口上,以艾灸之,七壮一易,不过七枚,无不效者。

方剂:麦冬粳米饮主治:此方治痈疽阴疮,法当艾灸,或灸太过者,或阳疮不应灸而误灸者,以致火毒入里,令患者头项浮肿,神昏痰涌,吁吁作喘,急服此药,以清解火毒甚效。

组成:麦门冬(去心)粳米(各三钱)

水二钟,煎一钟,徐徐热服。

【方歌】麦门粳米各等分,能医灸后头项肿,神昏痰涌作喘声,水煎徐徐功最勇。

痈疽烙法歌

【方歌】烙针二枚须一样,箸大头圆七寸长,燃时蘸油烧火上,斜入向软烙斯良,一烙不透宜再烙,脓水流出始安康。

再用纸拈入烙口,外贴膏药古称强。此法今时不常用,惟恐患者畏惊惶,今时多用阳燧锭,代火针烙实奇方。

【注】痈疽流注,经久不消,内溃不痛,宜用火针烙之。二枚一样,形如箸粗,头圆,长七寸。拈时蘸香油炭火上烧红,于疮头近下斜入,向软处烙之。一烙不透再烙,必得脓水不假手按流出,方用绵纸撮拈如绳状,随深浅拈入烙口,余纸分开,外贴膏药,此古法也,今罕用之。

盖恐患者惊惧,故以阳燧锭代之。

方剂:阳燧锭组成:蟾酥(末)朱砂(末)

川鸟(末)草乌(末,各五分)

直僵蚕(末,一条)

以上共和匀,用硫黄一两五钱,置杓内,微火炖化;次入前蟾酥等末,搅匀;再入当门子麝香二分,冰片一分,搅匀;即倾入湿磁盘内,速荡转成片,俟冷取收磁罐内。用时取甜瓜子大一块,要上尖下平,先用红枣肉擦灸处,粘药于上,用灯草蘸油,拈火焠药锭上,灸五壮或七壮、九壮毕,即饮米醋半酒钟,候起小疱。用线针串破,出黄水些须,贴万应膏,其毒即消。如风气痛,用箸子于骨缝中按之,酸痛处以墨点记,灸之。

再诸疮初起,于肿处各灸三、五壮立瘥。

【方歌】阳燧锭灸寒肿疮,朱砂二乌僵硫黄,火炼加蟾共冰麝,乘热倾出成片良。

神灯照法歌

【方歌】痈疽轻证七日时,神灯照法最相宜,未成自消已成溃,即发即腐实称奇。油浸灼火周围照,初用三根渐加之,头后敷药贴患上,有脓汤洗不宜迟。

【注】凡痈疽轻证,初起七日前后,神灯照法最宜。能使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溃,不起发者即起发,不腐者即腐,实有奇验。将神灯照麻油浸透,用火点着,离疮半寸许,自外而内,周围徐徐照之,火头向上,药气入内,毒气随火解散,自不致内侵脏腑。初用三根,渐加至四、五根,候疮势渐消时,仍照之。但照后即用敷药,围敷疮根,比疮晕大二、三分为率。疮口用万应膏贴之。如干及有脓,用猪蹄汤润洗之。如已溃,大脓泻时,不必用此照法。

方法:神灯照法方

组成:朱砂雄黄血竭没药(各二钱)

麝香(四分)

共为细末,每用三分。红绵纸裹药搓捻,长七寸,麻油浸透听用。

【方歌】神灯照法功速急,麝没雄朱血竭宜,为末纸裹麻油润,火点熏疮火毒离。

桑柴火烘法歌

【方歌】痈疽初起肿且疼,重若负石不溃脓,桑柴烘法能解毒,止痛消肿有奇功。新桑树根劈条用,木枝长有九寸零,劈如指粗一头燃,吹灭用火患处烘。片时火尽宜再换,每用三四枝方灵,每日须烘二三次,肿溃腐脱新肉生。

【注】凡痈疽初起肿痛,重若负石,坚而不溃者,桑柴烘之,能解毒止痛,消肿散瘀,毒水一出,即能内消。若溃而不腐,新肉不生,疼痛不止者,用之助阳气,散瘀毒,生肌肉,移深居浅,实有奇验。法用新桑树根,劈成条,或桑木枝,长九寸,劈如指粗,一头燃着吹灭,用火向患处烘片时,火尽再换。每次烘三、四枝,每日烘二、三次,以知热、肿溃、肉腐为度,此古法也。但桑柴火力甚猛,宜用于未溃之先,可以生发阳气,速溃速腐。若已溃之后,或疮口寒,或天气寒,或肌肉生迟者,亦须烘之,使肌肉常暖。法以桑木烧作红炭,以漏杓盛之,悬患上,自四围烘之疮口,或高或低,总以疮知热为度。每日烘后,再换敷贴之药。盖肌肉遇暖则生,溃后烘法,亦疡科所不可缺也。

牛胶蒸法歌

【方歌】痈疽发背痔漏疮,牛膝蒸法最相当。熬稠摊纸贴患上,醋煮软布热蒸良。温易疮痒脓出尽,洗法胶纸贯众汤。

【注】痈疽、发背、痔漏、恶疮、〔月廉〕疮、久顽不敛等疮,用牛皮胶一块,水熬稀稠得所,摊厚纸上,每剪一块贴疮口。次用酽醋煮软布二块,乘热罨胶纸上蒸之,稍温再易,蒸至疮痒脓出至尽。豫用贯众二两,煎汤热洗,去胶纸,外用膏药贴之。次日照前蒸洗,直至脓尽疮干为度。

药筒拔法歌

【方歌】痈疽阴证半月间,不发不溃硬而坚,重如负石毒脓郁,致生烦躁拔为先,铍针放孔品字样,脓鲜为顺紫黑难。

【注】痈疽阴证,十五日前后,疮不起发,脓至深不能外溃,疮势坚硬,重如负石,毒脓内溃好肉,致生烦躁。宜用药筒拔法为先,令毒脓得门路而出。豫将竹筒药水煮热;次用铍针置疮顶一寸之内,品字样放开三孔,深一寸或半寸,量疮之高下,取竹筒乘于疮孔上,拔出脓血,红黄鲜明者,为顺证,易治;若脓血紫黑者,为败证,难治。

方剂:煮竹筒方

组成:羌活独活紫苏蕲艾菖蒲白芷甘草(各五钱)连须葱(二两)

水十碗,熬数滚听用。次用鲜竹嫩竹一段,长七寸,径口一寸半,一头留节,刮去青皮,厚约分许,靠节钻一小孔,以杉木条塞之,放前药水内,煮数十滚,将药水锅置患人榻前,取筒倾去药水,乘热急合疮顶针孔上,按紧自然吸住。待片时药筒已温,拔去杉木塞子,其筒易落,外用膏药盖贴,勿令受风。脓血不尽,次日再煮,仍按旧孔再拔,治阴疮挤脓不受疼之良法也,勿忽之。如阳疮,则不必用此法,恐伤气血,慎之。

【方歌】药水煮筒有奇能,令疮脓出不受疼,菖苏羌独艾芷草,整葱竹筒水煎脓。

肿疡主治类方

方剂:仙方活命饮主治:此方治一切痈疽,不论阴阳疮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化脓生肌,散瘀消肿,乃疮痈之圣药,诚外科之首方也,故名之”仙方活命饮”。

组成:穿山甲(炒,三大片)皂刺(五分)

归尾(一钱五分)甘草节(一钱)

金银花(二钱)赤芍药(五分)

乳香(五分)没药(五分)

花粉(一钱)防风(七分)

贝母(一钱)白芷(一钱)

陈皮(一钱五分)

上十三味,好酒煎服,恣饮尽醉。

【方歌】仙方活命饮平剂,疮毒痈疽俱可医,未成即消疼肿去,已成脓化立生肌。穿山皂刺当归尾,草节金银赤芍宜,乳没天花防贝芷,陈皮好酒共煎之。

又方:神授卫生汤

主治:此方治痈疽发背,疔疮对口,一切丹瘤恶毒诸证。服之宣热散风,行瘀活血,消肿解毒,疏通藏府,乃表里两实之剂,功效甚速。

组成:皂角刺(一钱)防风(六分)

羌活(八分)白芷(六分)

穿山甲(炒,六分)连翘(六分)

归尾(一钱)乳香(五分)

沈香(六分)金银花(一钱)

石决明(六分)天花粉(一钱)

甘草节(一钱)红花(六分)

大黄(酒拌,炒,二钱)

上十五味,水二碗,煎八分。病在上部,先饮酒一杯后服药;病在下部,先服药,后饮酒一杯,以行药力。

如气虚便利者,不用大黄。

【方歌】神授卫生表里剂,痈疽诸疮恶毒良,行瘀活血兼消肿,表里疏通实剂方。皂刺防风羌芷甲,连翘归尾乳沈香,金银石决天花粉,甘草红花共大黄。

又方:清热消风散

主治:此方治痈疽疮肿,已成未成之际,无表无里,故外不恶寒,内不便秘,惟红肿焮痛,高肿有头者,宜服此药以和解之也。

组成:皂角刺(一钱)防风(五分)

陈皮(一钱)连翘(去心,一钱)

花粉(五分)柴胡(一钱)

黄芩(五分)川芎(五分)

白芍(五分)甘草(五分)

当归(五分)黄耆(一钱)

金银花(五分)苍术(炒,一钱)

红花(一钱)

上药十五味,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方歌】清热消风无表里,痈疽诸毒和解方,皂刺防风陈翘粉,柴芩芎芍草耆当,银花苍术红花入,妇女还加香附良。

若妇人加香附子,用童便炒。

又方:乳香黄耆散

主治:此方治痈疽发背诸毒,疼痛不可忍者,乃气虚不胜毒之故也。服之未成即消,已成即溃,不用刀砭,恶肉自脱。并治打扑损伤,筋骨疼痛之证。

组成:当归(一钱)白芍(炒,一钱)

人参(一钱)生黄耆(一钱)

川芎(一钱)熟地(一钱)

乳香(五分)没药(五分)

陈皮(一钱)粟壳(去筋膜,蜜炙,一钱)

甘草节(一钱)

上水二钟,煎八分,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

【方歌】乳香黄耆治气弱,痈疽诸毒痛难当,未成即消已成溃,归芍参耆芎地黄,乳没粟陈甘草节,更医打扑筋骨伤。

又方:内疏黄连汤

主治:此方治痈疽阳毒在里,火热发狂发热,二便秘涩,烦躁呕哕,舌干口渴饮冷等证,六脉沈数有力者,急宜服之,以除里热。

组成:山栀(一钱)连翘(一钱)

薄荷(一钱)甘草(五分)

黄芩(一钱)黄连(一钱)

桔梗(一钱)大黄(二钱)

当归(一钱)白芍(炒,一钱)

木香(一钱)槟榔(一钱)

上水二茶钟,煎八分,食前服,加蜜二匙亦可。

【方歌】内疏黄连泻里热,痈疮毒火阳盛狂,肿硬发热二便秘,烦躁干呕渴饮凉,栀翘薄草芩连桔,大黄归芍木槟榔。

又方:回阳三建汤

主治:此方治痈疽发背初起,不疼不肿,不红不热,坚如顽石,硬若牛皮,体倦身凉,脉息迟细,色似土朱,粟顶多孔,孔孔流血,根脚平散,软陷无脓,皮不作腐,头温足凉者,并急服之。

组成:人参(一钱)附子(一钱)

当归(一钱)川芎(一钱)

甘草(五分)茯苓(一钱)

生黄耆(一钱)枸杞(一钱)

红花(五分)紫草(五分)

独活(五分)陈皮(一钱)

苍术(炒,五分)厚朴(炒,五分)

木香(五分)山萸肉(一钱)

上十六味,加煨姜三片,皂角树根上白皮二钱,水二碗,煎八分,入酒一杯,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用棉帛覆盖疮上,常令温暖,不得大开疮孔,走泄元气为要。

【方歌】回阳三建治阴疸,体倦身凉脉细迟,不肿不疼不红热,坚如顽石硬如皮,根平软陷无脓腐,参附归芎草茯耆,枸杞红花与紫草,独活苍朴木山萸。

又方:竹叶黄耆汤

主治:此方治痈疽发背,诸般疔毒,表里不实,热甚口中干大渴者,服之生津止渴。

组成:人参(八分)生黄耆(八分)

石膏(〔火段〕八分)半夏(制,八分)

麦冬(八分)生地(二钱)

白芍(八分)甘草(八分)

川芎(八分)当归(八分)

竹叶(十片)黄芩(八分)

上十二味,水二钟,姜三片,灯心二十根,煎八分,食远温服。

【方歌】竹叶黄耆口干渴,清热补正助生津,参耆膏夏麦冬地,芍草芎归竹叶芩。

又方:内消散

主治:此方治痈疽发背,对口疔疮,乳痈,无名肿毒,一切恶疮。能令痈疽内消,使毒内化,尿色赤污,从小便而出。势大者,虽不全消,亦可转重为轻,移深居浅。

组成:知母(一钱)贝母(一钱)

花粉(一钱)乳香(一钱)

半夏(制,一钱)白芨(一钱)

穿山甲(一钱)皂刺(一钱)

右九味,水酒各一碗,煎八分,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留药渣捣烂,加秋芙蓉叶一两,研为细末;再加白蜜五匙,用渣调敷疮上,一宿即消,重者再用一服。

【方歌】内消散用化诸毒,毒化从尿色变行,知贝天花乳夏芨,穿山角刺共金银。药渣捣和芙蓉叶,白蜜调敷毒即平。

帮助:以上诸方,治痈疽七日以前,疮势未成,形体壮实,而表里之证相和者宜服,病退即止。如过七日以后,形势已成,则宜托里消毒等汤,使毒现于外,以速其脓。若仍用前散下之药,恐伤元气,致生变证也。

又方:内固清心散

主治:此方治痈疽发背,对口疔疮,热甚焮痛,烦躁饮冷。其人内弱服之,预防毒气内攻于心也。

组成:菉豆粉(二两)人参(二钱)

冰片(一钱)雄黄(二钱)

辰砂(二钱)白豆蔻(二钱)

元明粉(二钱)茯苓(二钱)

甘草(二钱)乳香(二钱)

上十味为细末,每服一钱五分。蜜汤调下,不拘时服。

【方歌】内固清心防毒攻,内弱毒气入心中,焮痛热甚兼饮冷,豆粉人参冰片雄,辰砂白蔻元明粉,茯苓甘草乳香同。

又方:琥珀蜡矾丸

主治:此方治痈疽发背,疮形已成,而脓未成之际,其人即不虚弱,恐毒气不能外出,致攻于里。预服此丸,护膜护心,亦且活血解毒。

组成:黄蜡(一两)白矾(一钱二分)

雄黄(一钱二分)珀琥(另研极细,一钱)

朱砂(研细,一钱)白蜜(二钱)

上上四味,先研细末,另将蜡、蜜入铜杓内溶化,离火片时,候蜡四边稍凝,方将药味入内,搅匀共成一块,将药火上微烘,急作小丸,如菉豆大,朱砂为衣,磁罐收贮。每服二、三十丸,食后白汤送下。毒甚者,早晚服,其功最速。

【方歌】珀琥蜡矾治痈毒,未出脓时平剂佳,预服护膜能解毒,蜡椅雄珀蜜朱砂。

又方:护心散

主治:此方治疮毒内攻,口干烦躁,恶心呕吐者,服此药护心解毒也。

组成:菉豆粉(一两)乳香(净末,三钱)

朱砂(一钱)甘草(一钱)

上四味,研细末,每服二钱,白滚汤调服,早晚二次。

【方歌】护心散治毒内攻,烦躁口干呕逆冲,豆粉乳香朱共草,二钱调下有神功。

又方:透脓散

主治:此方治痈疽诸毒,内已脓成,不穿破者,服之即溃破毒出。

组成:生黄耆(四钱)穿山甲(一钱)

川芎(三钱)当归(二钱)

皂角刺(一钱五分)

上五味,水三钟,煎一钟。疮在上,先饮酒一杯,后服药;疮在下,先服药,后饮酒一杯。

【方歌】透脓散治脓已成,不能溃破剂之平,用此可代针泻毒,角刺归耆山甲芎。

又方:托里消毒散

主治:此方治痈疽已成,内溃迟滞者,因血气不足,不能助其腐化也。宜服此药托之,令其速溃,则腐肉易脱,而新肉自生矣。

组成:皂角刺(五分)银花(一钱)

甘草(五分)桔梗(五分)

白芷(五分)川芎(一钱)

生黄耆(一钱)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白术(一钱)

人参(一钱)茯苓(一钱)

上十二味,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方歌】托里消毒助气血,补正脱腐肌易生,皂角银花甘桔芷,芎耆归芍术参苓。

又方:神功内托散

主治:此方治痈疽、脑项诸发等疮,日久不肿不高,不能腐溃,脉细身凉。宜服此温补托裹之剂,以助气血也。

组成:人参(一钱五分)附子(制,一钱)

川芎(一钱)归身(二钱)

黄耆(一钱)白术(土炒,一钱五分)

白芍(炒,一钱)木香(研,五分)

穿山甲(炒,八分)甘草(炙,五分)

陈皮(一钱)白茯苓(一钱)

上十二味,煨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方歌】神功内托阴毒证,不肿不高不溃疼,参附芎归耆术芍,木香山甲草陈苓。

又方:复元通气散

主治:此方治乳痈,腹痈,便毒,耳痛,耳聋等证,皆由毒气滞塞不通故耳,服之则气通毒散。

组成:青皮(四两)陈皮(四两)

栝蒌仁(二两)穿山甲(二两)

金银花(一两)连翘(一两)

甘草(半生半炙,二两)

上七味研末,每服二钱,黄酒调下。

【方歌】复元通气乳腹痈,便毒兼治耳痛聋,青陈蒌甲银翘草,一服能教毒气通。

又方:双解贵金丸

主治:此方治背疽诸毒初起,木闷坚硬,便秘,脉沈实者,悉效。随证加药,服法列后。

组成:生大黄(一斤)白芷(十两)

上二味为末,水丸。每服三、五钱,五更时用连须葱大者三根,黄酒一碗,煮葱烂,取酒送药。服毕盖卧出汗,过三、二时,俟大便行一、二次立效。

按语:此宣通攻利之剂也。济之以葱酒,力能发汗,故云双解。弱者随用中剂,行后以四君子汤补之。老人虚人,每服一钱,用人参加生姜煎汤送下,过一时,再一服。得睡,上半身得汗则已。

【方歌】双解贵金治诸毒,肿疡初起木硬坚,大黄白芷为丸服,葱酒煎送汗下痊。

又方:黍米寸金丹

主治:此方乃异人所传,常有异中急证,忽然卒倒者,撬开牙关,研灌三丸,其人即活。又能活发背痈疽,遍身壅肿,附骨痈疽等证也。凡初起憎寒壮热,四肢倦怠,沉重者,不分表里、老幼、轻重,并宜服之。

组成:乳香没药(各一钱)

狗胆(干者,一个)鲤鱼胆(阴干,三个)

硵砂(二钱)蟾酥(二钱)

狗宝(一钱) 麝香(五分)

白丁香(四十九个)蜈蚣(酥炙,全者七条)

黄蜡(三钱)乌金石(一钱)

头胎男乳(一合)轻粉(一钱)

雄黄(一钱)

水银(炼粉霜白色者,三钱)

上十六味为细末,除黄蜡、乳汁二味,熬成膏子,同药和丸,如菉豆大。小儿用一丸,大人三丸,重者五丸。冷病用葱汤,热病用新汲水送下。衣被密盖,勿令透风,汗出为度,诸病如失。

【方歌】黍米寸金奇效方,痈疽发背服之良。乳香没药狗鲤胆,蟾硵宝麝白丁香,蜈蚣黄蜡乌金石,男乳轻雄共粉霜。

又方:麦灵丹

主治:此丹能治痈疽恶毒,无名诸疡及疔疮回里,令人烦闷神昏。或妇人初发乳证,小儿痘疹余毒,或腰腿暴痛等证。

组成:鲜蟾酥(二钱)

活蛛蜘(黑色大者佳,二十一个)

定心草(即两头尖,鼠粪,一钱)

飞罗面(六两)

上四味,共研一处,用菊花熬成稀膏,和好捻为麦子形,如麦子大。每服七丸,重、大者九丸,小儿轻证五丸。在上俱用滚白水服,下用淡黄酒送服。每一料加麦子一合,收磁罐内。

【方歌】麦灵丹治疔毒疽,鲜蟾酥与活蜘蛛,定心草共飞罗面,黄菊熬膏相合宜。

又方:保安万灵丹

主治:此方治痈疽疔毒,对口发颐,风寒湿痹,湿痰流注,附骨阴疽,鹤膝风,及左瘫右痪,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血气凝滞,遍身走痛,步履艰辛,偏坠疝气,偏正头痛,破风牙关紧闭,截解风寒,无不应效。

组成:茅山苍术(八两)麻黄羌活荆芥防风细辛川乌(汤泡,去皮)草乌(汤泡,去皮)

川芎石斛全蝎当归甘草天麻何首乌(各一钱)雄黄(六钱)

上十六味,为细末,炼蜜为丸,重三钱,朱砂为衣,磁罐收贮。视年岁老壮,病势缓急,斟酌用之。如恶疮初起二、三日间,或痈疽已成至十日前后,未出脓者,状若伤寒,头痛烦渴,拘急恶寒,肢体疼痛,恶心呕吐,四肢沉重,恍惚闷乱,皮肤壮热,及伤寒四时感冒,传变疫证,恶寒身热,俱宜服之。用葱白九枝,煎汤

调服一丸,盖被出汗为效。如汗迟以葱汤催之,其汗必出,如淋如洗,令其自收,不可露风,患者自快,疮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高肿溃脓。如病无表里相兼,不必发散,只用热酒化服。

按语:此方原载诸风瘫痪门中,今移录于此者,盖疮疡皆起于荣卫不调,气血凝滞,始生痈肿。此药专能发散,又能顺气搜风,通行经络,所谓结者开之也。经云:汗之则疮已,正与此相合也。服后当避风,忌冷物,戒房事,如妇人有孕者勿服。

【方歌】万灵丹治诸痹病,此药犹能治肿疡,发表毒邪从汗解,通行经络效非常,麻黄羌活荆防细,川草乌芎石斛苍,全蝎当归甘草等,天麻何首共雄黄。

肿疡敷贴类方

凡肿疡初起时,肿高赤痛者,宜敷凉药,以寒胜热也。

然亦不可太过,过则毒为寒凝,变为阴证。如漫肿不红,似有头而不痛者,宜敷温药,乃引毒外发也。经云:

发表不远热,敷热药亦发表之意。凡调敷药,须多搅,则药稠粘。敷后贴纸,必须撕断,则不崩裂,不时用原汁润之。盖借湿以通窍,干则药气不入,更添拘急之苦矣。凡去敷药,必看毛孔有汗,意者为血脉通,热气散

也,反此者逆。

方剂:如意金黄散

组成:此散治痈疽发背,诸般疔肿,跌扑损伤,湿痰流毒,大头时肿,漆疮火丹,风热天泡,肌肤赤肿,干湿脚气,妇女乳痈,小儿丹毒,凡一切诸般顽恶热疮,无不应效诚疮科之要药也。

组成:南星陈皮苍术(各二斤)黄柏(五斤)

姜黄(五斤)甘草(二斤)

白芷(五斤)上白天花粉(十斤)

厚朴(二斤)大黄(五斤)

上十味共为咀片,晒干磨三次,用细绢罗筛,贮磁罐,勿泄气。凡遇红赤肿痛,发热未成脓者,及夏月时,俱用茶清同蜜调敷。如欲作脓者,用葱汤同蜜调敷。

如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湿痰流毒,附骨痈疽,鹤膝风等证,俱用葱酒煎调敷。如风热所生,皮肤亢热,色亮游走不定,俱用蜜水调敷。如天泡火丹,赤游丹,黄水漆疮,恶血攻注等证,俱用大蓝根叶捣汁调敷,加蜜亦可。汤泼火烧,皮肤破烂,麻油调敷。以上诸引调法,乃别寒热温凉之治法也。

【方歌】如意金黄敷阳毒,止痛消肿实良方,南陈苍柏姜黄草,白芷天花朴大黄。

又方:五龙膏

主治:此膏治痈疽阴阳等毒,肿痛未溃者,敷之即拔出脓毒。

组成:五龙草(即乌蔹梅,详《本草纲目》蔓草部,俗名五爪龙,江浙多产之)

金银花猪莶草车前草(连根叶)陈小粉(各等份)

上四味俱用鲜草叶,一处捣烂,再加三年陈小粉,并飞盐末二、三分,共捣为稠糊。遍敷疮上,中留一顶,用膏贴盖,避风为主。若冬月草无鲜者,预采蓄下,阴干为末,用陈米醋调敷,一如前法并效。如此方内五龙草,或缺少不便,倍加猪莶草亦效。

【方歌】五龙膏用拔脓毒,平剂五龙草银花,莶草车前俱捣烂,小粉飞盐搅糊搽。

又方:四虎散

主治:此散治痈疽肿硬,厚如牛领之皮,不作脓腐者,宜用此方。

组成:草乌狼毒半夏南星(各等份)

上四味为细末,用猪脑同捣,遍敷疮上,留顶出气。

【方歌】四虎散敷阴疽痈,顽肿不痛治之平,厚似牛皮难溃腐,草乌狼毒夏南星。

又方:真君妙贴散

主治:此散治痈疽诸毒,顽硬恶疮,散漫不作脓者,用此药敷之,不痛者即痛,痛者即止。如皮破血流,湿烂疼苦,天泡火丹,肺风酒刺等证,并用之皆效。

组成:荞面(五斤)明净硫黄(为末,十斤)

白面(五斤)

上三味,共一处,用清水微拌,干湿得宜,赶成薄片微晒,单纸包裹,风中阴干,收用。临时研细末,新汲水调敷。如皮破血流湿烂者,用麻油调敷。天泡、火丹、酒刺者,用靛汁调搽并效。

【方歌】真君妙贴硫二面,水调顽硬不痛脓,油调湿烂流血痛,靛汁泡丹酒刺风。

又方:二青散

主治:此散治一切阳毒红肿,疼痛兴热等证,未成者即消。

组成:青黛黄柏白蔹白薇(各一两)

青露(即芙蓉叶,三两)白芨白芷水龙骨(即多年〔舟念〕船旧油灰)

白鲜皮(各一两)天花粉(三两)

大黄(四两)朴硝(一两)

上十二味为末,用醋、蜜调敷。已成者留顶,未成者遍敷。

【方歌】二青散用敷阳毒,肿痛红热用之消,黛药蔹薇青露芨,芷龙鲜粉大黄硝。

又方:坎宫锭子主治:此锭子治热毒肿痛,焮赤诸疮,并搽痔疮最效。

组成:京墨(一两)胡黄连(二钱)

熊胆(三钱)麝香(五分)

儿茶(二钱)冰片(七分)

牛黄(三分)

上七味为末,用猪胆汁为君,加生姜汁、大黄水浸,取汁,酽醋各少许,相和药成锭。用凉水磨浓,以笔蘸涂之。

【方歌】坎宫锭子最清凉,热肿诸疮并痔疮,京墨胡连熊胆麝,儿茶冰片共牛黄。

又方:离宫锭子主治:此锭子治疔毒肿毒,一切皮肉不变,漫肿无头,搽之立效。

组成:血竭(三钱)朱砂(二钱)

胆矾(三钱)京墨(一两)

蟾酥(三钱)麝香(一钱五分)

上六味为末,凉水调成锭,凉水磨浓涂之。

【方歌】离宫锭治诸疔毒,漫肿无头凉水涂,血竭朱砂为细末,胆矾京墨麝蟾酥。

又方:白锭子主治:此锭专敷初起诸毒,痈疽疔肿,流注痰包恶毒,及耳、痔耳挺等证。

组成:白降丹(即白灵药,四钱)银黝(二钱)

寒水石(二钱)人中白(二钱)

上四味,共为细末,以白芨面打糊为锭,大小由人,不可入口。每用以陈醋研敷患处,如干再上,自能消毒。

【方歌】白锭专敷初起毒,痈疽疔肿与痰包,降丹银黝人中白,寒水白及醋研消。

又方:蝌蚪拔毒散

主治:此散治无名大毒,一切火毒、瘟毒,敷之神效。

组成:寒水石(研极细末)净皮硝(研极细末)

川大黄(研极细末,各等份)

虾蟆子(初夏时,河内有蝌蚪成群,大头长尾者捞来,收坛内泥封口,埋至秋天化成水)

上用蝌蚪水一大碗,入前药末,各二两,阴干再研匀,收磁罐内。每用时,以水调涂患处。

【方歌】拔毒散治无名毒,火毒瘟毒俱可施,寒水硝黄蝌蚪水,浸干药末水调之。

又方:二味拔毒散

主治:此散治风湿诸疮,红胀痛痒,疥痱等疾,甚效。

组成:明雄黄白矾(各等份)

上二味为末,用茶清调化,鹅翎蘸扫患处,痒痛自止,红肿即消。

【方歌】二味拔毒消红肿,风湿诸疮痛痒宁,一切肌肤疥痱疾,雄矾为末用茶清。

又方:回阳玉龙膏

主治:此膏治痈疽阴疮,不发热,不兴痛,不肿高,不作脓,及寒湿流注,冷痛痹风,脚气手足顽麻,筋骨疼痛,及一切皮色不变,漫肿无头,鹤膝风等证。但无肌热者,一概敷之,俱有功效。

组成:军姜(炒,三两)肉桂(五钱)

赤芍(炒,三钱)南星(一两)

草乌(炒,三两)白芷(一两)

上六味制毕,共为细末,热酒调敷。

【方歌】回阳玉龙阴毒证,不热不疼不肿高,军姜桂芍星乌芷,研末须将热酒调。

又方:冲和膏

主治:此膏治痈疽发背,阴阳不和,冷热相凝者,宜用此膏敷之。能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袪冷软坚,诚良药也。

组成:紫荆皮(炒,五两)独活(炒,三两)

白芷(三两)赤芍(炒,二两)

石菖蒲(一两五钱)

上五味共为细末,葱汤、热酒俱可调敷。

【方歌】冲和发背痈疽毒,冷热相凝此药敷,行气疏风能活血,紫荆独芷芍菖蒲。

又方:铁桶膏

主治:此膏治发背将溃已溃时,根脚走散,疮不收束者,宜用此药围敷。

组成:胆矾(三钱)铜绿(五钱)

麝香(三分)白芨(五钱)

轻粉(二钱)郁金(二钱)

五倍子(微炒,一两)明矾(四钱)

上八味共为极细末,用陈米醋一碗,杓内慢火热至一小杯,候起金色黄泡为度,待温,用药末一钱,搅入醋内,炖温,用新笔涂于疮根周围,以棉纸覆盖药上,疮根自生绉纹,渐收渐紧,其毒不致散大矣。

【方歌】铁桶膏收毒散大,周围敷上束疮根,胆矾铜绿及轻粉,五倍明矾麝郁金。

又方:乌龙膏

主治:此膏治一切诸毒,红肿赤晕不消者,用此药敷上,极有神效。

组成:木鳖子(去壳,二两)草乌(半两)

小粉(四两)半夏(二两)

上四味于铁铫,慢火炒焦,黑色为度,研细,以新汲水调敷。一日一换,自外向里涂之,须留疮顶,令出毒气。

【方歌】乌龙膏用治诸毒,赤晕能收治肿疡,木鳖草乌小粉夏,凉水调敷功效良。

又方:神效千槌膏

主治:此膏专贴疮疡、疔毒初起,贴之即消。治瘰历连根拔出,大人〔月廉〕疮,小儿蟺拱头等证,并效。

组成:土木鳖(去壳,二个)白嫩松香(拣净,四两)

铜绿(研细,一钱)乳香(二钱)

没药(二钱)蓖麻子(去壳,七钱)

巴豆肉(五粒)杏仁(去皮,一钱)

上八味合一处,石臼内捣三千余下,即成膏;取起浸凉水中。用时随疮大小,用手捻成薄片,贴疮上用绢盖之。

【方歌】干槌膏贴诸疔毒,瘰历〔月廉〕疮蟺拱头,木鳖松香铜乳没,蓖麻巴豆杏仁投。

又方:马齿苋膏

主治:马齿苋性味清凉,能解诸毒,今用其一味,或服或敷,甚有功效,所治诸证列后:

一治杨梅遍身如癞,喉硬如管者,取苋碗粗一握,酒水煎服出汗。

一治发背诸毒。用苋一握,酒煎或水煮,冷服出汗,再服退热去腐,三即即愈。并杵苋敷之。

一治多年顽疮、〔月廉〕疮,痛疼不收口者,杵苋敷之,取虫。一日一换,三日后腐肉已尽,红肉如珠时,换生肌药收口。

一治面肿唇紧,捣汁涂之。

一治妇人脐下生疮,痛痒连及二阴者,用苋四两,青黛一两,研匀涂之。

一治湿癣白秃,取石灰末炒红,用苋汁熬膏,调匀涂之。

一治丹毒加蓝靛根,和捣敷之。

【方歌】马齿苋膏只一味,杨梅发背服敷之,顽疮面肿捣汁用,妇月阴疮共黛施,湿癣白秃如灰末,丹毒蓝根相和宜。

溃疡主治类方

方剂: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茯苓白术(土炒,各二钱)甘草(一钱)

上四味,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又方:四物汤

组成:川芎(一钱五分)当归(酒洗,三钱)

白芍(炒,二钱)地黄(三钱)

上四味,水煎服。

又方:八珍汤

组成:人参(一钱)茯苓(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甘草(炙,五分)

川芎(一钱)当归(一钱)

白芍(炒,一钱)地黄(一钱)

上八味,水煎服。

加减:十全大补汤

于八珍汤内,加黄耆、肉桂,水煎人参养荣汤

于十全大补汤内,去川芎,加陈皮、远志、五味子,水煎服。

内补黄耆汤

于十全大补汤内,去白术,加远志、麦门冬,水煎服。

按语:四君子汤,补气不足者也。四物汤,补血不足者也。八珍汤,双补血气不足者也。十全大补汤,大补血气诸不足者也。人参养荣汤,去川芎者,因面黄血少,加陈皮以行气之滞,五味子以收敛气血,远志以生心血也。内补黄耆汤,治溃疡口干。去白术者,避其燥能亡津也。

加远志麦冬者,以生血生津也。如痛者,加乳香、没药以定痛。硬者,加穿山甲、皂角刺以消硬也。以上诸方

,凡痈疽溃后诸虚者,悉准于此,当随证酌用之。

【方歌】四君参苓白术草,四物芎归芍地黄,二方双补八珍是,更加耆桂十补汤。荣去芎加陈远味,内去术加远冬良,痛甚乳没硬穿皂,溃后诸虚斟酌方。

又方:异功散

组成:人参(二钱)白术(土炒,二钱)

茯苓(一钱)甘草(炙,五分)

陈皮(五分)

上五味,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又方:理中汤

组成:人参(二钱)白术(土炒,二钱)

干姜(一钱)甘草(炙,五分)

上四味,水煎服。

又方: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二钱)白术(土炒,二钱)

茯苓(一钱)甘草(炙,一钱)

陈皮(一钱)半夏(制,一钱五分)

上六味,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又方:香砂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一钱)白术(土炒,二钱)

茯苓(一钱)甘草(炙,五分)

藿香(或木香,一钱)陈皮(一钱)

半夏(制,一钱五分)砂仁(五分)

上八味,姜三片,水煎服。

按语:四君子汤加陈皮,名异功散,溃后脾虚气滞者宜之。四君子汤减茯苓,加干姜,名理中汤,溃后脾虚寒滞者宜之。盖气虚则阳虚,阳虚生寒,故于补气药中,加温热之味也。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名六君子汤,溃后气虚有痰者宜之。六君子汤加藿香(或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溃后胃虚痰饮呕吐者宜之。无痰饮气虚,呕逆甚者,加丁香、沈香。溃后,气虚有寒,加肉桂、附子。溃后泻者,加诃子、肉豆蔻。肠滑不固,加罂粟壳。食少咳嗽者,加桔梗、麦冬、五味子。渴者加干葛。伤食脾胃虚弱,加山查、神曲、谷芽(或麦茅)。

此皆溃后气不足者,以四君子汤为主,随证加减也。

【方歌】四君加陈异功散,理中减苓加干姜,有痰陈半六君子,呕吐砂仁木藿香,逆加丁沈寒桂附,泻加诃蔻粟滑肠,咳枯冬味渴加葛,伤食查曲谷麦良。

加减:托里定痛汤

于四物汤内,加肉桂、乳香、没药、粟谷,水煎服。

圣愈汤

于四物汤内,加柴胡、人参、黄耆,水煎服。

柴胡四物汤

于四物汤内,加柴胡、人参、黄芩、半夏、甘草,水煎服。

地骨皮饮于四物汤内,加丹皮、地骨皮。

知柏四物汤

于四物汤内,加知母、黄柏。

三黄四物汤

于四物汤内,加黄连、黄芩、黄柏。

按语:托里定痛汤,溃后血虚疼痛者宜之。圣愈汤,溃后血虚内热,心烦气少者宜之。柴胡四物汤,溃后血虚有寒热者宜之。地骨皮饮,溃后不寒者宜之。知柏四物汤,溃后五脏阴火骨蒸者宜之。三黄四物汤,溃后六腑阳火烦热者宜之。盖血虚则阴虚,阴虚生热,故补血药中,多加寒凉之味也。此皆溃后血不足者,以四物汤为主,随证加减也。

【方歌】四物加桂乳没粟,托里定痛功效奇,圣愈四物参耆入,血虚血热最相宜。血虚寒热小柴合,惟热加丹地骨皮,阳火烦热三黄合,阴火骨蒸加柏知。

又方:补中益气汤

主治:补中益气汤,治疮疡元气不足,四肢倦怠,口干时热,饮食无味,脉洪大无力,心烦气怯者,俱宜服之。

组成:人参(一钱)当归(一钱)

生黄耆(二钱)白术(土炒,一钱)

升麻(三分)柴胡(三分)

甘草(炙,一钱)麦冬(去心,一钱)

五味子(研,五分)陈皮(五分)

上十味,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一钟,空心热服。

又方:人参黄耆汤

组成:治溃疡虚热,不睡少食,或寒湿相凝作痛者效。即前方

去柴胡,加神曲五分炒,苍术五分炒,黄柏五分炒。

【方歌】补中益气加麦味,溃后见证同内伤,参耆归术升柴草,麦味陈皮引枣姜,人参黄耆寒湿热,加曲苍柏减柴方。

又方:独参汤

主治:此汤治溃疡脓水出多,元气虚馁,外无邪气,自汗脉虚者宜服之。

组成:人参(二两)

上一味水二钟,枣十枚(或莲肉、元眼肉)煎好徐徐服之。若煎至稠厚,即成膏矣。作三次,用醇酒热化服之亦可。

【方歌】脓水过多元气馁,不生他恙独参宜,徐徐代饮无穷妙,枣莲元肉共煎之。

又方:温胃饮主治:此汤治痈疽脾胃虚弱,或内伤生冷,外感寒邪,致生呃逆,中脘疼痛,呕吐清水等证,宜急服之。

组成:人参(一钱)白术(土炒,二钱)

干姜(炮,一钱)甘草(一钱)

丁香(五分)沈香(一钱)

柿蒂(十四个)吴萸(酒洗,七分)

附子(制,一钱)

上九味,水三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方歌】温胃饮治寒呃逆,内伤外感胃寒生,理中加丁沈柿蒂,寒盛吴萸附子宁。

又方:橘皮竹茹汤

主治:此汤治溃疡,胃火上逆气冲,以致时时呃逆,身热烦渴,口干唇焦,此热呃也,服之有效。

组成:橘红(二钱)竹茹(三钱)

生姜(一钱)柿蒂(七个)

人参(一钱)黄连(一钱)

上六味,水二钟,煎八分,空心温服。

【方歌】橘皮竹茹热呃逆,胃火气逆上冲行,橘红竹茹姜柿蒂,虚加参补热连清。

又方:胃爱丸

主治:此丸治溃疡脾胃虚弱,诸味不喜者,宜服此丸,助脾气开胃口,而饮食自进矣。

组成:人参(一两)

山药(肥大上白者,切片,男乳令拌透,晒干微焙,一两)

建莲肉(去皮、心,五钱)

白豆蔻(三钱)

小紫苏(蜜拌晒干,微蒸片时,连梗叶切片,五钱)

陈皮(用陈老米先洗黄色,方入同炒,微燥,勿焦,六钱)

云片白术(鲜白者,米泔浸去涩水,切片晒干,同麦芽拌炒,一两)

甘草(炙,三钱)

上白茯苓(切一片厚咀片,用砂仁二钱同茯苓同碗内,饭上蒸熟,一两)

上九味,共为细末,用老米二合,微焙碾粉,泡荷叶熬汤打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清米汤送下,不拘时服。

【方歌】不思饮食宜胃爱,开胃扶脾效若仙,异功山药苏梗叶,建莲白蔻米糊丸。

又方:清震汤

主治:治溃疡脾肾虚弱,或误伤生冷,或气恼劳役,或病后入房太早,以致寒邪乘入中脘,乃生呃逆,急服之。

组成:人参益智仁半夏(制,各一钱)泽泻(三分)

香附陈皮白茯苓(各一钱)附子(制,一钱)

炙甘草(一钱)柿蒂(二十四个)

水煎服。

【方歌】清震汤治肾家寒,人参益智半夏攒,泽泻香附陈茯苓,附子甘草柿蒂煎。

又方:二神丸

主治:此丸治痈疽,脾肾虚弱,饮食不消,黎明溏泻者,服之有效。

组成:肉果(面裹煨,肥大者,捣去油,二两)

补骨脂(微炒香,四两)

上二味,共为细末,用大枣四十九枚,老生姜四两切片,水浸姜、枣,煮至水干为度,取枣肉为丸,桐子大。每夜半,用清米汤送下七十丸,治肾泻脾泻甚效。

【方歌】二神丸治脾肾弱,饮食不化泻黎明,肉果补脾骨脂肾,生姜煮枣肉丸成。

又方:加味地黄丸

主治:此丸治痈疽已溃,虚火上炎,口干作渴者,宜服之。

组成:熟地(酒蒸,捣膏,八两)山药(炒,四两)

山萸肉(去核,五两)白茯苓(四两)

牡丹皮(酒洗,四两)泽泻(蒸,三两)

肉桂(六钱)五味子(炒,三两)

上八味共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钱,空心盐汤送下。

【方歌】加味地黄劳伤肾,水衰津少渴良方,山萸山药丹苓泽,肉桂五味熟地黄。

又方:参术膏

主治:此膏治痈疽发背等证,大溃脓血之后,血气大虚,急宜用此补之。

组成:人参(切片,用水五大碗,沙锅慢火熬至三碗,将渣再煎汁一碗,共享密绢滤净,复熬稠厚,磁碗内收贮,听用,半斤)

云片白术(六两)

怀庆熟地(俱熬,同上法,六两)

以上三膏,各熬完毕,各用磁罐盛之,入水中待冷取起,密盖勿令泄气。如患者精神短少,懒于言动,短气自汗者,以人参膏三匙,白术膏二匙,地黄膏一匙,俱用无灰好酒一杯,炖热化服。如脾虚弱,饮食减少,或食不知味,或已食不化者,用白术膏三匙,人参膏二匙,地黄膏一匙,热酒化服。如腰膝酸软,腿脚无力,皮肤枯槁者,用地黄膏三匙,参术膏各二匙化服。如气血脾胃相等,无偏胜者,三膏每各二匙,热酒化服。此膏用于清晨及临睡时,各进一次,自然强健精神,顿生气血,新肉易长,疮口易合,一切疮形危险,势大脓多者,服之自无变证也。夏天炎热,恐膏易变,令作二次熬用亦好。愈后常服,能须发变黑,返老还童。以上诸方,功难及此。

【方歌】参术膏治大脓后,血气双补此方宗,人参白术同熟地,熬成膏服有奇功。

又方:八仙糕主治:此糕治痈疽脾胃虚弱,食少呕泄,精神短少,饮食无味,食不作饥,及平常无病久病者服之,能健脾胃。

组成:山药(六两)人参(六两)

粳米(七升)糯米(七升)

白蜜(一斤)白糖霜(二两半)

莲肉(六两)芡实(六两)

白茯苓(六两)

上将山药、人参、莲肉、芡实、茯苓五味,各为细末,再将粳、糯米为粉,与上药末和匀;将白糖入蜜汤

中炖化,随将粉药乘热和匀,摊铺笼内,切成条蒸熟,火上烘干,磁器收贮。每日清早白汤泡数条,或干用亦可,饥时随用,服至百日,启脾壮胃,功难笔述。

【方歌】八仙糕用健脾胃,食少呕泄服之灵,山药人参粳糯米,蜜糖莲芡白雪苓。

洗涤类方

洗有荡涤之功。涤洗则气血自然舒畅,其毒易于溃腐,而无壅滞也。凡肿在四肢者,〔榻〕渍之;在腰腹脊背者,淋之;在下部者,浴之,俱以布帛或棉蘸洗,稍温即易,轻者日洗一次,重者日夜洗二次,每日洗之,不可间断。凡洗时,冬月要猛火以逼寒气,夏月要明窗以避风凉。若不慎此,轻则有妨收口,重则恐变纯阴。夫洗药不一,如初肿与将溃者,俱用葱归〔榻〕肿汤烫洗。如阴证不起者,俱用艾茸汤敷法。如溃后,俱用猪蹄汤烫洗。用猪蹄汤者,以肋肉之气而逐腐也。此涤洗之法,乃疡科之要药也。

方剂:葱归〔榻〕肿汤

主治:此汤治痈疽疮疡,初肿将溃之时,用此汤洗之,以疮内热痒为度。

组成:独活(三钱)白芷(三钱)

葱头(七个)当归(三钱)

甘草(三钱)

上五味,以水三大碗,煎至汤醇,滤去渣,以绢帛蘸汤热洗,如温再易之。

【方歌】葱归〔榻〕肿洗诸毒,初起将溃用之宜,洗至热痒斯为度,独芷葱归甘草俱。

又方:艾茸敷法主治:此膏治阴疮黑陷而不痛者,用之为良。以知痛则生,不知痛出紫血者死,然必内服大补回阳之剂以助之。

组成:硫黄(五钱)雄黄(五钱)

艾茸(一斤)

上以硫、雄二味为末,同艾入水煎半日,水将干,取艾出,捣烂,温敷患处。再煎再易,十余次为度。

【方歌】艾茸敷法治阴疮,黑陷不痛用之良,石硫黄雄同艾煮,捣成膏敷定能康。

又方:猪蹄汤

主治:此汤治痈疽、诸毒流脓者,熬好洗之,以助肉气,消肿散风,脱腐止痛,去恶肉,活死肌,润疮口。如腐尽者,不必用之,当以米泔水热洗之,令疮洁净。不可过洗,过洗则伤水,皮肤破烂,难生肌肉敛口矣。

组成:黄芩甘草当归赤芍白芷蜂房羌活(各等份)

上七味,共为粗末,看证之大小,定药之多少。先将〔火贲〕猪前蹄一只,用水六碗,煮蹄软为度,将汁滤清,吹去汁上油花,即用粗药末一两,投于汁中;再用微火煎十数沸,滤去渣,候汤微温,即用方盘一个,靠身于疮下放定,随用软绢蘸汤淋洗疮上,并入孔内,轻手捺尽内脓,庶败腐宿脓,随汤而出,以净为度;再以软帛叠七、八重,蘸汤勿令大干,覆于疮上,两手轻按片时,帛温再换,如此再按四、五次,可以洗通血气,解毒止痛去瘀也。洗讫用绢帛挹干,即随证以应用之药贴之。

【方歌】猪蹄汤治痈疽毒,已溃流脓用此方,消肿散风能止痛,芩甘归芍芷蜂羌。

膏药类方

方剂:万应膏

主治:此膏治一切痈疽发背,对口诸疮,痰核流注等毒,贴之甚效。

组成:川乌草乌生地白蔹白芨象皮官桂白芷当归赤芍羌活苦参土木鳖穿山甲乌药甘草独活元参定粉大黄(各五钱)

上十九味,定粉在外,用净香油五斤,将药浸入油内。春五夏三,秋七冬十,候日数已足,入洁净大锅内,慢火熬至药枯,浮起为度。住火片时,用布袋滤去渣,将油称准,每油一斤,对定粉半斤,用桃柳枝不时搅之,以黑如漆,亮如镜为度,滴入水内成珠,薄纸摊贴。

【方歌】万应膏用贴诸毒,发背痈疽对口疮,川草乌同地莶芨,象皮桂芷芍归羌,苦参木鳖穿乌药,甘独元参定粉黄。

又方:红珠膏

主治:此膏治一切痈疽肿毒,流注顽〔月廉〕,风寒湿痹,瘰历乳痈,痰核,血风等疮,及头痛牙疼,腰腿痛等证悉验。

组成:制麻油(四两)制松香(一斤)

上将麻油煎滚,入松香文火溶化,柳枝搅候化尽,离火下细药末二两三钱,搅匀,即倾于水内,拔扯数十次,易水浸之听用。

加减:一、瘀血肿毒瘰历等证,但未破者,再加魏香散,随膏

之大小,患之轻重,每加半分至三、二分为率。

一、毒深脓不尽,及顽疮对口等证,虽溃必用此膏获效。

一、未破者贴之勿揭,揭则作痒。痛亦勿揭,能速于成脓。患在平处者,用纸摊贴;患在湾曲转动处者,用绢帛摊贴。

一、〔月廉〕疮及臀、腿寒湿等疮,先用茶清入白矾少许,洗净贴之见效。

一、头痛贴太阳穴,牙痛塞牙缝内。

一、内痈等证,作丸用蛤粉为衣服下。

一、便毒痰核,多加魏香散;如脓疮,再加铜青。如蟺拱头,癣毒,贴之亦效。

制法:制油法:

每麻油一斤,用当归、木鳖子肉、知母,细辛,白芷、巴豆肉、文蛤(打碎)、山茨菇(打碎)、红芽大戟,续断各一两,槐、柳枝各二十八寸,入油锅内浸二十一日,煎枯去渣,取油听用。查朝鲜琥珀膏,多续随子,此方宜加之。

制松香法:

择片子净嫩松香(为末)十斤,取槐、柳、桃、桑、芙蓉等五样枝各五斤,锉碎,用大锅水煎浓汁,滤净再煮一次各收之,各分五分,每用初次汁一分煎滚,入松香末二斤,以柳、槐枝搅之,煎至松香沈下水底为度,即倾入二次汁内,乘热拔扯数十次,以不断为佳,候温作饼收之。余香如法。

又方:膏内细药方

组成:乳香没药(各五钱)

明雄黄(四钱)血竭(五钱)

麝香(一钱)轻粉(二钱)

上为细末,加入膏内。

又方:魏香散

组成:乳香没药血竭(各等分)阿魏麝香(各减半)

为末,罐收听用。

【方歌】绀珠膏贴痈疽毒,流注顽〔月廉〕湿痹名,瘰历乳痈痰核块,血风头痛及牙疼。松香化入麻油内,乳没雄黄竭麝轻,随证更加魏香散,麝香魏竭乳没并。

又方:陀僧膏

主治:此膏专贴诸般恶疮,流注瘰历,跌扑损破,金刃误伤等证,用之有效。

组成:南陀僧(研末,二十两)赤芍(二两)

全当归(二两)乳香(去油,研,五钱)

没药(去油,研,五钱)赤石脂(研,二两)

苦参(四两)百草霜(筛,研,二两)

银黝(一两)桐油(二斤)

香油(一斤)血竭(研,五钱)

孩儿茶(研,五钱)川大黄(半斤)

上药,先将赤芍、当归、苦参、大黄,入油内炸枯,熬至滴水不散,再下陀僧末,用槐、柳枝搅滴至水将欲成珠,将百草霜细细筛入搅匀,再将群药及银黝筛入,搅极匀,倾入水盆内,众手扯千余下,再收入磁盆内,常以水浸之。

【方歌】陀僧膏贴诸恶疮,流注瘰历跌扑伤,陀僧赤芍归乳没,赤脂苦参百草霜,银黝桐油香油共,血竭儿茶川大黄。

又方:巴膏方

主治:此膏贴一切痈疽发背,恶疮,化腐生肌,甚效。

组成:象皮(六钱)穿山甲(六钱)

山栀子(八十个)人头发(一两二钱)

血竭(另研极细末,一钱)儿茶(另研极细末,二钱)

硵砂(另研极细末,三钱)黄丹(飞)

香油桑、槐、桃、柳、杏枝(各五十寸)

上将桑、槐、桃、柳、杏五枝,用香油四斤,将五枝炸枯,捞出;次入象皮、穿山甲、人头发,炸化;再入山栀子炸枯,用绢将药渣滤去,将油复入锅内煎滚,离火少顷。每油一斤,入黄丹六两,搅匀,用慢火熬至滴水中成珠,将锅取起;再入血竭、儿茶、硵砂等末,搅融,用凉水一盆,将膏药倾入水内,用手扯药千余遍,换水数次,拔去火气,磁罐收贮。用时不宜见火,须以银杓盛之,重汤炖化,薄纸摊贴。

【方歌】痈疽发背用巴膏,象中栀茶发竭硵,枝用桑槐桃柳杏,黄丹搅和共油熬。

又方:亚圣膏

主治:此膏治一切破烂诸疮,并杨梅结毒,贴之甚效。

组成:象皮(一两)驴甲(即悬蹄,一块)

鸡子清(三个)木鳖子(七个)

蛇蜕(二钱)蝉蜕(四钱)

血余(三钱)穿山甲(六钱)

槐枝、榆枝、艾枝、柳枝、桑枝(各二十一寸)

黄丹黄蜡麻油(三斤)

上将药浸七日,煎如常法,滤去渣。每净油一斤,入黄丹七两,煎成膏,入黄蜡五钱化匀;再加血竭五钱、儿茶三钱、乳香三钱、没药三钱、〔火段〕牡蛎五钱、五灵脂五钱,上五味研极细末,入膏内成膏,出火摊贴。

【方歌】亚圣膏治破烂疮,杨梅结毒贴之良,象驴鸡鳌蛇蝉蜕,血甲槐榆艾柳桑,丹蜡麻油匀化后,竭茶乳没蛎灵襄。

又方:绛珠膏

主治:此膏治溃疡诸毒,用之去腐、定痛、生肌,甚效。

组成:天麻子肉(八十一粒)鸡子黄(十个)

麻油(十两)血余(五钱)

黄丹(水飞,二两)白蜡(三两)

血竭(三钱)朱砂(二钱)

轻粉(三钱)乳香(三钱)

没药(三钱)儿茶(三钱)

冰片(一钱)麝香(五分)

珍珠(三钱)

上将麻油炸血余至焦枯;加麻子肉、鸡子黄,再炸枯去渣;入蜡候化,离火少时,入黄丹搅匀,再加细药和匀,收用摊贴。

【方歌】绛珠化腐主生肌,麻肉鸡黄油血余,丹蜡竭砂轻乳没,儿茶冰麝共珍珠,研细和匀随证用,乳岩须要入银朱。

(乳岩加银朱一两)

又方:绛红膏

主治:此膏治一切肿毒已成,疼痛不消者,贴之悉效。

组成:银朱(五钱)

上一味为细末,以生桐油调摊如膏。先用神灯照,后贴此膏。

【方歌】绛红膏治毒已成,肿痛难消用最灵,一味银朱为细末,桐油调和贴之平。

又方:加味太乙膏

主治:此膏治发背痈疽,及一切恶疮,湿痰流注,风湿遍身,筋骨走注作痛,汤烫火烧,刀伤棒毒,五损内痈,七伤外证,俱贴患处。又男子遗精,女人白带,俱贴脐下。

脏毒肠痈,亦可丸服。诸般疮疖,血风癞痒,诸药不止痛痒者,并效。

组成:白芷当归赤芍元参(各二两)

柳枝、槐枝(各一百寸)肉桂(二两)

没药(三钱)大黄(二两)

木鳖(二两)轻粉(研不见星,四钱)

生地(二两)阿魏(三钱)

黄丹(水飞,四十两)乳香(五钱)

血余(一两)

上将白芷、当归、赤芍、元参、肉桂、大黄、木鳖、生地八味,并槐、柳枝用真麻油称足五斤,将药浸入油内,春五夏三,秋七冬十,入大锅内,慢火熬至药枯,浮起为度;住火片时,用布袋滤净药渣,将油称准,用细旧绢将油又滤入锅内,要清净为佳,将血余投上,慢火熬至血余浮起,以柳枝挑看,似膏溶化之象,方算熬熟,净油一斤,将飞过黄丹六两五钱,徐徐投入,火加大些。夏秋亢热。每油一斤,加丹五钱,不住手搅,候锅内先发青烟,后至白烟叠叠旋起,气味香馥者,其膏已成,即便住火。将膏滴入水中,试软硬得中,如老加热油,如稀加炒丹,每各少许,渐渐加火,务要冬夏老嫩得所为佳。候烟尽掇下锅来,方下阿魏,切成薄片,散于膏上化尽;次下乳、没、轻粉搅匀,倾入水中,以柳棍搂成一块,再换冷水浸片时,乘温每膏半斤,扯拔百转成块,又换冷水浸。随用时每取一块,铜杓内复化,随便摊贴,至妙。

【方歌】太乙膏治诸般毒,一切疮伤俱贴之,白芷当归赤芍药,元麦桂没柳槐枝,大黄木鳖轻生地,阿魏黄丹乳血余。

又方:白膏药主治:此膏专贴诸疮肿毒,溃破流脓,甚效。

组成:净巴豆肉(十二两)蓖麻子(去壳,十二两)

香油(三斤)

虾〔蟆〕(各衔人发一团,五个)

活鲫鱼(十尾)

先将巴豆肉、蓖麻子入油内浸三日,再将虾〔蟆〕浸一宿。临熬时入活鲫鱼,共炸焦,去渣净,慢火熬油滴水成珠,离火倾于净锅内;再加官粉二斤半,乳香末五钱,不时搅之,冷定为度。用时重汤炖化,薄纸摊贴。

【方歌】白膏专贴诸疮毒,巴豆蓖麻浸入油,活鲫虾〔蟆〕同炸后,再将官粉乳香投。

又方:化腐紫霞膏

主治:此膏善能穿透诸毒,凡发背已成,瘀肉不腐及不作脓者,用此膏以腐烂瘀肉,穿溃脓毒,其功甚效。

组成:金顶砒(五分)潮脑(一钱)

螺蛳肉(用肉,晒干为末,二两)

轻粉(三钱)血竭(二钱)

巴豆仁(研,用白仁,五钱)

上各为末,共碾一处,磁罐收贮。临用时用麻油调搽顽硬肉上,以棉纸盖上,或膏贴俱可。

【方歌】化腐紫霞膏穿毒,透脓化腐效如神,金砒潮脑螺蛳肉,粉竭麻仁巴豆仁。

又方:贝叶膏

主治:此膏贴痈疽发背,一切溃烂诸疮。

组成:麻油(一斤)血余(鸡子大一个)

白蜡(二两)

上将血余,以文火炸化去渣,下火入白蜡溶化,候温用棉纸剪块三张,张张于油蜡内蘸之,贴于磁器帮上。用时揭单张贴患处,日换八、九次,力能定痛去腐生肌,其功甚速,切勿忽之。

【方歌】贝叶膏治溃烂疮,去腐生肌功效强,血余麻油煎渣去,下火入蜡化贴良。

又方:碧螺膏

主治:此膏治下部湿疮疥鲜,并结毒、痰串、历疮。

组成:松香(取嫩白者为佳,为末筛过,用铜盆以猪油遍涂之,入水至滚,入香不住手搅之,以香沉底为度。

即倾冷水中,拔扯百十次,以不断为度)

上将麻油煎滴水成珠,入松香一片,文火溶化,看老嫩,取起离火住滚,徐徐入糠青、胆矾各净末五钱,以柳枝左搅匀为度。如老加熟猪油二、三钱,用绿纸薄摊贴之。

【方歌】碧螺膏治疥湿疮,猪脂麻油嫩松香,再入糠青胆矾末,绿纸薄摊效非常。

麻药类方

方剂:琼酥散

主治:此散治一切肿毒等疮,服之开针不痛。

组成:蟾酥(一钱)半夏(六分)

闹羊花(六分)胡椒(一钱八分)

川椒(一钱八分)荜拨(一钱)

川乌(一钱八分)

上七味,共为细末,每服半分,黄酒调服。如欲大开,加白酒药一丸。

【方歌】琼酥散是麻人药,开针不痛用蟾酥,荜拨闹羊生半夏,胡椒川椒与川乌。

又方:整骨麻药主治:此药开取箭头,服之不痛。

组成:麻黄胡茄子姜黄川乌草乌闹羊花(各等份)

上六味共为末,每服五分,茶、酒任下,欲解,用甘草煎汤,服之即苏。

【方歌】整骨麻药取箭头,不伤筋骨可无忧,麻黄姜黄胡茄子,川草乌与闹羊投。

又方:外敷麻药主治:此药敷于毒上,麻木任割不痛。

组成:川乌尖(五钱)草乌尖(五钱)

蟾酥(四钱)胡椒(一两)

生南星(五钱)生半夏(五钱)

上为末,用烧酒调敷。一方加荜拨五钱,一方加细辛一两。

【方歌】外敷麻药调烧酒,刀割不痛效最神,川草乌蟾椒星夏,一加荜拨一加辛。

去腐类方

腐者,坏肉也。诸书云:腐不去则新肉不生,盖以腐能浸浮好肉也,当速去之。如遇气实之人,则用刀割之取效;若遇气虚之人,则惟恃药力以化之。盖去腐之药,乃疡科之要药也。

方剂:白降丹

主治:此丹治痈疽发背,一切疔毒,用少许。疮大者用五、六厘,疮小者用一、二厘,水调敷疮头上。初起者立刻起疱消散,成脓者即溃,腐者即脱、消肿,诚夺命之灵丹

也。

组成:朱砂雄黄(各二钱)

水银(一两)硼砂(五钱)

火硝食盐白矾皂矾(各一两五钱)

先将朱、雄、硼三味研细,入盐、矾、硝、皂、水银共研匀,以水银不见星为度。用阳城罐一个,放微炭火上,徐徐起药入罐化尽,微火逼令干取起。如火大太干则汞走,如不干则药倒下无用,其难处在此。再用一阳城罐合上,用棉纸截半寸宽,将罐子泥、草鞋痰、光粉三样研细,以盐滴卤汁调极湿,一层泥一层纸,糊合口四、五重,及糊有药罐上二、三重。地下挖一小潭,用饭碗盛水放潭底。将无药罐于于碗内,以瓦挨潭口四边齐地,恐炭灰落碗内也。有药罐上以生炭火盖之,不可有空处。约三柱香,去火冷定开看,约有一两外药矣。炼时罐上如有缘烟起,急用笔蘸罐子盐泥固之。

又方:红升丹

主治:此丹治一切疮疡溃后,拔毒去腐,生肌长肉,疮口坚硬肉黯紫黑,用丹少许,鸡翎扫上立刻红活。疡医若无红、白二丹,决难立刻取效。

组成:朱砂(五钱)雄黄(五钱)

水银(一两)火硝(四两)

白矾(一两)皂矾(六钱)

先将二矾、火硝研碎,入大同杓内,加火酒一小杯炖化,一干即起研细。另将汞、朱、雄研细,至不见星为度,再入硝矾末研匀。将阳城罐用纸筋泥搪一指厚,阴干,常轻轻扑之,不使生裂纹,搪泥罐子泥亦可用。

如有裂纹,以罐子泥补之,极干再晒。无裂纹方可入前药在内,罐口以铁油盏盖定,加铁梁盏,上下用铁〔金攀〕铁丝扎紧,用棉纸拈条蘸蜜,周围塞罐口缝间,外用熟石膏细末,醋调封固。盏上加炭火二块,使盏热罐口封固易干也。用大钉三根钉地下,将罐子放钉上,罐底下置坚大炭火一块,外砌百眼炉,升三炷香。第一炷香用底火,如火大则汞先飞上;二炷香用大半罐火,以笔蘸水擦盏;第三炷香火平罐口,用扇扇之,频频擦盏,勿令干,干则汞先飞上。三香完,去火冷定开看,方

气足,盏上约有六、七钱,刮下研极细,磁罐盛用。再预以盐卤汁调罐子稀泥,用笔蘸泥水扫罐口周围,勿令泄气。盖恐有绿烟起汞走也,绿烟一起即无用矣。

【方歌】白降丹为夺命丹,拔脓化腐立时安,朱雄汞与硼砂入,还有硝盐白阜矾,若去硼盐红升是,长肉生肌自不难。

又方:元珠膏

主治:此膏治肿疡将溃,涂之脓从毛孔吸出。已开针者,用捻蘸送孔内,呼脓腐不净,涂之立化。

组成:木鳖子肉(十四个)蟹蝥(八十一个)

柳枝(四十九寸)驴甲片(三钱)

草乌(一钱)麻油(二两)

上药浸七日,文火炸枝,去渣,入巴豆仁三个,煎至黑,倾于钵内,研如泥,加麝香一分,搅匀入罐内收用。

【方歌】呼脓化腐用元珠,木鳖蟹螯共柳枝,驴甲草乌油肉浸,炸枝巴豆麝香施。

生肌类方

凡大毒溃烂,内毒未尽,若骤用生肌,则外实内溃。重者逼毒内攻,轻者反增溃烂。虽即收口,其于旁处,复生大疽,是知毒未尽,不可骤用生肌药也。只以贝叶膏

贴之,频换,俟生肉珠时,方用生肌药。如元气弱者,须当大补,以培元气。

方剂:生肌定痛散

主治:此散治溃烂红热,肿痛有腐者;用此化腐、定痛;、生肌。

组成:生石膏(为末,用甘草汤飞五、七次,一两)

辰砂(三钱)冰片(二分)

硼砂(五钱)

上四味,共为末,撒患处。

【方歌】生肌定痛治溃烂,肿疼红热实相宜,石膏飞过辰砂用,共入冰硼细撒之。

又方:轻乳生肌散

主治:此散治溃烂红热,肿痛腐脱者,用此定痛生肌。

组成:石膏(〔火段〕,一两)血竭(五钱)

乳香(五钱)轻粉(五钱)

冰片(一钱)

上为末撒之,有水加龙骨、白芷各一钱,不收口加鸡内金(炙)一钱。

【方歌】轻乳生肌治腐脱,石膏血竭乳轻冰,若然有水加龙芷,收口须添鸡内金。

又方:姜矾散

主治:此散治一切诸疮发痒者,用此撒之甚效。

组成:枯矾干姜上等分为末,先用细茶、食盐,煎汤洗之,后用此散撒之。冷疮不收口者,用干姜一味为末,撒患处,觉热如烘,生肌甚效。

【方歌】姜矾最治诸疮痒,先用盐茶煎洗之,若是冷疮不收口,干姜一味撒生肌。

又方:腐尽生肌散

主治:此散治一切痈疽等毒,诸疮破烂不敛者,撒上即愈。

组成:儿茶乳香没药(各三钱)冰片(一钱)

麝香(二分)血竭(三钱)

旱三七(三钱)

上为末撒之。

有水加龙骨(〔火段〕)一钱。欲速收口加珍珠一两、蟹黄(法取团脐蟹,蒸熟取黄,晒干取用)二钱。

或用猪脂油(去渣)半斤,加黄蜡一两,溶化倾碗内。稍温加前七味调成膏,摊贴痈疽破烂等证。若杖伤则旱三七倍之。

一用鲜鹿腿骨,纸包灰内煨之,以黄脆为度。如黑焦色则无用矣。为细末撒之,生肌甚速。

【方歌】腐尽生肌疮不敛,儿茶乳没冰麝香,血竭三七水加骨,收口珍珠共蟹黄。或用猪油溶黄蜡,调前七味贴之良,一用火煨鹿腿骨,为散生肌效甚长。

又方:月白珍珠散

主治:此散治诸疮新肉已满,不能生皮,及汤火伤痛,并下疳腐痛等证。

组成:青罐花(五分)轻粉(一两)

珍珠(一钱)

上为末撒之,下疳腐烂,用猪脊髓调搽。

一用鸡子清倾瓦上,晒干取清,为末撒之。

【方歌】月白珍珠皮不长,并医汤火下疳疮。青缸轻粉珍珠共,猪髓调搽真妙方,一用鸡清倾瓦上,晒干为末撒之良。

又方:五色灵药主治:此五色灵药,治痈疽诸疮已溃,余腐不尽,新肉不生,撒之最效。

组成:食盐(五钱)黑铅(六钱)

枯白矾枯皂矾水银火硝(各二两)

先将盐、铅溶化,入水银结成砂子,再入二矾、火硝同炒干,研细入铅、汞再研,以不见星为度。入罐内泥固济,封口打三炷香,不可太过不及。一宿取出视之,其白如雪,约有二两,为火候得中之灵药。

如要色紫者,加硫黄五钱。要色黄者,加明雄黄五钱。要红色者,用黑铅九钱、水银一两、枯白矾二两、火硝三两、辰砂四钱,明雄黄三钱。升炼火候,俱如前法。

凡升打灵药,硝要炒燥,矾要〔火段〕枯。

一方用烧酒煮干,炒燥,方研入罐。一法凡打出灵药,倍加石膏和匀,复入新罐内打一枝香,用之不痛。

【方歌】五色灵药白用盐,黑铅硝汞皂枯矾,欲成紫色硫黄入,黄者雄黄加五钱,红去皂盐铅重用,朱砂飞尽必须添。

又方:生肌玉红膏

主治:此膏治痈疽发背,诸般溃烂,棒毒等疮,用在已溃流脓时。先用甘草汤,甚者用猪蹄汤淋洗患上,轻绢挹净,用抿〔木霸〕挑膏于掌中捺化,遍搽新肉上,外以太乙膏盖之,大疮洗换二次。内兼服大补气血之药,新肉即生,疮口自敛,此外科收敛药中之神药也。

组成:当归(二两)白芷(五钱)

白蜡(二两)轻粉(四钱)

甘草(一两二钱)紫草(二钱)

瓜儿血竭(四钱)麻油(一斤)

上将当归、白芷、紫草、甘草四味,入油内浸三日,大杓内慢火熬微枯色,细绢滤清;将油复入杓内煎滚,入血竭化尽;次下白蜡,微火亦化。用茶钟四个,预放水中,将膏分作四处,倾入钟内,候片时方下研极细轻粉各投一钱,搅匀,候至一日、夜用之极效。

【方歌】生肌玉红膏最善,溃烂诸疮搽即收,归芷蜡轻甘紫草,瓜儿血竭共麻油。

又方:莹珠膏

主治:此膏治溃疡,去腐、定痛、生肌,并杨梅疮、杖、〔月廉〕疮、下疳等证。

组成:白蜡(三两)猪脂油(十两)

轻粉(末,一两五钱)樟冰(末,一两五钱)

先将白蜡脂油溶化,离火候温,入轻粉樟冰搅匀候稍凝;再入冰片末一钱,搅匀成膏,罐收听用。凡用先将甘草、苦参各三钱,水煎,洗净患处,贴膏。

杖疮用荆川纸摊极薄贴之,热则易之,其疔瘀即散

,疼痛立止。杨梅疮加红粉二钱。顽疮、乳岩,加银朱一两。〔月廉〕疮加水龙骨三钱,或龙骨四钱。

【方歌】莹珠膏用治溃疮,定痛生肌力效强,白蜡猪脂樟冰粉,杨顽乳杖并〔月廉〕疮。

又方:吕祖一枝梅主治:此药治男、妇、大人、小儿新久诸病。生死难定之间,用芡实大一饼,贴印堂之中,点官香一枝,香尽去药。

已后一时许,视贴药处有红斑晕色,肿起飞散,谓之红霞捧日,病虽危笃,其人不死;如贴药处,一时后,不肿不红,皮肉照旧不变,谓之白云漫野,病虽轻浅,终归冥路。小儿急、慢惊风,一切老幼痢疾,俱可贴之。

凡病用之,皆可预知生死也。

组成:雄黄(五钱)巴豆仁(不去油,五钱)

朱砂(三分)五灵脂(三钱)

银朱(一钱五分)蓖麻仁(五分)

麝香(三分)

上各研细,于端午日净室中,午时共研,加油燕脂为膏,磁盒收藏,勿经妇人之手。临用豆大一圆捏饼贴印堂中,其功立见,用过饼送入河中。

【方歌】吕祖一枝梅验病,定人生死印堂中,红斑肿起斯为吉,无肿无红命必终。药用五灵蓖麻子,砂银巴豆麝香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