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诊

吴XX,男,42岁,通城县麦市镇,2017年7月2日就诊。

患者自述,反复项、胸胁、双腿内侧瘙痒二年,常交替发作,初期外用软膏有效,但常此愈彼发,未予重视,逐渐加重,后又输液、抗生素、抗过敏等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经人介绍前来求治。刻诊:局部有抓痕血痂,皮肤黯黑,口苦,眠差,心烦,口干,大便溏,日1~2次,夜尿1~2次,脉沉细弦,舌质淡,苔薄白,边有齿印。

诊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合病夹瘀夹饮

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生龙骨、蒺藜

药用:柴胡25g,黄芩10g,桂枝10g,天花粉12g,干姜10g,生牡蛎20g,炙甘草6g,蒺藜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30g,苍术10g,茯苓10g,泽泻10g,生龙骨20g。10付,水煎服,日一付。

复诊

2017年7月13日复诊:药后项部、胸胁痒减轻,局部无抓痕和血痂,双腿内侧有抓痕,口苦,大便成形,小便黄,脉沉细弦,舌质淡,苔薄白,边有齿印,于上方中加防风10g,蒺藜20g,薏米30g。10付,水煎服,日一付,药后痊愈。

分析

本患者虽说是皮肤瘙痒,按经方医学“六经八纲,方证对应”理论分析,项痒为太阳病;口苦、胸胁痒为少阳病;双腿内侧痒,大便溏为太阴病;眠差,心烦,口干为阳明病;夜尿,舌边有齿印为水饮;故诊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合病,具有明显的上热下寒表现,故应诊为厥阴病;局部皮肤黯黑诊为血瘀,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上热下寒,当归芍药散活血去饮,方中天花粉、生龙骨、生牡蛎具有清阳明热的作用,蒺藜、防风消风止痒,辨证准确,方证对应,取得了好的疗效。

总结

经方医学是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反应辨证论治,患者病变部位在皮肤,可主要是项、胸胁、双腿内侧发痒,有明显的区域性,并界限清楚,其病变部位在表。可根据“六经八纲,方证对应”的经方医学理论分析,病位实是以病邪所反映的部位,患者伴有口苦,心烦,眠差,口干,大便溏,夜尿等症状,具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的病位反应特点,所以病变部位要与症状反应的病位分析清楚,只有在临床上详细诊断,辨出真实的病性病位,方证对应,才能取得佳效。以经方医学的理论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和当归芍药散可治疗多种病症,如糖尿病、白血病、高血压病、妇科疾病、干燥综合征等等,但使用的原则是具有上热下寒,血虚(血瘀)夹饮的临床表现,就会有好的效果。

作者: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博爱中医门诊部 王俩宜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