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内关 Nèiguān,出《 灵枢 ·经脉》。内即内侧,与外相对,关即关隘,此穴在前臂内侧要处,犹如关隘,故名内关。

经属

属 手厥阴心包经 ,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一,通阴维脉。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 曲泽 与 大陵 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取法:微屈腕握拳,从腕横纹向上量3横指,两条索状筋之间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前臂骨间膜。皮肤由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双重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在桡侧腕屈肌和掌长肌之间入指浅屈肌,在正中神经的尺进入指深屈肌,经前臂屈肌后间隙入旋前方肌,直抵前臂内间膜。以上诸肌除指深屈肌尺侧半由尺神经支配外,其它肌肉均正中神经的肌支支配。

作用与主治

作用: 宁心安神 ,和胃和逆,理气 镇痛

主治:心血管、神志及消化系统疾患等:如 心痛 , 心悸 ,风湿性 心脏病 ,心包膜炎,心肌炎, 心绞痛 ,心律失常,神昏, 产后血晕 , 癫痫 ,狂妄,
失眠 , 健忘 ,胸胁支满, 肋间神经痛 , 胃痛 , 胃肠炎 , 胃溃疡 ,神经性 呕吐 ,膈肌痉挛, 妊娠恶阻 及肘臂挛痛,甲亢, 胸闷 , 胸痛
,呕吐,呃逆,热病,上肢痹痛, 偏瘫 , 眩晕 , 偏头痛 ,怔忡,胸 胁痛 , 咳嗽 ,气短, 哮喘 ,癫证,痫证, 急惊风 ,郁证,目眩,面赤, 目赤
,脘胀, 腹胀 , 泄泻 ,痞块, 便血 , 中风 ,热病无汗, 虚劳 , 中暑 , 疟疾 , 黄疸 , 脚气 , 脱肛
,腋下肿,肘臂腕挛痛,舌裂出血, 遗精 , 惊悸 , 癫狂 ,痫症,肘臂挛痛,休克,心律不齐, 神经衰弱 ,
精神分裂症 ,癔病,无脉症,心内,外膜炎,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血管闭阻性 脉管炎 , 高血压 , 胃炎 ,胃痉挛, 肠炎 , 痢疾 ,急性胆道疾患,血管性
头痛 ,多发性神经炎,脑血管病后遗症,手术疼痛,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内关穴为针麻,镇痛常用穴之一。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深刺可透 外关 ,局部有酸胀感,或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 :用左手拇指指尖按压右侧内关穴10~15分钟,每日2~3次:再用右手按压左侧内关,反复操作。可改善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 冠心病
、心绞痛、心律不齐等症状。

配伍

1、配 间使穴 、 足三里穴 治心绞痛。

2、配 涌泉穴 、 足三里 穴治 中毒 性休克。

3、配 心俞穴 、 膻中穴 治胸闷。

4、配 大陵穴 、 神门穴 治心悸、失眠。

5、配 心俞 穴、 郄门穴 治心痛。

6、配 公孙穴 、足三里穴、 中脘穴 治胃痛、呕吐。

7、配 太渊穴 治无脉症。

8、配足三里穴、 中脘 穴治 胃脘痛 。

9、配 三阴交穴 、 合谷穴 治 心气不足 之心绞痛。

10、配 神门 穴治失眠。

11、配 公孙 穴治呃逆。

文献摘要

《 黄帝内经 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 针灸甲乙经 》:面赤皮热,热病汗不出,中风热,目赤黄,肘挛,腋肿,实则心暴痛,虚则烦心,心惕惕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心憺憺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

《 备急千金要方 》:凡心实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

《 针灸大成 》:中满心胸痞胀, 肠鸣泄泻 脱肛,食难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抢,妇女胁痛心痛,结胸里急难当,伤寒不解胸膛,疟疾内关独当。

《 针灸 大成》:主手中风热,失志,心痛,目赤,支满肘挛。实则心暴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针灸大成》:某夫人患危寒之疾,半月不饮食,目闭不开久矣,六脉仍有如无……针内关二穴,目即开,而即能食米,徐以乳汁调理而愈。

《玉龙歌》:腹中气块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