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中运用“六腑以通为用”的体会
六腑以通降下行为顺,任何原因所引起的六腑通降失调,滞塞不通,都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六腑通降失调所引起的病症往往是急危重症,所以运用“六腑以通为用”理论指导急症治疗是有重要意义的。下边谈谈我们在治疗急症中运用这一理论的体会,供同道参考。
一、持续高热不退案
王××,男,30岁,1983年1月8日住昆明某医院外一科,住院号306785,患者持续高热九天,体温39℃—40℃,自觉右上腹,胃脘部疼痛,白细胞25000/mm3,中性90%,淋巴10%,入院连续大剂量静滴青霉素、红霉素等抗菌素和激素。并辅以冰袋物理降温,体温不退。下病危通知,并邀中医会诊。
证见:高热,肌肤灼手,痛苦面容,面垢,唇焦,时有谵语,自觉右上腹,胃脘部胀痛,大便九日未行,腹满拒按,肥皂水灌肠大便仍不通,舌红少津,苔黄腻,脉弦滑数。详问其发病原因,其妻代言,腹痛前与家人暴饮暴食牛肉。
证属食积肠胃、化热,热与燥粪相结,胃肠壅滞不通。法当消食行滞、泻热通便,处以保和丸和小承气汤加减,陈皮10克,法半夏12克,连翘10克,茯苓15克,神曲10克,栀子10克,莱菔子15克,焦楂15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大黄15克(另包后下)二剂。
药尚未服时,由于病实属疑难,当日西外科再次会诊并做A超及肝扫描,提示“肝剑下3cm,肝脓肿可疑。”外科主任决定行剖腹探查,剖腹仅见肝脏青紫充血,无脓肿。手术后当日,热仍不退,患者要求停西药,服中药。一日内连进二剂。第二日晚上患者解腥臭黑大便五次,总量约两痰盂。患者自觉胃脘及右上腹胀满消除,清晨体温退至37.5℃。原方去大黄,再服二剂,体温、血象正常,拆线后出院。
按:
患者暴饮暴食致使胃腑肠道滞塞不通,郁久化热。保和丸使积于胃腑之食得消,小承气汤泻热通便,使滞于肠中之糟粕得下。胃肠通,持续近十日之高热得退,转危为安。
二、胆石症合并急性胰腺炎
杨××,女,50岁,1985年1月20日住楚雄州中医院,住院号2213,患者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三年,疼痛与进食有关,经B超摄片提示“胆囊、胆道结石”。入院三天后因进食脂肪餐,三小时后左上腹疼痛难忍,恶心呕吐,继之右上腹持续性疼痛,进食后阵发性加剧,皮肤及巩膜黄染,口苦、怕冷,大便三日未行,小便咖啡色。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体温38.5℃,BP144/92mmHg,尿淀粉酶1024单位,血淀粉酶64单位,血常规:白细胞18600/mm3,中性92%,淋巴8%,尿胆红质(+),尿胆元(++),黄疸指数16个单位,GPT155单位,余正常。西医诊断:胆结石并发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阻塞性黄疸。
证属胆胃实热、兼有里实,拟疏利肝胆、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方用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柴胡10克,炒芩10克,杭芍10克,法半夏10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木香10克,元胡10克,茵陈20克,黄连6克,川楝子10克,大黄20克(后下),西药辅以静脉输糖盐连服2剂,解出深褐色稀臭便半痰盂,一天内解稀便六次,腹痛减轻,巩膜皮肤黄染渐消,体温37.5℃。原方减大黄,继服二剂。腹痛消失,皮肤、巩膜黄染消失,体温正常,尿、血淀粉酶、血常规正常,肝功正常,能进食。柴芩温胆汤善其后,病愈出院。
三、急重型荨麻疹
患者李X
X,女,43岁,1981年6月7日住昆明市某中医院内科。临证见患者体肥胖,痛苦面容,从头部至下肢全身遍布红色风疹,形状各异,呈对称性,起皮疹处红、肿、热、痛,颜面甚肿,几乎不能睁眼视物,唇红肿,舌淡,苔薄黄根腻。患者自诉发病前曾服附片煮肉,第二日即感发热、畏寒、口干苦、咽痛、心悸、烦躁,全身奇痒夜不能寐,尿赤似淡血水,大便四日未行,脉弦数。体温39.5℃,血常规:白细胞18100/mm3,中性95%,尿常规:蛋白(十)。西医诊断:急重型荨麻疹。曾用大量抗菌素、激素、抗过敏药物,症不减。
证属邪热郁里内不得下,外不得透。治宜清热解毒通便,兼祛风止痒。自拟方:玄参20克,苦参10克,丹皮15克,银花15克,生地15克,栀子15克,炒芩10克,大黄15克(后下),荆芥10克,绣球防风10克,车前草10克,甘草6克,连服二剂,患者诉服药后解奇臭褐色大便数行,体温降至37.4℃,全身顿觉爽快,全身风疹及局部红肿退之大半,可安然入睡。原方减大黄再进三剂,风疹全消,体温、血常规正常,病愈出院。
四、咳喘案
江X,男,56岁,1983年1月5日住昆明市人民医院内一科155床。患者因喘息型支气管炎、肺气肿并肺部感染入院(各项体检、理化检查略),入院后经连续静滴红霉素、地塞米松抗感染、止咳平喘等对症治疗7天,症情无明显好转,邀中医会诊,证见:咳嗽、喘促、发热(39℃)、痰多色黄稠,腹胀、便秘、尿少、色黄、唇青紫、舌红挟青、脉滑数。中医诊断:咳嗽、哮证。证属痰热壅肺,拟清热止咳化痰,处以麻杏石甘汤合苏子降气汤加炒芩,连服三剂,同时继续静滴红霉素、地塞米松三天。二诊,患者喘咳微减,体温时高时低,大便四日未解,余证同前。
证属痰湿不化、肺气不降、腑气不通,宜清肺化湿、泻热通腑,用泻白散、三仁化湿汤合小承气汤三方化裁加减,杏仁10克,苡仁30克,白蔻仁10克,厚朴10克,木通10克,滑石10克(包煎),法半夏10克,竹叶10克,枳实10克,大黄15克(后下),桑白皮10克,炒芩10克,连服三剂,停西药。服药后解稀实不调大便三次,咳嗽减轻,喘平,体温正常,五日后好转出院。
按:
本案第一诊仅从肺治,虽有重剂麻杏石甘汤清肺热,然效不佳。二诊抓住“大便四日未解”据肺与大肠相表里,清痰热与通里实并用,腑气一通肺气得降,痰热得清故咳止、喘平。
体会
一、以上四例病案,病种不同,病变涉及胃肠、胆、三焦、肺、皮肤等脏腑,在治疗中都以“六腑以通为用”为指导,分别采用不同的通腑法,腑气通而病愈,关键在一个“通”字。
二、凡是涉及六腑的病症,只要有通降失调的表现,皆可采用以通腑为主的治法,但临床上还需要根据具体发病原因、证候、病变部位,采用不同的通法。
1、胆腑不通:胆石阻塞者拟舒肝理气,清热利胆,通里攻下排石,方用大柴胡汤加金钱草、海金沙、木香、虎杖等;湿热郁结胆腑拟清利湿热、疏肝利胆,方用大柴胡汤加银花、连翘、茵陈、栀子等;蛔虫阻塞胆道,肝胆瘀滞,当驱蛔利胆,拟大柴胡汤加乌梅、槟榔等。
2、胃肠不通:展于食积肠胃腑气不通者拟消食导滞,理气宽肠,方用保和丸加小承气汤;肠胃积热阳明腑实,拟泻热通便,方用大承气汤加味;肠腑不通兼气滞血瘀者,拟宽肠理气、化瘀,方用木香顺气丸加桃仁、赤芍、乌药、大黄;肠腑不通偏寒结者,拟温里泻下,方用温脾汤;肠腑不通因燥而结者,拟润下通腑,方用五仁丸或麻子仁丸加味;肠腑不通属正虚体衰者,拟攻补兼施,方用黄龙汤。
3、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利或癃闭:宜分清虚实,着重通利。膀胱湿热,浊瘀阻窍,拟清热散结通利,方用八正散加味;命门火衰,膀胱气化不足尿闭者,拟温肾益气通窍,方用济生肾气丸加鹿角霜、台乌、小茴、木通;尿石阻于膀胱而腑不通,偏肾阴虚膀胱湿热者,自拟滋肾通淋排石方:熟地30克,山药30克,山茱萸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丹皮10克,玉竹30克,黄精15克,金钱草30克,海金沙20克,车前子10克(包煎),石苇10克,木通10克,琥珀末6克(冲服);膀胱气化不利尿道阻塞,兼气滞血瘀者,拟行瘀散结、清利水道,方用抵当汤加归尾、山甲、桃仁、大黄等。
4、三焦气机壅滞不通,水道不利而水肿:总宜通调三焦水道。风水泛滥,拟散风清热、宣肺行水,方用越婢汤加味;水湿浸渍,宜健脾化湿、通阳利水,方用五苓散合五皮饮;湿热壅盛,治宜分利湿热,方用疏凿饮子。
三、运用“六腑以通为用”指导急症的治疗,主要适宜邪实腑不通的急证,但是不必只限于阳明腑实证或膀胱湿热之证。不论何病种,只要有六腑不通的表现皆可运用通降之法,只要针对病因,别其通腑之法,获效较快,有时真有出人意外的效果。如果用苦寒泻下之品,腑气一通,中病即止以免攻伐太过,误伤正气。
本文摘自《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作者/樊移山。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