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医案
口腔溃疡为临床常见病症,其病程经年,反复发作者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尤为多见,郭教授经治数十例证属虚实寒热错杂者,补虚泻实、清温并用,方以甘草泻心汤加减。在应用该方药时,郭教授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甘草泻心汤用于本病的虚实错杂、上热下寒证。由于寒与热在临床上会有彼轻彼重之不同,治当依据其寒热之孰轻孰重,选用生甘草与炙甘草及黄连、黄芩与半夏、干姜剂量的比重,酌情权衡而为之。
临证时,郭教授对于热重者用生甘草,黄芩、黄连的剂量较原方增大;寒著者用炙甘草,干姜、半夏的剂量相对增大,以使方证相宜。此外,甘草不宜久用,以免引起肿胀壅满,中病即止,继之则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善后治疗。对于湿重者可酌加白术、苍术等。
2.对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复发性口腔溃疡者,因干姜辛辣,可刺激胃黏膜而致胃脘不适感加重,故宜以炮姜易干姜,且以饭后服药为宜。
3.对于反复发作者要注意脾虚之病机,可在辨证的方药中选用黄芪、白术、山药、茯苓等味以健脾化湿。
4.《伤寒论》甘草泻心汤证之原文载:“上六味,以水一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去滓再煎,可促使诸药药性和合,同时久煎可减半夏的毒性,并进一步增强疗效。
郭淑云运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医案1则
肖某,女,26岁。2019年7月30日初诊。
主诉:口腔溃疡间歇性频繁发作1年半。
现病史:自述近1年半来口腔溃疡此起彼伏,多发时可同时出现4个溃疡,其间亦偶尔有1周时间的愈合,常在生气、紧张、失眠时发作或加重,伴有右胁下憋胀不适,嗳气唇干,手脚冰凉,炎夏之日仍穿长袜,胃脘怕凉,饮凉食品后胃脘不适,平时易上火,如口服阿胶、枸杞子等即上火,大便秘结,2~3天1次,曾外涂冰硼散及在专科治疗效果不佳,近1个月来分别在口唇与舌尖处各出现如黄豆大之溃疡两处。舌质淡稍暗,苔薄白,脉弦细。
2019年7月30日彩超检查结果提示:肝内高回声(考虑血管瘤);胆囊壁稍毛糙。
中医诊断:口疮(寒热错杂证)。西医诊断:口腔溃疡。
处方:甘草泻心汤加减。
炙甘草15g,姜半夏12g,党参15g,干姜10g,黄连6g,黄芩12g,白术20g,枳壳15g,郁金15g,香附15g,炒决明子20g,大枣5枚。14剂,水煎服。
另与五倍子6g,青黛5g,冰片2g,共研细粉,外敷患处,每日2~3次。
二诊:2019年8月13日。口腔溃疡消失,纳食较前增多,右胁下憋胀及嗳气减轻大半,已无唇干,手足冰凉较前改善,大便已不干,日1~2次。上方姜半夏增量至15g。14剂,水煎服。后随访患者口腔溃疡未复发。
按语:本案久患口腔溃疡,迭服苦寒清热之品,致中焦虚寒,胃气不和,阳气不足,虽炎夏亦重衣,手足冰凉,食寒凉而胃脘不适,胁肋闷胀,嗳气;火热内郁则见口腔溃疡日久不愈,反复发作,大便秘结。治以甘草泻心汤加味。
方中重用炙甘草益中焦之虚,清上焦之火;佐以党参、白术、大枣补中益气;姜半夏、干姜辛通和胃,温中散寒;黄连、黄芩清热泻火,以解郁热;枳壳、郁金、香附行气宽中;炒决明子清热润肠通便。诸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健脾清热,温化寒邪,而使中焦健运,寒热消散,升降协和,则口腔溃疡不复发作。
此外,本案用青黛、五倍子、冰片研末外涂,体现了整体辨证论治与局部用药相结合的治疗特色。
作者:邵明义,李墨航,李富成。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