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页

方法总论

●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专从血论,须先辨或有瘀血停积,或为亡血过多,然后施以内治之法,庶不有误也。

●夫皮不破而内损者,多有瘀血;破肉伤□,每致亡血过多。二者治法不同。

·有瘀血者,宜攻利之。

·亡血者,宜补而行之。

·但出血不多,亦无瘀血者,以外治之法治之。

●更察其所伤,上下轻重浅深之异,经络气血多少之殊,必先逐去瘀血,和荣止痛,然后调养气血,自无不效。

●若夫损伤杂证,论中不及备载者,俱分门晰类,详列于后,学者宜尽心焉。

发热

伤损之证发热者:

●若因出血过多,脉洪大而虚,重按之全无者,此血虚发热也,用当归补血汤。

●脉若沉微,按之软弱者,此阴盛发热也,宜用四君子汤加炮姜、附子。

●若发热烦躁,肉□筋惕者,此亡血也,宜用圣愈汤。

●如发热汗出不止者,此血脱也,宜用独参汤。

●血脱之证,其脉实者难治,细小者易治。

按、方剂:●当归补血汤

黄耆(炙)一两 当归三钱水煎服。

●圣愈汤

人参 川芎 当归 熟地黄 生地 黄耆(炙)各等分水煎服。

●四君子汤,独参汤:俱见伤损出血

喘咳

伤损之证而喘咳者:

●若因出血过多,面黑胸胀,胸膈痛而发喘者,乃气虚血乘于肺也,急用二味参苏饮,缓则难救。

●若咳血衄血而喘者,乃气逆血蕴于肺也,只宜活血行气,不可用下法,宜十味参苏饮治之。

按、方剂:●二味参苏饮人参一两 苏木二两水煎服。

●十味参苏饮人参 紫苏 半夏 茯苓 陈皮 桔梗 前胡 葛根 枳壳各一钱 甘草五分引用姜二片,水煎服。

昏愦

●伤损昏愦乃伤之至重,以致昏愦不知人事,宜急灌以独参汤。

●虽内有瘀血,断不可下,急用花蕊石散内化之,盖恐下之,因泻而亡阴也。

●若元气虚甚者,尤不可下,亦用前散以化之。

●凡瘀血在内,大便不通,用大黄、朴硝,血凝而不下者,须用木香、肉桂二、三钱,以热酒调灌服之,血下乃生。

●怯弱之人,用硝、黄而必加木香、肉桂同煎者,乃假其热以行其寒也按、方剂:●花蕊石散

石硫黄四两 花蕊石二两

以上二味合匀,用瓦罐一个,入药在内,封口,外用纸筋盐泥周围固济,候泥干,安四方砖上,书八卦五行字,用炭十斤笼叠周匝,自午时,从下着火渐渐上彻,直至经宿炭尽火冷,又放经宿,罐冷取出研细,用绢罗罗过,磁盒收贮。每服三钱,以童便调服。

挟表

伤损之证,外挟表邪者,其脉必浮紧,证则发热体痛:

●形气实者,宜疏风败毒散。

●形气虚者,宜加味交加散,或羌活乳香汤以散之。

按、方剂:●疏风败毒散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 羌活 独活 桔梗 枳壳 柴胡白茯苓 白芷 甘草 紫苏 陈皮 香附

以上生姜、生地黄煎,入酒和服。

●加味交加散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生地黄 苍术 厚朴 陈皮 白茯苓 半夏羌活 独活 桔梗 枳壳 前胡 干姜 肉桂 甘草 柴胡

以上生姜煎服。有热者,去干姜、肉桂。

●羌活乳香汤

羌活 独活 川芎 当归 赤芍药 防风 荆芥 丹皮 续断 红花桃仁 乳香

以上生地黄煎服。有热者,加柴胡、黄芩。

眩晕

伤损之证,头目眩晕:

●有因服克伐之剂太过,中气受伤,以致眩晕者。

●有因亡血过多,以致眩晕者。

●如兼腹胀呕吐,宜用六君子汤。

●兼发热作渴,不思饮食者,宜十全大补汤。

按、方剂:●六君子汤方见胸腹痛闷

●十全大补汤方见瘀血泛注

秘结

伤损之证,大便秘结:

●若因大肠血虚火炽者,用四物汤送润肠丸,或以猪胆汁导之。

●若肾虚火燥者,用六味地黄丸。

●若肠胃气虚,用补中益气汤。

●若大便秘结,里实气壮,腹痛坚硬者,用玉烛散。

按、方剂:●润肠丸

大黄 当归尾 羌活各五钱 桃仁 麻仁各一两

以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空心,白汤送下。

●猪胆汁导法大猪胆一枚,泻汁和法醋少许,以灌谷道内,如一时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玉烛散

生地黄 当归 川芎 赤芍药 大黄(酒浸) 芒硝引用生姜,水煎服。

●四物汤 补中益气汤俱见伤损出血

●六味地黄丸方见肌肉作痛

呕吐黑血

●伤损呕吐黑血者,始因打扑伤损,败血流入胃脘,色黑如豆汁,从呕吐而出也。

●形气实者,用百合散;形气虚者,加味芎藭汤。

按、方剂:●百合散

川芎 赤芍药 当归 百合 生地黄 侧柏叶 荆芥犀角 丹皮黄芩 黄连 栀子 郁金 大黄各一钱水煎,加童便和服。

●加味芎藭汤

芎藭 当归 白术 百合(水浸一日) 荆芥各一钱水一钟半,酒半钟,煎八分,不拘时服。

胁肋胀痛

伤损胁肋胀痛之证:

●如大便通利,喘咳吐痰者,肝火侮肺也,用小柴胡汤加青皮、山栀清之。

●若胸腹胀痛,大便不通,喘咳吐血者,乃瘀血停滞也,当归导滞散通之。

●内经云:「肝藏血,脾统血。」盖肝属木,木胜侮土,其脾气必虚:

·宜先清肝养血,则瘀血不致凝滞,

·次壮脾胃,则气血充盛。

·若行克伐,则虚者益虚,滞者益滞,祸不旋踵矣。

按、方剂:●当归导滞散

川大黄一两 当归二钱五分 麝香少许

以上三味,除麝香另研外,为极细末,后入麝香令匀,每服三钱,热酒一杯调下。

●又方

川大黄 当归各二两上共为细末,每服三钱,不拘时,温酒调服。

●小柴胡汤方见瘀血泛注

胸腹痛闷

●伤损之证,胸腹痛闷者,多因跳跃、捶胸,闪挫、举重,劳役恚怒所致。

●其胸腹喜手摸者,肝火伤脾也,用四君子汤加柴胡、山栀。

●如畏手摸者,肝经血滞也,用四物汤加柴胡、山栀、桃仁、红花。

●若胸胁闷痛,发热晡热,肝经血伤也,用加味逍遥散。

●若胸胁闷痛,饮食少思,肝脾气伤也,用四君子汤加芎、归、柴、栀、丹皮。

●若胸腹胀满,饮食少思,肝脾气滞也,用六君子汤加柴胡、芎、归。

●若胸腹不利,食少无寐,脾气郁结也,用加味归脾汤。

●若痰气不利,脾肺气滞也,用二陈汤加白术、芎、归、山栀、天麻、钩藤钩。

●如因过用风热之药,致肝血受伤,肝火益甚。

[10]或饮糖酒,则肾水益虚,脾火益炽。

[11]若用大黄、芍药内伤阴络,反致下血,少壮者,必成痼疾;老弱者,多致不起。

按、方剂:●加味归脾汤

黑栀一钱 牡丹皮一钱 人参一钱 黄耆(炙)一钱五分 白术(炒)

一钱五分 茯神二钱 枣仁(炒)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 木香五分 远志(去心)八分 圆肉二钱 甘草(炙)五分并用姜、枣,水煎服。

●二陈汤

陈皮一钱五分 半夏(制)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五分引用姜,水煎服。

●六君子汤

即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各一钱五分。

引用姜、枣,水煎服。

●四君子汤 四物汤 加味消遥汤俱见伤损出血

少腹引阴茎作痛

伤损而少腹引阴茎作痛者,乃瘀血不行,兼肝郁火所致:

●宜用小柴胡汤加大黄、黄连、山栀服之。

●待痛势已定,再用养血之剂,自无不愈矣。

●此病若误认为寒证而投以热药,重则必危,轻则损目,治者宜慎之。

按、方剂:●小柴胡汤方见瘀血泛注

肌肉作痛

伤损之证:

●肌肉作痛者,乃荣卫气滞所致,宜用复元通气散。

●筋骨间作痛者,肝肾之气伤也,用六味地黄丸。

按、方剂:●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八两 山萸肉(去核)四两 怀山药四两 牡丹皮三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共为末,炼蜜丸桐子大,空心,白汤服三钱。

●复元通气散:方见伤损内证

血虚作痛

●伤损之证,血虚作痛者,其证则发热作渴,烦闷头晕,日哺益甚,此阴虚内热之证。

●宜八珍汤加丹皮、麦冬、五味子、肉桂、骨碎补治之。

按、方剂:●八珍汤:方见瘀血泛注

作渴

伤损作渴:

●若因亡血过多者,用四物汤加人参、白术,如不应,用人参、黄耆以补气,当归、熟地以补血,或用八珍汤。

●若因胃热伤津液者,用竹叶黄耆汤。

●如胃虚津液不足,用补中益气汤。

●如胃火炽盛,用竹叶石膏汤。

●若烦热作渴、小便淋涩,乃肾经虚热,非地黄丸不能救。

按、方剂:●竹叶黄耆汤

淡竹叶二钱 人参 黄耆 生地黄 当归 川芎 麦冬 芍药 甘草石膏(□) 黄芩(炒) 半夏各一钱水煎服。

●竹叶石膏汤

竹叶三把 石膏一斤 人参三两 甘草(炙)二两 麦冬一升 半夏半升 粳米半升引用生姜,水煎服。

●四物汤 补中益气汤俱见伤损出血

●八珍汤方见瘀血泛注

●六味地黄丸方见肌肉作痛

作呕

伤损作呕:

●若因痛甚,或因克伐而伤胃者,宜四君子汤加当归、半夏、生姜。

●因忿怒而肝伤者,用小柴胡汤加山栀、茯苓。

●因痰火盛者,用二陈汤加姜炒黄连、山栀。

●因胃气虚者,用补中益气汤加生姜、半夏。

●因出血过多者,用六君子汤加当归。

按、方剂:●四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俱见伤损出血

●小柴胡汤方见瘀血泛注

●二陈汤 六君子汤俱见胸腹痛闷

伤损内证

●凡跌打损伤、坠堕之证,恶血留内,则不分何经,皆以肝为主。

●盖肝主血也,故败血凝滞,从其所属,必归于肝。

●其痛多在胁肋、小腹者,皆肝经之道路也。

●若壅肿痛甚,或发热自汗,皆宜斟酌虚实,然后用调血行经之药。

●王好古云:登高坠下、撞打等伤,心腹胸中,停积瘀血不散者,则以上、中、下三焦分别部位,以施药饵。

·瘀在上部者,宜犀角地黄汤。

·瘀在中部者,宜桃仁承气汤。

·瘀在下部者,宜抵当汤之类。须于所用汤中加童便好酒,同煎服之

·虚人不可下者,宜四物汤加穿山甲。

·若瘀血已去,则以复元通气散加当归调之。

●内经云:「形伤作痛,气伤作肿」。又云:「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

●凡打扑闪错,或恼怒气滞血凝作痛,及元气素弱,或因叫号血气损伤,或过服克伐之剂,或外敷寒凉之药,致气血凝结者:

俱宜用活血顺气之剂。后列诸方,以备选用。

按、方剂:●犀角地黄汤

犀角 生地黄(酒浸,另捣) 丹皮 白芍各等分水煎服。

●桃仁承气汤

大黄 芒硝 桃仁 桂枝 甘草水煎服,以利为度。

●抵当汤

水蛭 □虫(去翅、足)各三十枚 大黄(酒浸)一两 桃仁(去皮、尖)

三十枚水煎,去渣,取三升,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复元活血汤

柴胡五钱 当归 穿山甲(炮) 栝蒌根各三钱 甘草 红花各二钱 桃仁(去皮、尖)五十个 大黄(酒浸)一两

以上将桃仁研烂,余药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二钟,酒半盏,煎至七分,去渣,大温,食前服,以利为度。

●巴戟汤

巴戟(去心) 大黄各半两 当归 地黄 芍药 川芎各一两

以上为末,水煎服,以利为度。

●破血消痛汤

羌活 防风 官桂各一钱 苏木一钱半 柴胡 连翘 当归梢各二钱麝香(另研)少许 水蛭(炒去烟尽,另研)二钱

以上为粗末,共一服,酒二大盏,水一盏。水蛭、麝香另研如泥,余药煎至一大盏,去火,稍热,调二味服之,两服立愈。

●清心药牡丹皮 当归 川芎 赤芍药 生地黄 黄芩 黄连 连翘 栀子 桃仁 甘草各等分

以上引用灯心草、薄荷煎,入童便和服。

●止痛药当归 牛膝 川芎 怀庆生地 赤芍药 白芷 羌活 独活 杜仲 续断各一两 肉桂 八角 茴香 乳香 没药各五钱 南木香 丁皮沉香 血竭各二钱半

以上为末,老酒调用。

●活血顺气何首乌散

何首乌三钱 当归 赤芍药 白芷 乌药 枳壳 防风 甘草 川芎陈皮 香附 紫苏 羌活 独活 肉桂各一钱

以上薄荷、生地黄煎,入酒和服。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

[10]调经散

川芎 当归 芍药 黄耆各一钱半 青皮 乌药 陈皮 熟地黄 乳香(另研) 茴香各一钱

以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11]牡丹皮散

牡丹皮 当归 骨碎补 红花(酒浸) 续断 乳香 没药 桃仁 川芎 赤芍药 生地黄各等分

以上水酒煎服,却用秫米饭热罨缚,冷又蒸热,换缚。

[12]橘术四物汤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怀庆生地各二钱 陈皮 白术 红花各一钱桃仁十枚

以上生地黄煎服。骨节疼,加羌活、独活。痛不止,加乳香、没药。

[13]当归补血汤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 防风 连翘 羌活 独活 乳香 没药 白芷 续断 杜仲各等分

以上生地黄煎,入童便和服,不可用酒。气虚加人参、白术、黄耆。

[14]复元通气散

木香 茴香(炒) 青皮(去皮) 穿山甲(稣炙) 陈皮 白芷 甘草 漏芦 贝母各等分

以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温酒调下。

伤损出血

●伤损之证,或患处或诸窍出血者,此肝火炽盛,血热错经而妄行也,用加味逍遥散清热养血。

●若中气虚弱,血无所附而妄行,用加味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或元气内脱,不能摄血,用独参汤加炮姜以回阳;如不应,急加附子

●如血蕴于内而呕血者,用四物汤加柴胡、黄芩。

●凡伤损而犯劳碌,或怒气肚腹胀闷,或过服寒凉等药:

·致伤阳络者,则为吐血、衄血、便血、尿血。

·伤于阴络者,则为血积、血块、肌肉青黑。

·此皆脏腑亏损,经隧失职,急补脾、肺二脏自愈矣。

按、方剂:●加味逍遥散

白术 茯苓 当归 白芍各二钱 柴胡一钱 薄荷五分 黑栀 丹皮各一钱五分水煎服。

●补中益气汤

人参二钱 黄耆(炙)二钱 白术(炒)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五分 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 陈皮八分 甘草(炙)三分引用姜、枣,水煎服。

●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引用姜、枣,水煎服。

●四物汤

当归三钱 川芎 白芍药二钱 熟地黄三钱水煎服。

●独参汤

人参一两水煎服。

烦躁

伤损之证:

●烦躁而面赤,口干作渴,脉洪大按之如无者,宜用当归补血汤。

●如烦躁自汗头晕,宜用独参汤。

●如烦躁不寐,宜用加味归脾汤。

●如烦躁胁痛,宜用柴胡四物汤。

●如亡血过多烦躁者,宜用圣愈汤。

按、方剂:●加味归脾汤方见胸腹痛闷

●当归补血汤 圣愈汤俱见发热

●柴胡四物汤即四物汤加柴胡、黄芩。方见伤损出血

●独参汤方见伤损出血

瘀血作痛

●伤损之证,肿痛者,乃瘀血凝结作痛也。

●若胀而重地,色或青黑,甚则发热作渴汗出者,乃经络壅滞,阴血受伤也。

●宜先刺去恶血以通壅塞,后用四物汤以调之。

按、方剂:●四物汤:方见伤损出血

瘀血泛注

●伤损瘀血泛注之证,乃跌仆血滞所致。

●盖气流而注,血注而凝,或注于四肢关节,或留于胸腹腰臀,或漫肿,或结块:

·初起皆属肝、脾郁火。急用葱熨法,内服小柴胡汤以清肝火,次用八珍汤以壮脾胃,或益气养荣汤,久服自然收功。

·若日久溃破而气血虚者,宜十全大补汤。

·若溃而寒邪凝滞不敛者,宜豆豉饼袪散之。

●此证若不补气血,不慎起居,不戒七情,或用寒凉克伐,俱属不治。

按、方剂:●小柴胡汤

柴胡二钱 黄芩一钱五分 半夏(制) 人参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引用姜二片,水煎服。

●八珍汤

即四君子汤、四物汤,相和为剂也。

●益气养荣汤

人参 黄耆(炒) 当归 川芎 熟地黄 白芍(炒) 香附 贝母 茯苓 陈皮各一钱 白术二钱 柴胡六分 甘草
桔梗各五分引用姜,水煎服。口干,加五味子、麦冬。往来寒热,加青皮。

●十全大补汤

即八珍汤加黄耆、肉桂各一钱。

●豆豉饼江西豆豉

以上一味为末,唾津和作饼子,如钱大,厚二分,置患处,以艾壮于饼上灸之,干则再易。

●葱熨法:方见囟骨伤

头面部

●睛明骨,即目窠四围目眶骨也。

●其上曰眉棱骨,其下曰□骨,□骨下接上牙床。

●打仆损伤,血流满面者,敷刀疮药。

●掀痛瘀血者,敷混元膏。

●如骨损者,内服八厘散。

●忌生冷发物。偶食猪头肉者,必发,至一月后始愈。

●凡眼胞伤损,而瞳神不碎者,可治。

按、方剂:●刀疮药治一切金刃所伤,敷之止血、收口、定痛、护风。

上白石膏(□)一斤 净板松香(水提过)一斤 珍珠(豆腐煮过)五钱上三味,共研细末,和为一处,磁罐收贮备用。

●混元膏、八厘散:俱见颠顶伤伤损腰痛、脊痛之证,或因坠堕,或因打扑,瘀血留于太阳经中所致,宜地龙散治之。

按、方剂:地龙散

地龙 官桂 苏木各九分 麻黄七分 黄柏 当归尾各二钱五分 桃仁九个 甘草三钱五分

以上水煎,食前服。

骨伤作痛

●伤损之证,骨伤作痛者,乃伤之轻者也。若伤重,则或折、或碎,须用手法调治之,其法已详列前篇。

●此乃磕磞微伤,骨间作痛,肉色不变,宜外用葱慰法,内服没药丸,日间服地黄丸自愈矣。

按、方剂:●没药丸

没药(去油) 乳香(去油) 川芎 川椒(去闭口及目) 芍药 当归各半两 自然铜(火□淬七次)二钱半

以上为细末,用黄蜡二两溶化,入药末搅匀,丸弹子大,每服一丸,酒一钟化开,煎五分热服。

●葱熨法:方见囟骨痛

●地黄丸方:见肌肉作痛

腹痛

伤损腹痛之证:

●如大便不通,按之痛甚者,瘀血在内也,用加味承气汤下之。

●既下而痛不止,按之仍痛,瘀血未尽也,用加味四物汤补而行之。

●若腹痛,按之反不痛者,血气伤也,用四物汤加参、耆、白术,补而和之。

●若下而胸胁反痛,肝血伤也,用四君子汤加芎、归补之。

●既下而发热,阴血伤也,用四物汤加参、术补之。

●既下而恶寒,阳气伤也,用十全大补汤补之。

●既下而恶寒发热者,气血伤也,用八珍汤补之。

●下而欲呕者,胃气伤也,用六君子汤加当归补之。

●下而泄泻者,脾肾伤也,用六君子汤加肉果、补骨脂补之。

[10]若下后手足俱冷,昏愦出汗,阳气虚寒也,急用参附汤。

[11]若吐泻而手足俱冷,指甲青者,脾肾虚寒之甚也,急用大剂参附汤。

[12]口噤、手撒、遗尿、痰盛、唇青体冷者,虚极之坏证也,急用大剂参附汤,多有得生者。

按、方剂:●加味承气汤

大黄 朴硝各二钱 枳实 厚朴 当归 红花各一钱 甘草五分水酒各半,煎服。

●参附汤

人参或五钱或一两 制附子或三钱或五钱引用姜,水煎服。

●四君子汤 四物汤俱见伤损出血

●六君子汤方见胸腹痛闷

●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俱见瘀血泛注

击扑损伤

应刺诸穴

『素问·缪刺论』曰: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谷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注:●此言恶血为病,有缪刺之法也。

●人因堕坠,致恶血留内,腹中满胀,前后不通,当先用利药。

●如上伤厥阴肝经之脉,下伤少阴肾经之络,当刺内踝之下,然谷之前,有血脉令出血者,盖以此属少阴之别络,而交通乎厥阴也。

●兼刺足跗上动脉,即冲阳穴,乃胃经之原也。

●如病不已,更刺三毛上大敦穴左右各一痏,见血立已。

●缪刺者,左刺右大敦,右刺左大敦也。

●但足跗动脉、上关冲脉、少阴、阳明三经,只宜浅刺,不可出血不已也。

『灵枢经·寒热病篇』曰: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支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注:●此言身有所伤,血出多者,及中风寒者,破伤风之属也。

●或因堕坠,不必出血,而四支懈惰不收者,皆名体惰也。

●关元任脉穴名,又足阳明、太阴之脉皆结于此,故为三结交也。

『灵枢经·厥病论』曰: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内,伤痛未已,可侧刺不可远取之也。

注:●经言恶血在内,头痛不可取其腧者,盖头痛取腧,以泄其气,则头痛可愈也。

●若有所击堕,恶血在内,而取腧以泄其气,则是血病治气矣,故勿取其腧焉。

●若所击扑之□肉伤痛不已,虽用刺法,亦只于所伤附近之侧刺之,以出在内之恶血而已。

●若仍按经远取诸腧,以疗头痛,则不可也。

击扑伤后入房伤脾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有所击扑,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

注:●有所击扑,乃伤其外体也。

●如醉后入房,或汗出不知避忌当风,则邪客于肌肤,伤其内体矣。

●是皆伤脾之因也。

击扑损伤脉色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

注:●此言肝脉有刚柔,而病亦以异也。

●肝脉搏击于手,而且坚且长,其色又不青,当病或坠或搏,而血积于胁下,令人喘逆不止也。

●正以厥阴之脉,布胁肋,循喉咙之后;其支别者,复从肝贯膈上注肺,今血在胁下,则血之积气上熏于肺,故令人喘逆也。

『金匮要略』曰:寸口脉浮,微而涩,然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出者,其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注:●经言: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盖二者皆当脉浮微而涩。

●今诊之如此,是有枯竭之象,而无汗出之证,非亡血而何?故知有金伤或击扑而亡血之证也。

●又论曰:肝脉搏坚而色不变,必有击堕之事。

●因□肉无破,则恶血必留胁下,兼致呕逆,根据经针刺然谷足跗,或三毛等穴出血,或饮利药使恶血开行,当自愈也。

●若脉浮微而涩,当知亡血过多,根据经于三结交关元穴灸之,或饮大补气血之剂而调之,则病已矣。

恶血已留复因怒伤肝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有所堕地,恶血在内,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注:●人因堕坠,血已留内,若复因大怒伤肝,其气上而不下,则留内之血,两相凝滞,积于胁下,而肝伤矣。

●法当先导怒气,勿积于肝,则肝可以无伤,然后饮以利药,以破恶血,则胁下无留血矣。

补遗方

按、方剂:●补损续筋丸

治跌打扑坠,骨碎筋断肉破,疼痛不息。

当归(酒洗)五钱 川芎 白芍(炒) 熟地各三钱 广木香 丹皮 乳香(去油净) 没药(去油净)各五钱 骨碎补 自然铜 红花 瓜儿血竭各三钱 朱砂五钱 丁香一钱
人参一两 虎骨(酥油炙)

二两 古铜钱三文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淡黄酒、童便化服。

●补损接骨仙丹

治证同前。

当归(酒洗) 川芎 白芍(炒) 熟地 补骨脂 五灵脂 广木香地骨皮 防风各五钱 乳香(去油净) 没药(去油净) 瓜儿血竭各一钱

以上锉一处,用夜合花树根皮五钱,同入大酒壶内,加烧酒同煮,一炷香,取出温服。

●止血定痛生肌散

治伤损等证,失血过多,或因克伐致血气耗损,恶寒发热烦躁。

乳香(去油净) 没药(去油净) 龙骨各三钱 血竭二钱 黄丹(飞过)五钱 香白芷二钱五分 软石膏(□去火毒)一两 潮脑少许

共为细末,磁器盛之,每以糁患处,止痛生肌。

●敷跌打青肿方

生栀子同飞罗面捣涂之,以布缠裹,拔出青毒即消。

●回阳玉龙膏

专敷跌打损伤,气虚寒冷。

草乌(炒)二钱 南星(煨)一两 军姜(煨)一两 白芷一两 赤芍(炒)一两 肉桂五钱

共为末,葱汤调搽,热酒亦可。

●太乙膏

治伤口不收,贴之生肌长肉。

香麻油 当归 生地
生甘草三味入油内熬枯,去渣,再以丝棉滤净,再入净锅,熬至滴水不散,入炒飞黄丹八两,又用慢火,熬至滴水成珠,取起少倾,入白蜡、黄蜡,各一两,微火再熬,取起少定,入去油净乳香、没药各五钱搅匀,收磁器内,过三宿可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