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寒假热案

20
世纪70年代,广西中医学院会诊一病例。患者是一老干部,发烧40多天不退。用过各种抗生素,服过不少中药,体温始终不降。于是请全院名医会诊。就在大家聚精会神讨论病情的时候,林沛湘老中医注意重到一个细节:病人从暖瓶中倒了一杯水,马上就喝下去了。当时天气很热,喝些水是正常的。林老悄悄用手触摸了一下杯子,发现还在烫手。热天喝这样烫的水,说明体内大寒,仅此一点,病情就明白了。于是,林老力排众议,以少阴病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论治,处以四逆汤加味,药用附子、干姜、肉桂等药,一剂而体温大降,几剂后体温恢复正常。

按:西医看病,靠的是化验、影像学等检察手段,重视的是客观依据,往往忽略医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中医看病,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重视的是医家的积极考察。

孙思邈曰:“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这里,“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三句话,提出了医家诊察疾病的标准,即用心——至意深心;全面——详察形候;仔细——纤毫勿失。

上案林老中医正是注意到病人虽然发烧却“喜饮热水”这一细节,才断定此案乃是“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引起,看到真寒假热的本质,用四逆汤本属的对之方,故而应手取效。林老的高明之处,靠的就是细心,细节决定成败。

一般而论,行医之难不在于治病,而在于认证识病。病证认对,病机找准,用药一般都不致于出格。名医能治好常医治不好的病,不见得用药有多独特,主要还是在识证认病方面能动脑筋,肯下功夫。这个功夫,无非就是孙思邈所提倡的用心、全面、细致而已。

著名医家张孝骞院士说过:“诊断疾病的工作,就是侦探破案工作,哪怕一点小线索也不能丢失。”看来即使西医也强调精细诊察的原则。

晋·杨泉指出:“贯幽达微,不失细小,如此乃谓良医。”(《物理论·医论》)“使果能洞能浊,知几知微,此而曰医。”(张景岳语)都是说诊病察证要注重细节。

缸盖信石知病因

范文甫诊病处处留心,常能从细枝末节中察出病源。有一病家全家人均患皮疹,他医用硫黄等治之更加严重。范氏至其家,见其水缸盖上放有许多晒制信石,因问:“合家吃此水乎?”答曰:“不差。”由此认定系信石之毒所致。唯有防风可解,令从皮肤外达。遂以单味防风煎服,果然得愈。

按:范氏能治好他医未能治愈之病,用方并不稀奇,关键在于用心体察症结,找出被忽略的细节,所谓“能洞能浊,知几知微”,树立了大医风范。

见葱而知犯药忌

慈城冯某,素患痰饮之疾。夏月发病,长期低热不退,他医曾用甘温除热法治之无效。往求范文甫诊治。范处以附子理中汤,家人告之已服此方多帖。范氏告曰:忌葱,并谓知犯戒否?原来范氏诊前见其桌上有葱烤鲫鱼一盆,询知乃病人平素嗜食之物。而葱与方中炙甘草之蜜相反。病人尊嘱用药果然热退病愈。

按:此案前医未识病源,未察出服药犯忌,故而无效。范氏用药并不稀奇,而能收效,当由细微小事中察出投药不效原因,可谓“至意深心”矣。

本文摘自《拍案称奇——奇方妙法治案赏析》。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