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其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可发生暴发疫情。

每年流感季节性流行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死亡。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属于高危人群,其得流感后出现并发症及死亡的风险较高。

流感属于中医“时行感冒”、“时疫”的范畴。祖国医学源远流长,中医药在治疗流感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每年冬春是流感的高发季节,如今流感来袭,人心惶惶,且看中医怎么治?

病案分享

叶某,女,13岁。因“发热、感冒4天”于2019年12月2日下午16时来诊。

01 现病史

患儿于11月28日晚自习时突然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8℃,伴怕冷怕风、发抖,无腹痛、喉咙痛,胃纳差,口不干。29日外院予以羚羊角口服液,清开灵口服液等治疗3天,但发热未退,家长焦急万分,遂来诊。患儿28日早上与其密切接触人员中两名人员先后出现相似的症状;31日患者密切接触的人员中已有多名也出现了相似的症状。

刻诊:发热,体温38.5℃,怕冷,怕风,微汗出,鼻塞,流少许清涕,咽痛。时腹痛(既往常腹痛),轻微按压可缓解。胃纳差,口干欲饮。舌边红苔厚脉弦。

02 诊断

诊断:流行性感冒(疑似)

03 辨证施治

四诊合参,此为三阳合病,方予柴胡桂枝汤加石膏、桔梗。

处方如下:

柴胡25 g黄芩10g,法半夏15g,大枣20g,党参10g,
甘草10g,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0g,石膏30g,桔梗15g,两剂,水煎内服,嘱一剂药分四次喝,两个小时服一次!

04 药后反馈

患儿家长诉12月2日晚上约10时服用第一次药,睡觉后约1.5小时后汗出,体温已下降至37.5℃,其余症状也减轻,并整体觉舒服很多。翌日(12月3日)早上约8时,体温下降至37℃。后多次测量体温均正常,发热未再反复。

05 复诊

二诊(2019年12月5日)

服药一剂后发热退。现咽痛已消,咽痒则咳嗽,有痰音,痰难咯出,偶咯白带黄痰,时腹痛,胃纳好转,舌偏红苔中白厚。

外邪已解,太阴痰湿显露,予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生姜清解余邪,以防邪气来复,加五味子、干姜温化寒饮,合半夏厚朴汤理气化痰止咳。

处方如下:

北柴胡12g 黄芩9g 法半夏10g 甘草9g 姜厚朴9g 炒紫苏子9g 茯苓12g 醋五味子9g 干姜9g ,共两剂 每日1剂 水煎内服。

06 随访

电话回访,患儿家长诉喝完一剂药后症状已基本消,后再进一剂,病愈。

07 按语

该案经方如何辨证?

患儿发热、怕冷、怕风,微汗出,鼻塞为太阳中风证;胃纳差为“默默不欲饮食”的少阳证;口干欲饮为郁而化热的阳明证,六经辨证为太阳阳明少阳合病,即三阳合病,治以和解少阳,解肌发表,清阳明热,方用柴胡桂枝汤加石膏,兼有咽痛加桔梗。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146条“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方证对应,自然药到病除。后再调方治其咳嗽。

患儿疑似流感发热不退,一剂退烧,两剂止咳,前后不出五日,而诸症消弥于无形,可谓速矣!

作者:欧阳卫权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