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香附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醋香附,中药名。为香附的炮制品。香附为莎草科莎草属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干燥根茎。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辽宁、陕西、甘肃、台湾等地。醋香附具有疏肝止痛、消积化滞的功效,主治伤食腹痛、血中气滞、寒凝气滞、胃脘疼痛等。
中文名称
醋香附
拉丁文名
Cyperi Rhizoma
道地产区
广东、河南、四川、浙江、山东
性味归经
味微苦,归肝经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疏肝止痛、消积化滞。
主治
用于伤食腹痛、血中气滞、寒凝气滞、胃脘疼痛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临床应用
鉴别用药
生香附、醋炙香附、酒炙香附:生香附长于理气解郁,常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胁肋胀痛,胸隔痞闷等;醋炙香附偏于疏肝止痛,并能消积化滞,用于伤食腹痛,血中气滞,寒凝气滞,胃脘疼痛等;酒炙香附能通经脉,散结滞,多用于疝气疼痛及瘰疬、流注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燎去毛须,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后晒干,或燎后直接晒干。
炮制方法
取香附粒或片加入醋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香附碎块或片100kg,用米醋20kg。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多呈纺锤形,有的略弯曲,长2-3.5cm,直径0.5-1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并有6-10个略隆起的环节,节上有未除净的棕色毛须和须根断痕;去净毛须者较光滑,环节不明显。质硬,经蒸煮者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角质样;生晒者断面色白而显粉性,内皮层环纹明显,中柱色较深,点状维管束散在。气香,味微苦。
饮片性状
香附片(粒)为不规则厚片或颗粒状。外表皮棕褐色或黑褐色,有时可见环节。切面色白或黄棕色,质硬,内皮层环纹明显。气香,味微苦。
醋香附形如香附片(粒),表面黑褐色。微有醋香气,味微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莎草科植物莎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95cm。茎直立,三棱形;根状茎匍匐延长,部分膨大呈纹外向型形,有时数个相连。叶丛生于茎基部,叶鞘闭合包于茎上;叶片线形,长20-60cm,宽2-5mm,先端尖,全缘,具平行脉,主脉于背面隆起。花序复穗状,3-6个在茎顶排成伞状,每个花序具3-10个小穗,线形,长1-3cm,宽约1.5mm;颖2列,紧密排列,卵形至长圆形,长约3mm,膜质两侧紫红色有数脉。基部有叶片状的总苞2-4片,与花序等长或过之;每颖着生1花,雄蕊3;柱头3,丝状。小坚果长圆状倒卵形,三棱状。花期5-8月,果期7-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辽宁、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道地产区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广东、河南、四川、浙江、山东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草地、耕地、路旁水边潮湿处。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