豉虫
《中药大辞典》:豉虫
拼音注音
Chǐ Chónɡ
别名
豉母虫(《补缺肘后方》)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为豉虫科昆虫豉虫 的全虫 。
生境分布
生活于池沼中,常在水面旋回游泳,夜间每飞行空中。以捕取小虫为食。卵产于水草上,幼虫成长后,造茧化蛹而变为成虫。
原形态
体椭圆形,雄虫长约7毫米,雌虫较大。色黑或黄,有光泽。头顶及前胸背皆光滑。上唇多直皱。复眼分离,有上下2对,上方1对,适于空气中视物;下方1对,适于水中视物。触角短小,分为9节,色黑,但第2节之分枝褐色。足3对,赤褐色,前肢长,中、后两肢短小而侧扁,适于游泳。翅鞘有刻点,尾端略突出翅外。
性味
《本草拾遗》:”消毒。”
功能主治
《本草拾遗》:”蚀息肉,敷恶疮。”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豉虫
拼音注音
Chǐ Chónɡ
别名
豉母虫
英文名
Weaver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豉甲科动物豉豆的全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yrinus curtus Motsc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鲜用,或用沸水烫死后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池沼中常在水面旋回游泳,夜间飞行空。
资源分布:他布于我国南方各地。
原形态
豉虫体椭圆形,雄虫长约7mm,雌虫较大。色黑或黄,有光泽。头顶及前胸背皆光滑。上唇多直皱。复眼分离,有上下2对,上方1对,适于空气中视物;下方1对,适于水中视物。触角短小,9节,黑色,但第2节的分枝褐色。足3对,赤褐色,前肢长,中、后两肢短小而侧扁,适于游泳。翅鞘有刻点,尾端略突出翅外。
归经
心;脾经
性味
有毒
注意
内服宜慎。
功能主治
蚀息肉;解毒。主息肉;恶疮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本草拾遗》:蚀息肉,敷恶疮。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