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流感案两则
此次流感肆虐,近期有诊两位小患者,虽然均出现神情疲惫,但欲寐,发热、头痛,然体质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其中一名患者,男孩,以发热、头痛、但欲寐1天为主诉。其于1天前,饮食偏热后发烧,波动于39.3~39.5摄氏度,遂来就诊。刻诊:发热,头痛,身痛,神情疲惫,状态极差,但欲寐,自诉无恶寒,但穿着很厚,稍汗出,不欲饮水,无口干、口苦、呕吐、腹泻,纳可。咽不红,舌淡苔白,脉浮大,心下腹部叩诊鼓音。考虑太少两感证,遂予麻黄附子细辛汤方:麻黄10g,细辛5g,附子10g(先煎),3剂,并嘱热退后停药再诊。二诊时服用一剂后汗出热退,头痛、身痛、欲寐状况已无,寐纳可。舌尖稍红,苔薄黄,脉仍浮大。予桂枝汤加附子汤方:桂枝10g
白芍10g 生姜10g 8g 半夏8g 大枣20g 生姜10g 黄附片10g(先煎)红枣15g炙甘草8g×3剂。后随访痊愈。
然另一名患者,女孩,9岁,以“发热一天”为主诉。症见:发热,体温波动于38.5~39摄氏度,最高温度39摄氏度,伴呕吐1次,头晕头痛,肢体酸痛不适,咽痛、咽痒,稍咳嗽,全身乏力,稍恶寒,欲寐,无汗,口干不欲饮,小便黄,大便两天未解,无腹胀腹痛,无咳痰,舌红点刺,苔黄腻,脉浮数。咽红,剑突下轻压痛,稍紧张。既往体健。处以小柴胡汤合升降散方:柴胡20g姜半夏15g黄芩10g大枣20g生姜15g炙甘草10g党参10g蝉蜕10g姜黄10g僵蚕10g
大黄10g
,3剂,嘱可一日两剂,以汗出热退或大便畅出为度。次日于微信告知昨日一剂后体温降至37.5摄氏度,排便一次,质稀,无咳嗽、咳痰,今日体温正常,思饮食,胃口好转。三剂后痊愈。
一诊
二诊
发热是临床常见疾病,历代各医家对发热的辩证论治非常详细,从医案上看,各医家对发热的治疗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张仲景提出的六经辨证,善于治疗外感发热。然而外感六淫、疫毒之邪,或因情志、劳倦所伤等所诸种疾病均可导致发热,其病因病机不同,所致临床表现也可不同,正如医案中两名患者,第一名患者初诊时神情疲惫,但欲寐,与《伤寒论》原文的“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符合,故诊断为少阴病。因患者无口干,排除了阳明证;且无口苦和呕吐,排除了少阳证。于二诊时《伤寒论》原文的“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又因脉象仍浮大,故加附子。
第二名患者症见发热,伴呕吐、便秘,欲寐、全身乏力,方取用“小柴胡汤合升降散”,此乃学自于精品经方班李小荣老师,与“1.《伤寒论》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2.《伤寒论》230条:阳明病,胁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3.《伤寒温疫条辨》中指出“温病亦杂气中之一也,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升降散主之。如头痛眩运,胸膈胀闷,心腹疼痛,呕哕吐食者﹍外证不同,受邪则一。”该患者以发热,头晕头痛,咽痛、咽痒稍咳嗽为主,且舌黄,此乃热郁上焦之证。而舌腻,欲寐,全身乏力,此为湿阻肌表所致。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热同聚,遵循火郁发之,湿从大便,取升降散。方中大黄泻下攻积,使湿热从下焦去之,上下同去,内外通和,湿温可去。”符合,故予小柴胡汤合升降散方。由此可知,同一病症,可因时、因地、因人不同,或由于病情进展程度、病机变化,以及用药过程中正邪等差异,致临床表现不同,再根据舌脉,四诊合参,故于治疗上予不同治疗方案。
作者/吴清流 福建省晋江市方寸中医门诊部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