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百会 Baihuì,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巅上(《 黄帝内经 素问 ·骨空论》),三阳五会(《 针灸 甲乙经》),三阳(《 针灸大全
》),五会(《针灸大全》),顶上(《 脉经 》),泥丸宫(《本事方》),天满(《 针灸资生经
》),维会(《针经标幽赋》)。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 督脉 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

穴位经属

属督脉,是督脉、 足太阳膀胱经 的交会穴。一说百会为 手少阳三焦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手太阳小肠经 、 足少阳胆经 、 足阳明胃经 、足 太阳
膀胱经、督脉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 耳尖 连线的中点处。

取法:正坐,两耳尖与头正中线相交处,按压有凹陷处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额神经的分支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吻合网。

作用与主治

作用:熄风 醒脑 、 升阳 固脱

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 气虚 下陷等疾患:如 头风 , 头痛目眩 , 耳聋 , 耳鸣 ,目不能视, 鼻塞 , 鼻衄 , 口噤不开 , 角弓反张 , 小儿惊痫
, 脱肛 , 泄泻 ,痔疾, 头痛 ,头胀,昏厥, 眩晕 , 癫狂 ,痫证,癔症,瘛疭,阴挺, 痔疮 , 中风 失语, 健忘 ,不寐,颠顶痛,面赤,垂涎,
中风不语 ,心烦, 失眠 , 惊悸 ,久泻, 痢疾 , 小儿夜啼 , 小儿急慢惊风 ,恶风寒, 疝气 , 喘息 ,虚损,现代又用百会穴治疗 中风昏迷 ,
精神分裂症 , 神经衰弱 , 胃下垂 , 子宫脱垂 , 高血压 ,低血压, 神经性头痛 ,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
,休克,中风后 偏瘫 等。

刺灸法

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头顶部。对5岁以下小儿和顶骨愈合不好的小儿不应针刺本穴,对于脑积水的患儿更应注意。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按摩 :两手中指叠压,按百会穴3分钟,长期坚持,可使人开慧增智、益寿延年。

穴位配伍

配 印堂穴 、 太阳穴 、 合谷穴 治头痛。

配 神门穴 、 四神聪穴 治失眠。

配 中脘穴 、 天枢穴 (左侧)、 气海穴 、 足三里穴 治胃下垂。

配 脑空穴 、 天柱穴 治头风,眼花。

配 胃俞穴 、 长强穴 治脱肛, 痔漏 。

配 脾俞穴 治久泻滑脱下陷。

配 水沟穴 治喜哭不休。

配 水沟 穴、 十宣穴 、 足三里 穴、 内关穴 、 涌泉穴 治昏厥。

配 中脘 穴、 气海 穴、足三里穴治中气不足。

配 二白穴 、精宫穴、 长强 穴治脱肛、久痔。

配 内关 穴、水沟穴治休克。

配 后顶穴 、 合谷 穴治头项俱痛。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顶上痛,风头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顾,百会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小儿脱肛久不瘥,风痫,中风,角弓反张,或多哭言语不择,发即无时,盛则吐沫,心烦 惊悸健忘 ,痎疟,耳鸣,耳聋,鼻塞,不闻香臭。

《 针灸大成 》:主头风中风, 言语謇涩 , 口噤 不开,偏风 半身不遂
,心烦闷,惊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无心力,痃疟,脱肛,风痫,青风,心风,角弓反张,羊鸣多哭,语言不择,发时即死,吐沫,汗出而呕,饮酒面赤,脑重鼻塞,头痛目眩,食无味,百病皆治。

《 圣济总录 》:凡灸头顶,不得过七壮,缘头顶皮薄,灸不宜多。

《太平圣惠方》:若频灸,恐拔气上,令人眼暗。

《普济方》:北人始生子,则灸此穴,盖防他日惊风也。

《 类经图翼 》:若灸至百壮,停三五日后绕四畔,用 三棱 针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气宣通,否则恐火气上壅,令人 目暗 。

《胜玉歌》: 头痛眩晕 百会好。

《杂病歌》:乃若脱肛治百会,灸至七壮是尾穷,此疾须用治三穴,随年壮兮灸脐中。

《玉龙歌》: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即时苏醒免灾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