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天南星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制天南星,中药名。为为天南星的炮制加工品。天南星分布河北,河南、广西、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异叶天南星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浙江、江苏、讧西、湖北、四川、陕西等地。东北天南星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江西、湖北、四川等地。具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的功效;用于顽痰咳嗽,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外用治痈肿,蛇虫咬伤。
中文名称
制天南星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温。归肺、肝、脾经
毒性
有毒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
主治
用于顽痰咳嗽,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外用治痈肿,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3~9g。
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畏附子、干姜、生姜。
2、中西药配伍禁忌:
(1)与镇静药有协同作用,联用时需减量。
(2)不宜与异丙肾上腺素联用,可降低药效。
注意事项
1、孕妇慎用。
2、阴虚燥咳者禁服。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方剂:
导痰汤(《传信适用方》引皇甫坦方)、涤痰汤(《奇效良方》、玉真散(《外科正宗》)、青州白丸子(《和剂局方》)、天南星丸(《圣济总录》)。
2、中成药:
治伤散、蛇胆南星片、医痫丸、牛黄化毒片、活络镇痛片。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冬二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干燥。
炮制方法
取净天南星,按大小分别用水浸泡,每日换水2~3次,如起白沫时,换水后加白矾(每100kg天南星,加白矾2kg),泡一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切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将生姜片、白矾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天南星共煮至无干心时取出,除去姜片,晾至四至六成干,切薄片,干燥。(每100kg天南星,用生姜、白矾各12.5kg。)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薄片。黄色或淡棕色,质脆易碎,断面角质状。气微,味涩,微麻。
植物学信息
形态特征
1、天南星,多年生草本,高40~90厘米。块茎扁球形,外皮黄褐色,直径2.5~5.5厘米。叶1片,基生;叶柄肉质,圆柱形,直立,长40~55厘米,下部成鞘,基部包有透明膜质长鞘,白绿色或散生污紫色斑点;叶片全裂成小叶片状,颇似掌状复叶,裂片7~23片,披针形至长披针形,长13~19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渐尖,至末端呈芒状,基部狭楔形,叶脉羽状,全缘,两面光滑无毛,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花雌雄异株,成肉穗花序,花序柄长30~70厘米;佛焰苞绿色,偶为紫色,长11~10厘米,先端芒状;花序轴肥厚,先端附属物棍棒状;雄花有多数雄蕊,每2~4枚雄蕊聚成一簇,花药黑紫色,孔裂;雌花密聚,每花由一雌蕊组成,子房卵形,花柱短。浆果红色。花期5~6月。果期8月。2、异叶天南星,多年生草本,高60~80厘米。块茎近球状或扁球状,直径1.5厘米左右。叶1片,鸟趾状全裂,裂片9~17枚,通常13枚左右,长圆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4~12厘米,宽1.3~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中央裂片最小。花序柄长50~80厘米;佛焰苞绿色,下部筒状,花序轴先端附属物鼠尾状,延伸于佛焰苞外甚多。浆果红色。花期7~8月。3、东北天南星,多年生草本,高35~60厘米。块茎近球状或扁球状,直径约2.5厘米,上方须根放射状分布。叶1片,鸟趾状全裂,裂片5枚(一年生裂片3枚),倒卵形或广倒卵形,长11~15厘米,宽6~8厘米,基部楔形,全缘或有不规则牙齿。花序柄长20~40厘米,较叶低;佛焰苞全长11~14厘米,下部筒状,口缘平截,绿色或带紫色;花序轴先端附属物棍棒状。浆果红色。花期7~8月。
分布区域
1、天南星分布河北,河南、广西、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2、异叶天南星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浙江、江苏、讧西、湖北、四川、陕西等地。3、东北天南星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江西、湖北、四川等地。
生长环境
1、天南星生长于阴坡较阴湿的树林下。2、异叶天南星生长于阴坡或山谷较为阴湿的地方。3、东北天南星生长于阴坡较为阴湿的林下。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