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某,女,34岁。2020 年5月4日初诊。

主诉:口腔溃疡时常发作20年,肠鸣泄泻1 年余。

现病史:患者自诉14岁时即时常口腔溃疡,每1~2周即发作1次,每次出现1~2个口腔溃疡,或出现扁桃体炎,或舌根部肿痛等症,近1年来稍进硬食及经冷冻的食物后即出现肠鸣、腹泻、腹部胀满、矢气多等症,经治疗反复不愈且加重。现仍不能食生冷及硬食,受凉即肠鸣腹泻,腹中凉痛,饭后胃胀,且易饥饿,大便稀溏,腹胀,矢气多且气味臭秽,但矢气后减轻,平素易上火,上火时即口腔溃疡,3天前左下唇内与左上颌部又分别出现一黄豆大样溃疡,周边略红,双侧口角流涎,颈部汗出,手汗多,手足凉,气温29℃时亦觉冷,时常乏力,口稍干不苦,多梦。舌体胖大,苔薄黄,脉稍细弱。

中医诊断:口疮(寒热错杂证);泄泻(脾虚湿热证)。

西医诊断:口腔溃疡;肠易激综合征。

处方:炙甘草15g,党参15g,干姜12g,姜半夏10g,黄连6g,黄芩9g,茯苓20g,陈皮12g,麻黄根30g,浮小麦30g,大枣5枚。14剂,水煎服。

二诊:2020年5月22日。肠鸣稍改善,时有反复,时腹胀,矢气频,口气臭秽,口腔溃疡向愈,颈部汗出消失,仍有手汗出,眠差,大便日1
次,已成形,小便黄,晨起痰多,胃怕凉改善,易上火,手足已不觉凉。舌体胖大,苔稍薄黄,脉稍细弱。处方:黄连6g, 黄芩9g, 茯苓20g, 陈皮12g,
白术30g,芡实20g,诃子15g。14 剂,水煎服。

三诊:2020年6月5日。仍有肠鸣,腹胀,矢气频稍改善,口腔溃疡已愈,手掌汗出减少,时下肢乏力,眠差,大便日1次,稍不成形,小便黄,胃怕凉,易上火。舌体胖大,苔薄微黄,脉稍细弱。上方继服14剂。

四诊:2020年6月19日。近日口腔溃疡未见复发,肠鸣矢气、腹胀减轻,手掌汗出消失,下肢稍乏力,眠差,大便日1
次成形,小便黄,胃怕凉,易上火。舌体胖大,苔薄微黄,脉稍细弱。上方加木香10g。14剂,水煎服。

五诊:2020 7月3日。肠鸣,矢气进一步减轻,受凉后咽喉左侧疼痛,口疮未再发作,饭后常乏力困倦,眠一般,多梦,大便日1
次成形,小便黄,胃怕凉,易上火,现温度在26℃亦不觉冷。处方:甘草12g,黄芩10g,黄连6g,半夏9g,茯苓18g,陈皮12g,麻黄根30g,炒白术30g,14剂,水煎服。

六诊:2020年7月31日。大便日1次,纳食可,已无肠鸣等症,余无不适。处方:黄芩10g,黄连6g,半夏9g,茯苓18g,陈皮12g,炒白术30g,甘草6g。14剂,水煎服,善后治疗。

按语:西医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与免疫功能异常、内分泌失调、营养缺乏、消化系统疾病等有关,至今尚缺少特效疗法,多以局部治疗为主。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因素与禀赋异常、饮食不节、情志过激、劳倦内伤有关。本案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复因饮食不节,湿浊内生,湿郁化热,湿热上蒸于口舌而生口疮;湿热外蒸肌肤故见多汗;湿浊下注于肠道则肠鸣泄泻。脾虚湿热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寒热错杂是其缠绵难愈的病机关键。取辛开苦降法,以甘草泻心汤加减。

方中以炙甘草清上焦之火,补脾胃之虚;黄连、黄芩苦寒降泄、清热燥湿;干姜、半夏辛温散寒、温中燥湿;党参、大枣补中益气;茯苓、陈皮健脾祛湿;麻黄根、浮小麦收敛止汗。诸药合用,辛开苦降,使中虚得补,湿热得清,升降得调而使病症获愈。

作者:邵明义,李墨航,李富成。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