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柴胡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北柴胡,中药名。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的干燥根。主产于河北、河南、辽宁。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中文名称
北柴胡
拉丁文名
Bupleurum chinense DC.
别名
柴胡、地熏、山菜、菇草、柴草
道地产区
河北、河南、辽宁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肺经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主治
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用法用量
3-10g。
禁忌
中西药配伍禁忌:
1、柴胡含槲皮素,不宜与含各种金属离子的西药,如氢氧化铝制剂、钙制剂、亚铁制剂等同用,可以形成络合物,影响吸收。
2、维生素C可以将柴胡所含苷类分解成为苷元和糖,从而影响疗效,故不宜同用。
注意事项
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化学成分
柴胡根含α-菠菜甾醇、春福寿草醇及柴胡皂苷a、c、d,另含挥发油等。狭叶柴胡根含柴胡皂苷a、c、d及挥发油、柴胡醇、春福寿草醇、α-菠菜甾醇等。
药理作用
柴胡具有镇静、安定、镇痛、解热、镇咳等广泛的中枢抑制作用。柴胡及其有效成分柴胡皂苷有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与促进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等有关。柴胡皂苷又有降低血浆胆固醇作用。柴胡有较好的抗脂肪肝、抗肝损伤、利胆、降低转氨酶、兴奋肠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抑制胰蛋白酶等作用。柴胡煎剂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此外,柴胡还有抗感冒病毒、增加蛋白质生物合成、抗肿瘤、抗辐射及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2、《本草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
临床应用
鉴别用药
南柴胡与北柴胡:柴胡有南、北柴胡之分,古人早有论述,李时珍云:“北地所产者,亦如前胡而软,今人谓之北柴胡是也,入药亦良南土所产者……强硬不堪使用。……以竹叶者为胜。”现时北柴胡主产于我国北部地区,原植物为柴胡(津柴胡)和狭叶柴胡(红柴胡);南柴胡原植物为膜缘柴胡(竹叶柴胡、硬柴胡),仅限于四川、湖北、云南地区产销。一般认为,北柴胡入药为佳,其分布较广,疗效较好,被视为道地药材。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泥沙,干燥。
炮制方法
1、北柴胡:除去杂质和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醋北柴胡:取北柴胡片,加醋拌匀,闷透,置锅内炒干,取出,放凉。
保存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材鉴别
鉴别
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北柴胡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柴胡皂苷a对照品、柴胡皂苷d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0.5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
乙醇-水(8∶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的40%硫酸溶液,在6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分别置日光和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
药材性状
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6-15cm,直径0.3-0.8cm。根头膨大,顶端残留3-15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
饮片性状
1、北柴胡:本品呈不规则厚片。外表皮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和支根痕。切面淡黄白色,纤维性。质硬。气微香,味微苦。
2、醋北柴胡:本品形如北柴胡片,表面淡棕黄色,微有醋香气,味微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伞形科植物柴胡。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40-85cm。主根较粗大,坚硬。茎单一或数茎丛生,上部多回分枝,微作“之”字形曲折。叶互生;基生叶倒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4-7cm,宽6-8mm,先端渐尖,基部收缩成柄;茎生叶长圆状披针形,长4-12cm,宽6-18mm,有时达3cm,先端渐尖或急尖,有短芒尖头,基部收缩成叶鞘,抱茎;脉7-9,上面鲜绿色,下面淡绿色,常有白霜。复伞形花序多分枝,顶生或侧生,梗细,常水平伸出,形成疏松的圆锥状;总苞片2-3,或无,狭披针形,长1-5mm,宽0.5-1.2mm,很少1-5脉;伞辐3-8,纤细,不等长,长1-3cm;小总苞片5-7,披针形,先端尖锐,3脉,向叶背凸出;小伞形花序有花5-10,花瓣鲜黄色,上部内折,中肋隆起,小舌片半园形,先端2浅裂;花柱基深黄色,宽于子房。双悬果广椭圆形,棕色,两侧略扁,棱狭翼状,淡棕色,每棱槽中有油管3,很少4,合生面4。花期7-9月,果期9-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地区。
道地产区
主产于河北、河南、辽宁等省。
生长环境
生长于沙质草原、沙丘草甸及阳坡疏林下。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