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又是一种始终伴随人类的古老的疾病,属中医“积聚”、“瘕”、“岩”、“失荣”、“石疽”等范畴。医学界至今尚不能改变全世界每年有几百万人死于恶性肿瘤的现状。事实上,许多恶性肿瘤,只要其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就不会威胁生命,这就为使用中医中药赢得了时间,带瘤生存成为可能,而这样的病例临床也较多。笔者从临床肿瘤案例中选择2例未手术肺癌医案,介绍中医如何从经方、古方入手,辨证论治结合方证对应、方证人对应、方证病机对应,结合专病专药、经验用药,对2例患者的治疗均取得较好疗效,展示了中医在治疗肺癌中具有的作用,希望引起大家对肺癌患者带瘤生存的重视、研究和思考。

1.肺癌案一

某女,47岁,2016年3月15日首诊。晚期肺癌,放、化疗后,中药+克唑替尼。

病史:患者自2014年12月开始出现咳嗽,2015年1月15日当地查胸部CT示,“右中肺炎症伴肺不张,右下肺少许胸腔积液”。支气管镜检查示,“右中叶开口侧壁处见菜花样隆起,触之易出血”,刷片送检未见肿瘤细胞。3月9日入住江苏省人民医院,查胸部增强CT示右中肺占位,考虑中央型肺癌伴阻塞性炎症、肺不张,伴有肺内转移、纵膈及右肺门淋巴结转移。支气管检查示,“右肺中叶支气管开口狭窄,近端及远端各一枚新生物,向官腔突出,周围粘膜水肿充血,镜身无法通过,触之易出血”。病理结果,“结合HE切片,本例符合腺癌,肿瘤细胞ALK阳性”。EGFR检测示第18、19、20、21外显子均为野生型。查上腹部增强CT、头颅MR增强、骨ECT未见明显转移灶,诊断“右肺腺癌Ⅳ期(T4N3M1a)”。先后以“培美曲塞二钠+卡铂”方案化疗8次,放疗30次,并于2015年9月3日口服克唑替尼治疗。2017年初三种肿瘤标志物均升高,糖链抗原CA125(CA125)
94.05U/ml;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21-1)38.74ng/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7.02 ng/ml。

辨治经过:首诊时患者精神欠佳,面色暗淡少华,乏力感明显;食欲不佳,胸闷,心烦喜呕,夜寐欠佳;四肢清冷,易冷易热;夜尿3次、量不多,白天尿量亦不多,饮水不多;大便日1次、稍偏干、偶稀溏;双下肢易浮肿。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舌胖大、少苔,脉弦。辨属少阳证(脾虚失运、饮犯少阳)。

方药:柴胡15g,黄芩9g,姜半夏15g,党参12g,炙甘草4g,猪苓20g,茯苓20g,泽泻20g,炒苍术12g,炒白术12g,桂枝10g,葶苈子9g,车前子15g,香附10g,生薏仁20g,干姜6g,红枣15g,14剂。

后家属代诊:服上方后精神状态转佳,食欲渐增,胸闷好转。

效不更方、守方常服,方中生晒参与党参交替使用,至今皆以上方(小柴胡汤合猪苓汤)增减。每年复查CT及肿瘤标志物:胸腔积液逐渐吸收;CA125稳中稍有下降,持续波动在50-100U/ml;CY21-1、NSE稳定在30ng/ml以下;2018年12月10日复查:CA125
77.14U/ml;CY21-121.58 ng/ml;NSE已降至正常;右肺门旁病灶每次与前面对比由“大致相仿”至“略有缩小”。

按语:本案肺癌患者病变部位为胸胁部位,面色少华、乏力纳差、易冷易热、心烦喜呕等,符合小柴胡汤四大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故选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患者四肢清冷、尿量不多、双下肢易浮肿、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故选五苓散解表利水;二方合用,即柴苓汤;又加葶苈子、车前子、香附、薏仁,加重利水利尿、理气解郁之功。

柴苓汤针对的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加太阴水饮,恶性肿瘤患者,并不是单纯的正虚,更有邪实的一面,常夹风湿、寒热、气滞、血瘀、痰凝、食积等,临床单纯健脾补肾、滋阴养血,往往很难达到治疗效果。柴苓汤正是针对虚实夹杂、风寒湿热兼有的复杂病情的一首处方,该方透热散风、健脾利水,集扶正祛邪于一身。

本案患者方证病机对应,虽为晚期肺癌患者,守法守方服用该方两年半余,肿瘤标志物稳中有降、NSE已正常,右肺门旁病灶略有缩小,患者精神、体力、食欲、大小便、睡眠等均正常,舌脉基本恢复正常,真正与肿瘤和平共处,达到带瘤生存。

2.肺癌案二

某女,54岁,2017年5月17日首诊。未手术,单纯中药。

病史:患者2017年4月28日因“反复上腹痛一周”住院治疗,查胸腹CT:右肺上叶团片影,肝右叶近包膜下稍低密度结节,肝左叶钙化灶,胆囊壁局部结节样增厚。2017年5月5日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病理示:右肺腺癌;免疫组化未回。患者拒绝手术及放化疗等进一步治疗,至门诊要求中医治疗。

辨治经过:首诊时患者乏力明显,畏寒怕冷多年,晨起烘热出汗明显,稍有口干苦,上腹部及后背疼痛时作,进食油腻后加重,食欲不佳,入睡困难,二便正常,舌暗红,苔稍腻,脉沉细无力。

拟方:制附子(先煎)10g,桂枝10g,首乌藤、白芍、灵磁石各30g,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延胡索、酸枣仁、白薇各20g,柴胡、川楝子、枳壳、合欢皮、仙鹤草各15g,远志12g,地鳖虫、甘草各10g,天龙粉、三七粉各3g,自加生姜7片,红枣7枚掰开。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7年5月24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上腹疼痛缓解,进食后有饱胀感,后背抽痛,仍烘热出汗,无明显怕冷怕热,口苦口干不显,二便正常,夜寐较前好转,舌脉同前。

前方加桂枝、炙鳖甲、葶苈子、北沙参各10g,改仙鹤草30g,改天龙粉、三七粉各5g,继服7剂,后因患者本人至外地居住,家人定期门诊取药,诉上腹部及后背疼痛及烘热出汗明显改善,患者自我感觉尚佳,疲劳感较前减轻,饮食睡眠均尚可,二便正常。天龙粉、三七粉慢慢加量至10g/日。

2018年1月31日复诊,患者诉稍疲劳,口微干,时腹胀,大便偏溏,上腹部疼痛已消失,后背抽痛偶发,余正常。

拟方:桂枝15g、茯苓20g、赤芍15g、桃仁15g、牡丹皮15g、水蛭5g、细辛5g、干姜5g、北沙参20g、土鳖虫10g、全蝎5g、蜈蚣2g、急性子15g、威灵仙20g、褚实子20g、仙鹤草30g、阿胶10g(烊化)、天龙粉、三七粉各10g,14剂。

药后疲劳、口干、腹胀均减轻,后背疼痛发作减少,仍大便偏溏,上方改干姜10g,后随证加减服用至今,患者精神好、气色佳、二便调、饮食睡眠正常,每月复诊一次。

2018年12月12日复诊,病情平稳,继予上方,医者建议其复查CT,患者拒绝,准备等明年再复查。(本例病案收集,陆家星)

按语:本案第一个经验是,始终以《伤寒论》群方之首、调和营卫的名方——桂枝汤作为底方,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塞满水毒、寒毒、营卫失和、脉管不开,补药是没有机会进入体内的,补药吃的不当更容易把邪气束在里面;对于此类患者,第一关要攻克的是调和营卫、健脾开胃;学习张仲景老师,采用桂枝汤结构来调和营卫,用生姜、大枣、桂枝、芍药的力道,让脾胃吸收到药之后发到腠理皮表,把体内邪气逼出来,疏通脉道、又养胃增津液,让机体内的营养能去到该去的地方。

本案第二个经验是温潜法的使用,患者畏寒怕冷多年,为肾阳不足、下焦虚寒所致;阳虚阴盛、血行无力,故舌暗红脉沉细;烘热出汗、口干苦、腹痛、寐差为虚火外越所致;以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学习祝味菊老师经验,再加附子、灵磁石,组成安全有效的温潜处方。

本案第三个经验是经方抗肿瘤贯穿始终,首诊患者疼痛明显,方证对应,桂枝汤中芍药加量,合甘草成芍药甘草汤;据患者虚寒体质,加附子,既成芍药甘草附子汤、又有桂枝加附子汤之意,集多首临床常用止痛名方,患者上腹部及后背疼痛很快控制;患者肺部肿块未手术,在症状控制、饮食睡眠正常后,予桂枝茯苓丸原方、合大黄蛰虫丸之意,加大软坚散结之力,扶正祛邪并进,长期服用,确获佳效。

3. 结语

本文2例患者均是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肿瘤内科门诊患者;中医治疗从经方、古方入手,虽仅2例患者,先后选用柴苓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茯苓丸、大黄蛰虫丸等多首临床常用处方;

治疗过程中,有方随证转、随证治之的,也有自始至终均使用相同方药的;

2例患者虽同为肺癌,却采用了不同的方药,显示了中医“同病异治”的治疗原则;

两例患者均未手术,第1例患者中药治疗前接受了放疗和化疗,目前是中药加靶向治疗,第2例患者未手术,单纯中药治疗至今,均获得较好的疗效,既有中西医互补治疗的结果,也有单纯中医治疗的结果,展示了中医在治疗肺癌中具有的作用,对减轻现代治疗的副作用,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预防肿瘤复发转移、延长病人生命,提高带瘤生存率等方面确实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中医抗肿瘤,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跟在现代医学后面走,因为就杀死肿瘤细胞的力量而言,任何中药或复方,都比不上现代医学的三大手段;中医要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与现代医学相互取长补短;根据每一位患者的情况,精心设计出能够启动、提高机体免疫机能的方药,长期服用,只要患者免疫功能好,其自身的免疫细胞就能杀死癌细胞、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从而治疗肿瘤及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作者/周红光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