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甘蓝

拼音注音

Gān Lán

别名

蓝菜(《千金·食治》),西土蓝(《本草拾遗》),包心菜、洋白菜(《中国蔬菜栽培学》),卷心菜、莲花白、葵花白菜(《中国药植图鉴》)。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甘蓝茎叶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有栽培。

原形态

二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全体具白粉。基生叶广大,肉质而厚,倒卵形或长圆形,长15~40厘米。如牡丹花瓣样,层层重叠,至中央密集成球形,内部的叶白色,包于外部的叶常呈淡绿色;茎生叶倒卵圆形,较小,无柄。花轴从包围的基生叶中抽出,总状花序,花淡黄色;萼片4,狭而直立,星袋形;花瓣4;4强雄蕊;罐蕊1。长角果呈圆锥形。花期5~6月。

化学成分

甘蓝含葡萄糖芸薹素和吲哚-3-乙醛。前者的含量在嫩叶为0.5~0.9%,老叶为0.05~0.2%。含酚类成分黄酮醇、花白甙和绿原酸,异硫氰酸烯丙酯,含硫的抗甲状腺物质。这种抗甲状腺物质在烹调加热以后即消失。此外,含维生素U样物质甚多,有治胃溃疡痛的作用。

种子含脂肪油35%,异硫氰酸烯丙酮和异硫氰酸3-丁烯酯125毫克%,以及抗甲状腺物质-5-乙烯基-2-硫代恶唑烷酮。此外,尚含多种氨基酸、甲硫氨基酸等。

性味

《千金·食治》:”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①《千金·食治》:”久食大益肾,填髓脑,利五脏,调六腑。”

②《本草拾遗》:”补骨髓,利五藏六腑,利苯节,通经络中结气,明耳目,健人,少睡,益心力,壮筋骨。治黄毒,煮作菹,经宿渍色黄,和盐食之,去心下结伏气。”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甘蓝

拼音注音

Gān Lán

别名

蓝菜、西土蓝。

英文名

stem and leaf of Cabbage

出处

出自1.《本草拾遗》。

2.《胡洽百病方》:甘蓝,河东陇西多种食之。汉地甚少有。其叶长大厚,煮食甘美。经冬不死,春亦有英,其花黄,生角结子。子甚治人多睡。

3.《本草拾遗》:甘蓝是西土蓝,阔叶可食。

4.《纲目》:甘蓝,亦大叶冬蓝之类也。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甘蓝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 L.

生境分布

各地均有栽培,作为主要的蔬菜和饲料。

原形态

甘蓝
二年生草本。一年生茎肉质,无分枝;基生叶多数,纸质而柔嫩,叶片长圆状倒卵形或近圆形,层层包裹,成球状体、心状体或扁圆形,重可达2-2.5kg,外层叶片淡蓝绿色,被白粉,肉质叶片乳白色,长和宽达30cm,基部骤窄。二年生茎有分枝,具茎生叶,基生叶蓝绿色,具白粉,质厚,叶片宽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全缘或边缘具浅锯齿,基部具浅耳;茎上部叶有明显锯齿,基部抱茎;最上部叶线形。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大;萼片4,黄绿色,光滑无毛,基部成囊状;花瓣4,乳黄色,瓣片为宽椭圆状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8-19mm,先端钝圆,基部具细长爪;雄蕊6,4长2短,长雄蓝长10-11mm,短雄蕊长9-10mm;雌蕊1,子房圆柱形,花柱略细,柱头膨大,具喙。长角果圆柱形,长6-9cm,具短喙。种子圆球形。花期4-5月,果期5-6月。

栽培

多于复、秋季采收,鲜用。

性状

性状鉴别
茎肉质且短,扁平圆形或圆锥形,直径10-40cm,被层层叶片包被。叶片自外层向内渐小,鲜时圆形、倒卵形或阔肾形,主脉较宽;外层叶片绿色或蓝绿色,内层叶片乳白色,全绿或边缘具浅钝齿,质厚;干燥叶片淡黄棕色,质薄。气徽,味淡。

化学成分

根含葡萄糖豆瓣菜素(gluconasturtiin)。全株含有11种葡萄糖异硫氰酸酯类(glucosinalates),其水解产物中有异硫氰酸烯丙酯(allylisothiocyanate),异硫氰酸-3-甲亚硫酰基丙酯(3-methylsulfinylpropylisothiocyanate),异硫氰酸-4-甲亚硫酰基丁酯(4-methylsulfinylbutylisothiocyanate),告伊春(goitrin)等。还含菜子甾醇(brassicasterol),22-去氢菜油甾醇(22-dehydrocampesterol)。种子有的含葡萄糖异硫氰酸酯量比全株高10倍。种子油中含大量的芥酸(eruc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和亚麻酸(linolenic acid)。

药理作用

种子提取物有某些抑菌作用,全草几无抗菌作用。其叶(加热处理)应用于局部有刺激作用,可缓解胆疾痛。同属植物B. oleracea
L.种子中所含的挥发油,性质与芥子油相似,对细菌、真菌及酵母菌有抗菌作用;有人报告,它的某些变种需在室温中贮存几天后,方有抗菌效力。也有报告其果皮中的黄色固体为抗菌成分。

炮制

净制:取去根甘蓝,除掉不洁的外叶,洗净用。

归经

胃;肾经

性味

甘;平

注意

胃有积滞者宜慎。止痛宜鲜品生用。

功能主治

清利湿热;散结止痛;益肾补虚。主湿热黄疸;消化道溃疡疼痛;关节不利;虚损

用法用量

内服:绞汁饮,200-300ml;或适量拌食、煮食。

各家论述

1.《千金·食治》:久食大益肾,填髓脑,利五脏,调六腑。

2.《本草拾遗》:补骨髓,利五藏六腑,利关节,通经络中结气,明耳目,健人,少睡,益心力,壮筋骨。治黄毒,煮作葅经宿渍色黄,和盐食之。去心下结伏气。

摘录

《中华本草》

橄榄

《中药大辞典》:橄榄

拼音注音

Gǎn Lǎn

别名

橄榄子(《南州异物志》),橄棪(孟诜),忠果(《记事珠》),青果(《宛陵集》),青子(《东坡诗集》),谏果(《齐东野语》),青橄榄(《海槎余录》),白榄(《广东新语》),黄榄、甘榄(《陆川本草》)。

出处

《日华子本草》

来源

为橄榄科植物橄榄果实 。果实成熟后采摘,晒干或阴干,或用盐水浸渍后晒干。

生境分布

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台湾等地。产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地。

原形态

常绿乔木,高10米以上。树皮淡灰色,平滑;幼芽、新生枝、叶柄及叶轴均被极短的柔毛,有皮孔。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5~30厘米;小叶11~15片,对生,矩圆状披针形,长6~15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偏斜,全缘,秃净,网脉两面均明显,下面网脉上有小窝点,略粗糙。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与叶等长或略短;萼杯状,通常3裂,很少5裂;花瓣3~5枚,白色,芳香,长约为萼之2倍;雄蕊6枚;雌蕊1枚,子房上位。核果卵形,长约3厘米,初时黄绿色,后变黄白色,有皱纹。硬核内有种子1~3颗。花期5~7月。果期8~10月。

性状

鲜橄榄:呈梭形,两端钝圆,或渐尖,长可达3~4厘米,粗约1.5~2厘米。外表碧绿或黄绿色,时日较久者呈乌黄色,平滑,微带光泽。顶端有细小黑色的突起,基部有果柄痕迹。果肉颇厚实,内面黄白而多汁液。果核呈梭形,棕褐色,具6条棱线;质坚硬不易碎。核的横切面可见3个孔洞,其中各有一粒细长梭形的种子;种皮红棕色,种仁白色,油润,有香气,无臭,味涩微酸,嚼之有回甜。以个大、肉厚、色青绿者为佳。干橄榄:外形同上,外表棕褐色或紫棕色,皱缩,有多数凹凸不平的皱纹。果肉较薄,棕褐色或灰棕色,质坚韧,可与果核分离,内核性状与鲜者无异。味甜,酸涩味较差。以个大、肉厚;色灰绿、无乌黑斑者为佳。

化学成分

果实含蛋白质1.2%,脂肪1.09%,碳水化物12%,钙0.204%,磷0.046%,铁0.0014%,抗坏血酸0.02%。种子含挥发油7~8%,以及香树脂醇等。

归经

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性味

甘涩酸,平。

①《本草衍义》:”味涩,久食则甘。”

②《滇南本草》:”味甘酸,性平。”

③《本草再新》:”味甘涩,性寒。”

功能主治

清肺,利咽,生津,解毒。治咽喉肿痛,烦渴,咳嗽吐血,菌痢,癫痫,解河豚毒及酒毒。

①孟诜:”主河豚毒,汁服之。”

②《日华子本草》:”开胃,下气,止泻。”

③《开宝本草》:”主消酒。”

④《本草衍义》:”嚼汁咽治鱼鲠。”

⑤《滇南本草》:”治一切喉火上炎,大头瘟症。能解湿热、春温,生津止渴,利痰,解鱼毒、酒、积滞。”

⑥《纲目》:”治咽喉痛,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鱼鳖毒。”

⑦《本草通玄》:”固精。”

⑧《本经逢原》:”令痘起发。”

⑨《本草再新》:”平肝开胃,润肺滋阴,消痰理气,止咳嗽,治吐血。”

⑩《随息居饮食谱》:”凉胆息惊。”

⑾《现代实用中药》:”治神经病癫痫,配合明矾煮成流膏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烧存性研末、捣汁或熬膏,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时行风火喉痛,喉间红肿:鲜青果、鲜莱菔,水煎服。(《王氏医案》青龙白虎汤)

②治酒伤昏闷:橄榄肉十个,煎汤饮。(《本草汇言》)

③治心痛、胃脘痛:盐腌咸(橄)榄去核,以鲜明人中黄人满,用纸及泥包好煅透,滚水调下。(《本草求原》)

④治肠风下血:橄榄烧灰(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本草求真》)

⑤治河豚鱼鳖诸毒,诸鱼骨哽:橄榄捣汁或煎浓汤饮。无橄榄以核研末或磨汁服。(《随息居饮食谱》)

⑥治唇裂生疮:橄榄炒研,猪脂和涂之。(《纲目》)

⑦治牙齿风疳:用橄榄烧研,入麝香少许贴之。(《圣惠方》)

⑧治下部疳疮:橄榄,烧存性研末,油调敷之,或加儿茶等分。(《乾坤生意》)

临床应用

①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取鲜橄榄连核100克,加水200毫升,放入砂锅内用文火煎2~3小时。使成100毫升,过滤。成人日服3~4次,每次2S~30毫升,连续服至大便性状恢复正常,大便次数每日1~2次后停药。一般疗程为5天。如大便性状未见改善,培养阳性者,则取煎液50毫升,加水50毫升行保留灌肠,每日1~2次,连续3天。临床治疗急性菌痢49例,服药后平均12小时退热,大便次数恢复正常为2.8天,大便性状改善为3.8天,大便培养阴性时间为4.1天。

②治疗皮肤病

用橄榄煎液湿敷治疗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有收敛、消炎及减少渗出的作用。据观察,阴囊溃疡、女阴溃疡及重型多型渗出性红斑,用药后溃疡面即迅速停止渗液,黄色分泌物减少,伤口疼痛减轻,肉芽生长,伤口很快愈合;对湿疹皮炎亦有停止渗液的作用,制剂及用法:取生橄榄2斤捣烂,加水1000毫升,用文火煎成药液1000毫升,静置半小时,去渣。用纱布浸荡液湿敷,每日3次。对溃疡早期以冷敷较好,至炎症稳定后可以改用热敷(溶液温度约40~50℃);湿敷后创面盖以凡士林纱布。对湿疹皮炎,同时配合抗过敏药、维生素C及外用锌氧油等。

各家论述

《本草经疏》:”橄榄,《本经》味酸甘,今尝之先涩而后甘,肺胃家果也。能生津液,酒后嚼之不渴,故主消酒,甘能解毒,故疗鯸鲐毒。鯸鲐即河豚也。”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橄榄

拼音注音

Gǎn Lǎn

别名

橄榄子、余甘子、橄棪、忠果、青果、青子、谏果、青橄榄、白榄、黄榄、甘榄。

英文名

Chinese White Olive, fruit of White canarium

出处

出自《日华子本草》;1.《岭表录异》:橄榄树,有野生者,子繁树竣.不可梯缘,但刻其根下方寸许,纳盐于其中,一夕,子皆自落。树枝节上,生脂膏如桃胶,油人采之,和其皮叶煎之,调如黑饧,谓之橄榄糖。用泥船损,干后坚于胶漆,着水益干耳。

2.《开宝本草》:橄榄,其树似木梭子树而高,端直,其形似生诃子无棱瓣。生岭南,八月、九月采。又有-
种名波斯橄榄,色类亦相似,其形核作二瓣,可以蜜债食之,生邑州。

来源

药材基源:为橄榄科植物橄榄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narium album (Lour.)Raeusch.[Pimela alba Lour.]

采收和储藏:培育6-7年结果,8-9月待果实外皮呈绿色带微黄时采摘,洗净,鲜用或用微火烘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低海拔的杂木林中,有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橄榄
常绿乔木,高10-20m。有胶粘性芳香的树脂。树皮淡灰色,平滑;幼枝、叶柄及叶轮均被极短的柔毛,有皮孔。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5-30cm;小叶11-15,长圆状披针形,长6-15cm,宽2.5-5cm,先端渐尖,基部偏斜,全缘,秃净,网脉两面均明显,下面网脉上有小窝点,略粗糙。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与叶等长或略短;萼杯状,3浅裂,稀5裂;花瓣3-5白色,芳香,长约为萼之2倍;雄蕊6,插生于环状花盘外侧;雌蕊1,子房上位。核果卵形,长约3cm,初时黄绿色,后变黄白色,两端锐尖。花期5-7月,果期8-10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高温多湿气候,平均温度20-22℃生长最为适宜。不耐寒,霜冻较严重地区易受冻害。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上为好。幼树期可与豆类作物套作。

栽培技术
用种子、嫁接繁殖。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法:秋后来收成熟果实,用开水浸泡3-5min,使果肉与果核分离,取出果核,用温沙层积处理始能发芽。2-3月播种,按行距30cm开沟,株距12-15cm播种1颗,覆土,盖草,浇水。1颗种子可出苗3-4株。出苗后揭去盖草,除弱留壮,勤除杂草,春、夏、秋季追施人畜粪肥。培育2年移栽或作嫁接的砧木用。嫁接繁殖,切接法:4-5月实生苗作砧木,再从优良品种的母株上选取2年生枝条作接穗,进行嫁接。芽接在定植后2-3年进行。嫁接苗成活后培育1年,春季移栽,按行株距10m×8m开穴,穴底先施土杂肥,幼苗栽种时要剪去部分叶片,削平大根伤口,并用火将伤口烧焦,以免流胶腐烂。每穴栽1株,填土压实,土稍高于地面,浇水。

田间管理
幼苗期要勤除草松土、施肥。结果后追肥2次,可在萌芽时和采果后进行,追施人畜粪肥、厩肥、河泥等。株高2m左右,需整枝修剪,仅留3-4个主枝及3-4个侧枝,侧技过多时,要从基部剪除,测枝过强,则要摘心。经常要培土,保护根部。寒冷地区,冬季包草防冻。

病虫害防治 有星天牛幼虫、小金龟子等为害。

性状

性状鉴别
果实纺锤形,两端钝尖,长2.5-4cm,直径1-1.5cm。表面棕黄色或黑褐色,有不规则深皱纹。果肉厚,灰棕色或棕褐色。果核(内果皮)梭形,暗红棕色,表面具纵棱3条,其间各有2条弧形弯曲的沟;质坚硬,破开后其内多分3室,各有种子1颗。外种皮黄色,常紧贴于内果皮上,内种皮红棕色,膜质,胚乳极薄,子叶2片。气无,果肉味涩,久嚼微甜。以个大、坚实、肉厚、味先涩后甜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皮横切面:外果皮表皮细胞1列,细胞呈类长方形,切向排列,内含黄棕色物,外被角质层。中果皮为数10列薄壁细胞,有维管束和色素物分布,亦有横向导管散在。草酸钙簇晶甚多,直径4-45μm,草酸钙方晶边长2.5-7.5μm。颓废细胞数列,径向或切向排列。内果皮坚硬,由石细胞组成。

化学成分

果实含蛋白质1.2%,脂肪1.09
%,碳水化合物12%,钙0.204%,磷0.046%,铁0.0014%,抗坏血酸0.02%。种子含挥发油及香树脂醇等,种子油中含多种脂肪酸:已酸(hexanoic
acid),辛酸(octanoic acid),癸酸(decano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寇酸(myris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等。茎叶中含短叶老鹳草素(brevifolin),金丝桃甙(hyperin),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d),a-香树脂醇(a-amyrin),β-香树脂醇(β-amyrin),3-表-a-香树脂醇(3-epi-a-amyrin),3-表-β-
香树脂醇(3-ePi-β-
amyrin),乌苏-12-烯-3a,16β-二醇(urs-12-ene-3a,16β-diol),乌苏-12-烯-3β,16β-二醇(urs-12-ene-3β,16β-diol),齐墩果-12-烯-3a,16β二醇(olean-12-ene-3a,16β-diol)等成分。

药理作用

保肝作用:熊果-12-烯-3a,16B-二醇和齐墩果-12-烯-3a,16B-二醇对由半乳糖胺引起的鼠肝细胞中毒有保肝作用。短叶苏木酚、并没食子酸和3,3’-二甲氧基并没食子酸能减少,四氯化碳对鼠肝脏损害作用。

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2.切制:甩时打碎。

3.取青果用火煅存性,研细。

鉴别

本品乙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再滴加溴甲酚绿试液,在绿色背景上显黄色。(示有机酸)

归经

肺;胃;脾;肝经

性味

甘;酸;涩;性平

注意

本品味甘、性涩,表证初起者慎用

功能主治

清肺利咽;生津止渴;解毒。主咳嗽痰血;咽喉肿痛;暑热烦渴;醉酒;鱼蟹中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熬膏;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撒或油调敷。

复方

①治时行风火喉病,喉间红肿:鲜青果、鲜莱菔,水煎服。(《王氏医案》青龙白虎汤)②治酒伤昏闷:橄榄肉十个,煎汤饮。(《本草汇言》)③治心病、胃脘痛:盐腌咸(橄)榄去核,以鲜明人中黄入满,用纸及泥包好缎透,滚水调下。(《本草求原》)④治肠风下血:
橄榄烧灰(存性)研末,短服二钱,米饮调下。(《本草求真》)⑤治河源鱼鳖诸毒,诸鱼骨哽:橄榄捣汁或煎浓汤饮。无橄榄以核研末或磨汁服。(《随息居饮食谱》)⑥治唇裂生疮:橄榄炒研,猪脂和涂之。(《纲目》)⑦治牙齿风瘤:用橄榄烧研,入康香少许贴之。(《圣惠方》)⑧
下部疳疮:橄榄,烧存性研末,油调敷之,或加儿茶等分。(《乾坤生意》)

临床应用

1.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取鲜橄榄连核100g加水200ml,放入砂锅内用文火煎2-3小时,使成100ml,过滤。成人日服3-4次,每次25-30ml,连续服至大便性状恢复正常,大便次数每日
l一2次后停药。一般疗程为5天。如大便性状末见改善,培养阳性者,则取煎液50ml,加水50ml行保留灌肠,每日1-2次,连续3天。临床治疗急性菌痢49例,服药后平均12小时退热,大便次数恢复正常为2.8天,大便性状改善为3.8天,大便培养阴性时间为4.1天。

2.治疗皮肤病:用橄榄煎液湿敷治疗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有收敛、消炎及减少渗出的作用。据观察,阴囊溃疡、女阴溃疡及重型多型渗出性红斑,用药后溃疡面即迅速停小渗液,黄色分泌物减少,伤口疼痛减轻,肉芽生长,伤口很快愈合;对湿疹皮炎亦有停止渗液的作用。制剂及用法:取生橄榄2斤捣烂;加水1000ml,用文火煎成药液1000ml,静置半小时,去渣。用纱中浸药液湿敷,曰三次,对溃疡早期以冷敷较好,至炎症稳定后可以改用热敷(溶液温度约40-50度);湿敷后创面盖以凡士林纱布。对温疹皮炎,同时配合抗过敏药、维生素
C及外用锌氧油等。

各家论述

1.孟说:主溯鱼(即河膘)毒,汁服之。

2.《日华子本草》:开胃,下气,止泻。

3.《开宝本草》:主消酒。

4.《本草衍义》:嚼汁咽治鱼梗。

5.《滇南本草》:治一切喉火上炎,大头瘟症。能解湿热、春温,生津止渴,利痰,解鱼毒、酒、积滞。

6.《纲目》:治咽喉痛,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鱼鳖毒。

7.《本草通玄》:固精。

8.《本经逢原》:令痘起发。

9.《本草再新》:平肝开胃,润肺滋阴,消痰理气,止咳嗽,治吐血。

10.《随息居饮食谱》:凉胆息惊。

11.《现代实用中药》:治神经病癫痫,配合阴矾煮成流膏用。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