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脾俞 Pǐshū,出《 灵枢 ·背腧》。名解:脾,脾脏也。俞,输也。脾俞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经属

属 足太阳膀胱经 ,脾之背俞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取法: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3个椎体,其上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皮肤由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穴位对第十一肋间隙的结构。胸膜为一层薄而迤明的浆膜,富有神经末梢,被覆胸内筋膜的内面和肺的表面,两层相互移行形成胸膜腔。腔有少量液体,呈负压。壁胸膜的下界,在背部肩胛线上投影于第十二肋上,由该点向内作一水平线达第十二胸椎棘突;向外,在腋中线投影于第十肋骨;向前内,锁骨中线上投影在第八肋,以上各点联于第六胸肋关节既为胸膜壁下界在体表的投影。肋胸膜和膈胸膜移行处的胸膜腔为该腔的最低位,称肋膈窦。

作用与主治

作用: 健脾利湿 ,益气和中。

主治:脾胃等疾患:如 呕吐 , 噎膈 , 胃痛 , 胸胁胀痛 , 黄疸 水肿 ,不欲饮食,食不生肌,痃癖积聚, 泄泻 痢疾 , 痰疟 寒热,四肢不收, 虚劳
, 尿血 , 遗精 ,白浊, 吐血 , 便血 , 喘息 ,腰背痛, 脘腹胀痛 ,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 带下 , 胃炎 ,消化性溃疡,
胃下垂 , 肝炎 , 糖尿病 , 消化不良 , 贫血 , 腹胀 ,水肿,背痛, 纳呆 ,食不化,现代又多用脾俞穴治疗急性胃炎
, 慢性胃炎 , 胃溃疡 , 十二指肠溃疡 ,神经性呕吐,肝脾大,慢性出血性疾病, 肠炎 , 神经衰弱
,自细胞减少症, 子宫下垂 , 荨麻疹 ,胃溃疡,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进行性肌 营养不良 ,肝脾肿大,肾下垂, 月经不调 , 肾炎 ,小儿 夜盲 等。

配伍

1、配 足三里穴 、 三阴交穴 治黄疸,肝炎。

2、配 足三里 穴治腹脱 、 便秘 。

3、配 中脘穴 、足三里穴治呕吐。

4、脾俞配 关元穴 、 归来穴 、三 阴交穴 、 隐白穴 治 崩漏 。

刺灸法

刺法: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腰间。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文献摘要

《 针灸甲乙经
》:腹中气胀,引嵴痛,食饮多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胁。大肠转气、按之如覆杯,热引胃痛,脾气寒,四肢急,烦不嗜食,脾俞主之。黄瘅善欠,胁下满欲吐,脾俞主之。

《 备急千金要方 》:虚劳,尿血,白浊,灸脾俞百壮。 泄痢 食不消,不作肌肤,灸脾俞,随年壮。

《 针灸大成 》:黄疸,善欠,不嗜食。

《 医宗金鉴 》:小儿慢脾风证。

《铜人腧穴 针灸 图经》: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相距各一寸五分……腹胀引胸背痛,食饮倍多,身渐羸瘦,黄疸善欠,胁下满,泄利体重,四肢不收,痃癖积聚,
腹痛 不嗜食,痰疟寒热。

《 类经图翼 》:此穴主泻五脏之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