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伏兔 Fútù,出《 灵枢 ·经脉》。别名外勾、 外丘 。伏,有覆义,面向下卧。兔,动物名。《 针灸大成
》谓:“膝上六寸起肉处,正跪坐而取之,以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之状。”人当跪坐之时则腿足之气,冲至两膝以上,则两腿股直肌,肌肉绷急,推捏不动,犹兔之牢伏也故穴名伏兔。

经属

属 足阳明胃经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取法:屈膝90°,手指并拢压腿上,掌后第1横纹中点按在髌骨上缘中点,中指尖端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股直肌、股中间肌。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为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分布处。皮肤由腰丛的肌神经前支分布。在股直肌和股中间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静脉,两肌由股神经支配。

作用与主治

作用:散寒化湿,疏 通经络

主治:腿痛,下肢不遂,下肢萎痹,下肢麻痹, 瘫痪 ,下肢痉挛,股膝冷痛, 寒湿脚气 , 寒疝 ,瘾疹,下肢瘫痪,股外侧皮神经炎
, 膝关 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 腰腿痛 , 腰痛 ,膝冷, 风湿性关节炎 , 荨麻疹 ,腹股沟 淋巴腺炎 ,
疝气 , 腹胀 ,狂邪妄语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1~2寸,局部有酸胀感,可传至膝部。不能刺激过强,以免损伤肌肉、筋膜。

灸法:艾炷灸或温 针灸 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 :按揉伏兔最好采取指压带揉动的方式,每个点按压时间约3分钟,可缓解 腰膝疼痛 、下肢酸软麻木、腹胀、足麻不仁等症。

配伍

1、配 髀关穴 、 犊鼻穴 治腿膝疼痛。

2、配 梁丘穴 、 阳陵泉穴 、 昆仑穴 治腿膝屈伸不利。

3、配 髀关 穴、 阳陵泉 穴治下肢 痿痹 。

文献摘要

《 针灸甲乙经 》:寒疝下至腹腠,膝腰痛如清水,大腹诸疝,按之至膝上,伏兔主之。

《针灸大成》:主膝冷不得温,风劳痹逆,狂邪,手挛缩,身瘾疹,腹胀,少气,头重, 脚气 ,妇人下部诸疾。

《 备急千金要方 》:狂邪鬼语,灸伏兔百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风劳气逆,膝冷不得温。

扶突穴

穴位图

穴位 名

扶突 Fútū,出《 灵枢 ·本输》。别名水穴、 水泉
。突,泉名,又跳也,冲也凸出,突起之意。古有“铺四指为扶”之说,扶约当手之四横指,等于同身3寸,该穴位于喉结突起旁开一扶,故名之。亦曰本穴抚之突突应手,有如水泉涌突之状,因名“扶突”。

经属

属 手阳明大肠经 。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取法:拇指弯曲,其余四指并拢,手心向内,小指放喉结旁,食指所在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后缘、颈动脉鞘。深层内侧有颈升动、静脉。分布着耳大神经、颈皮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皮肤由颈丛的颈横(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除皮神经外,还有颈阔肌及颈外(浅)静脉,前者由面神经的颈乳突肌后部,并深达颈动脉鞘后壁。胸锁乳突肌由副神经支配;颈动脉鞘内包括了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及两者后方的迷走神经,动脉居静脉的内侧。动脉投影在下颌角和乳突连线的中点至右胸锁关节的连线;左侧连线的下端稍偏外侧。此连线在甲状软骨上缘以下为颈总动脉的体表投影,该动脉供应头颈部血液的主干,针刺时应注意避开。

作用与主治

作用:理气开郁,清 利咽喉

主治:胸肺及颈部疾患等:如 咳嗽 , 气喘 , 咳逆上气 ,咳嗽多唾,喉中痰鸣, 咽喉肿痛 ,暴喑 , 瘰疬
,瘿气,吞咽困难,膈肌痉挛,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 咽喉炎 ,急性舌骨肌麻痹,低血压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咽喉部放散,出现发紧发胀之感。

灸法:艾炷灸3~5壮,温和灸5~10分钟。

按摩 :食指和中指并拢,以指腹按压扶突穴,每次左右各按压3分钟,可缓解 咳嗽气喘 。

配伍

1、配 天突穴 、 水突穴 、 合谷穴 治瘿气。

2、配 太溪穴 、 天突 穴治喉鸣。

3、配 合谷 穴、 颊车穴 、 外关穴 治 痄腮 、暴忤气哽。

4、配天突穴、 天溪穴 治咽喉病。

5、配天突穴、合谷穴治 咳喘 。

6、配 大椎穴 、合谷穴治暴喑,咽喉肿痛。

文献摘要

《 黄帝内经 灵枢·寒热病》:暴喑气梗,取扶突与舌本出血。

《 针灸甲乙经 》:咳逆上气,咽喉鸣喝, 喘息 ,扶突主之。

《 针灸大成 》:主咳嗽多唾,上气,咽引喘息,喉中如水鸡声,暴喑气梗。

《 外台秘要 》:咳逆上气,咽喉鸣,喝喘息,暴喑,气哽。

《 备急千金要方 》:扶突、 大钟 、窍阴,主舌本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