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病,又名胃脘痛,《灵枢》谓:“胃病者,腹䐜胀,胃脘当心而痛。”故后世称胃痛为心胃痛。

因寒温不调,饮食失节,胃失和降而壅滞不通所致。临床有胃脘近心部经常作痛,多伴有腹胀,呕恶,不思食等表现。常见有寒邪犯胃、胃肠积热、饮食积滞、胃阴亏损、脾胃虚寒五种证候,当根据胃痛特点
(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灼痛、痛而喜温喜按、痛不可按等)及兼症的不同,辨其寒热虚实而施治。

例如:杨某,男,45岁,工人。

患者素嗜酒,长期在高温车间工作,又兼饥饱不时,久之遂成胃痛。一日胃脘痛发作,经数天不止,辗转不安。诊查心下灼热疼痛不可按,口渴尿黄,便溏不爽,呕恶,食不下,口中秽气逼人,苔黄厚腻,脉滑而数。

检视前医所处方,率多陈皮、木香、香附、良姜、枳壳之属。宜当清胃泻热,予小陷胸汤,药仅半夏、黄连、全瓜蒌三味,连服5剂,痛遂止,苔退后渐渐进食。

此后每于发病时,自用此方药二三剂,即可缓解。(患者周围其他胃痛患者,服他药不效,转用此方而愈者亦不少。因此号称
“胃痛三味方”,遂广为流传。)痰热互结中上二焦,用小陷胸汤,实属药简功宏。《伤寒论》所谓小结胸证“正在心下,脉沉滑,按之则痛”实即指胃痛之属于热证者。即实热证,一般辛温行气之药自非所宜。

作者/欧阳剑红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