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黄芪

拼音注音

Huánɡ Qí

英文名

RADIX ASTRAGALI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Hsiao 或膜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干燥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炮制

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蜜黄芪:取黄芪片,照蜜炙法(附录Ⅱ D)炒至不粘手。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多列。栓内层为3~5列厚角细胞。韧皮部射线外侧常弯曲,有裂隙;纤维成束,壁厚,木化或微木化,与筛管群交互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可见石细胞。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导管间有木纤维;射线中有时可见单个或2~4个成群的石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粉末黄白色。纤维成束或散离,直径8~30μm,壁厚,表面有纵裂纹,初生壁常与次生壁分离,两端常断裂成须状,或较平截。具缘纹孔导管无色或橙黄色,具缘纹孔排列紧密。石细胞少见,圆形、长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壁较厚。

(2) 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滤液加于中性氧化铝柱(100~120目,5g,内径10~15mm)上,用40%甲醇100ml
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水30ml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2 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2
次,每次20ml;弃去水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3:7:2)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日光下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紫外光灯(365nm) 下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含量测定

取本品粗粉约1.5g[同时另取本品粗粉测定水分(附录Ⅸ H第一法)],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甲醇40ml,冷浸过夜,再加甲醇适量,回流4
小时,提取液回收甲醇并浓缩至干,残渣加水10ml,微热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提取液,用氨试液提取2
次,每次20ml,弃去氨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水3~5ml使溶解,放冷,通过D101 型大孔吸附树脂柱
(内径1.5cm,长12cm),以水50ml洗脱,弃去水液,再用40%乙醇30ml洗脱,弃去40%乙醇洗脱液,继用70%乙醇5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用甲醇溶解并转移至2ml
量瓶内,加甲醇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精密称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2μl与6μl、对照品溶液2μl与4μl,分别交叉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3:6:2)10℃以下放置过夜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取出,在薄层板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固定,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薄层扫描法)进行扫描,波长:λs=530nm,λR=700nm,测量供试品吸收度积分值与对照品吸收度积分值,计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黄芪甲苷(C41H68O14)不得少于0.040%。

归经

归肺、脾经。

性味

甘,温。

功能主治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法用量

9~30g。

摘录

《中国药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芪

拼音注音

Huánɡ Qí

别名

绵芪、绵黄芪

来源

为豆科黄芪属植物膜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及内蒙古黄芪 A.
mongholicus Bunge的 。野生品秋季挖根;栽培品播种后4~5年春季萌芽前或秋季落叶后采挖,除去茎苗及须根,晒干。

生境分布

1.膜荚黄芪:生于山坡灌丛及旱坡砂质壤土地区。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东、四川和西藏等省区。

2.内蒙古黄芪:生于山野。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和西藏等省区。

原形态

1.膜荚黄芪(卜奎芪、口芪)多年生草本,高0.5~1.5米。根直而长,圆柱形,稍带木质,长20~50厘米,根头部径1.5~3厘米,表明淡棕黄色至深棕色。茎直立,具分枝,被长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有披针形托叶,叶轴被毛;小叶13~31片,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0.8~3厘米,先端稍钝,有短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被有白色长柔毛,无小叶柄。夏季叶腋抽出总状花序,较叶稍长;花萼5浅裂,筒状;蝶形花冠淡黄色,长约1.6厘米,旗瓣三角状倒卵形,翼瓣和龙骨瓣均有柄状长爪。荚果膜质,膨胀,卵状长圆形,长2厘米余,先端有喙,被黑色短柔毛。种子5~6粒,肾形,棕褐色。

2.内蒙古黄芪(红蓝芪、白皮芪)
形似上种,惟其托叶呈三角状卵形,小叶较多,25~37片,小叶片短小而宽,呈椭圆形。花冠黄色,长不及2厘米。荚果无毛,有显著网纹。

栽培

适应性强,南北各地均可栽培,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及石灰质壤土生长较好。种子繁殖,北方,春季4~5月或秋季9~10月播种,条播,行距1尺,开浅沟,深约1寸,将种子均匀撒播沟内,覆土半寸左右,每亩播种量2~3斤,播种后注意浇水保湿,约2~3周出苗;秋播者需至第二年春季出苗,出苗后,生有4~6片叶时,间苗,株距4~6寸。若采用穴播,每穴可播种5~7粒。生长期间可追肥1~2次;秋季注意排水以预防白粉病及根腐病发生,如发现后则可喷洒0.3波美度石硫合剂防治。

化学成分

1.膜荚黄芪根含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异黄酮(2’,4’-dihydroxy-5,6-dimethoxyisoflavone)、胆碱(choline)、甜菜碱(betaine)、氨基酸、蔗糖、葡萄糖醛酸及微量的叶酸。

2.内蒙古黄芪根含β-谷甾醇、亚油酸及亚麻酸。

药理作用

1、正常大鼠饲以含黄芪粉末的事务1周后,测其耗氧量比服药前逐渐增加。

2、能加强正常心脏收缩,对衰竭的心脏有强心作用。

3、本品能使管状血管和肾脏血管扩张,并使全身末梢血管扩张,皮肤循环畅盛,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

4、实验者在自己身上进行了利尿试验,证明黄芪有中等的利尿作用。

5、黄芪磨成粉末加入饲料给大白鼠喂服3日,有阻抑实验性肾炎的作用。

6、黄芪对小白鼠有镇静作用,能维持数小时。

7、家兔口服黄芪,可使血糖明显下降。

8、对大白鼠离体子宫具有兴奋收缩作用。

9、抑菌试验:本品在体外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炮制

蜜黄芪 :将黄芪片加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稍闷,放锅内炒至黄色并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斤用炼熟的蜂蜜25斤)。

性味

甘,微温。

功能主治

补气固表,托疮生肌。主治体虚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肾炎,体虚浮肿,慢性溃疡,疮口久不愈合。

用法用量

3~5钱,大量可用至1~2两。

复方

1、体虚自汗:(玉屏风散)黄芪5钱,白术3钱,防风2钱。水煎服。

2、脾胃虚弱以及气虚下陷引起的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补中益气汤)黄芪4钱,党参、白术、当归各3钱,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各1.5钱。水煎服。

3、失血体虚:黄芪1两,当归2钱。水煎服。

4、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黄芪1两,当归、龙眼肉、五味子各5钱,红枣10枚,黑豆1两。水煎服。

5、脑血栓:黄芪0.5~1两,川芎2钱,当归、赤芍、地龙、桃仁、牛膝、丹参各3钱。水煎服。

6、白细胞减少症、贫血:生黄芪、鸡血藤各2两,当归1两,党参、熟地黄各5钱。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孕妇当归减量。

7、乳汁缺乏:黄芪1两,当归5钱,王不留行、路路通、丝瓜络、炮山甲各2钱。水煎服。

8、各种神经性皮炎:黄芪、党参、山药各5钱,当归、莲子、苡米、荆芥、蛇床子、牛蒡子、地肤子、蝉蜕各4钱,甘草2钱。有感染者加生地黄3钱,黄柏4钱。老人、儿童酌减。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并用热药渣搽患处。

备注

1、同属植物中下列数种植物的根在不同地区也作黄芪入药。

(1)黑毛果黄芪 (白芪)Astragalus tongolensis
Ulbr.,分布于甘肃、青海和四川等省。其根甘肃称白大芪、马芪,青海称土黄芪,亦作黄芪入药。

(2)金翼黄芪 Astragalus chrysopterus
Bunge,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省。其根河北称小黄芪,甘肃南部作小白芪入药。

(3)多花黄芪 Astragalus floridus Benth.,分布于甘肃南部,四川西部及西藏地区。其根四川作川绵芪或白绵芪入药。

(4)茂汶黄芪 Astragalus maowenensis Hsiao,mss.产四川茂汶县。

(5)云南黄芪 Astragalus yunnanensis Franch.,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在西藏部分地区以根作黄芪入药。

(6)梭果黄芪 Astragalus ernestii Comb.,其根具有膜荚黄芪的利尿降压作用,但强度较弱。四川理塘有以代黄芪用者。

2、同科岩黄芪属(Hedysarum)的多种植物,商品称为红芪 ,有时作黄芪入药。

3、个别地区过去常有将豆科苜蓿属植物的苜蓿 Medicago sativa L.(安徽),草木樨属植物草木樨 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东北),白香草木樨 Melilotus albus Desr.(山西),锦鸡儿属植物锦鸡儿
Caragana sinica (Buchoz) Rehd.(华东),棘豆属植物蓝花棘豆 Oxytropis caerulea (Pall.)
DC.(河北、山西),小花棘豆 Oxytropis glabra DC.(青海),野扁豆属植物毛野扁豆 Dunbaria villosa
Makino(河南)和锦葵科锦葵属植物圆叶锦葵 Malva rotundifolia L.(江苏),蜀葵属植物药蜀葵 Althaea
officinalis L.(新疆)等的根称“土黄芪”或直接混称“黄芪”的,应注意鉴别,不要误作黄芪使用。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黄芪

拼音注音

Huánɡ Qí

别名

绵黄芪

英文名

Radix Astragali

来源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
。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主产内蒙古、山西及黑龙江;现广为栽培。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2~18对;小叶片广椭圆形或椭圆形,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雄蕊10,二体;子房有长柄。荚果膜质,半卵圆形,无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性状

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略扭曲,长30~90cm,直径0.7~3.5cm。表面淡棕黄色至淡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栓皮易剥落而露出黄白色皮部,有的可见网状纤维束。质坚韧,断面强纤维性。气微,味微甜,有豆腥味。

化学成分

含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calycosin)、3- 羟基- 9,10- 二甲氧基紫檀烷,还含黄芪皂甙Ⅰ、Ⅴ、Ⅲ( astragalosideⅠ、Ⅴ、Ⅲ) 。

性味

性温,味甘。

功能主治

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复方

1、小便不通。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

2、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黑、黄斑)。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每服少许。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浊。用盐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每服一钱。

4、萎黄焦渴(每与痈疽发作,先后伴随)。用黄芪六两,一半生焙,一半加盐水在饭上蒸熟;另用甘草一两,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黄。二药共研细。每服二钱,一天两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黄芪六一汤”。

5、老人便秘。用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血淋。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

7、少淋。用黄芪、人参,等分为末。另用萝卜四、五片,加蜜二两,稍稍灸过后,蘸药末吃下,以盐水送服。

8、吐血。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送下。

9、咳脓咳血,咽干(这是虚热,不可吃凉药)。用黄芪四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

10、肺痈。用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1、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用黄芪二两、茹一两,醋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

12、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用黄芪、芎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13、阴汗湿痒。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摘录

《中药大辞典》

黄耆

拼音注音

Huánɡ Qí

别名

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绵(侯宁极《药谱》),绵黄耆(《本草图经》),黄芪(《纲目》),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豆科植物黄耆内蒙黄耆 等的干燥 。秋季采挖。除净泥土,切去根头部及支根,晒干后分别打捆。或晒至六、七成干,捆成小捆,再晒干。

生境分布

主产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等地亦产。

原形态

①黄耆,又名:膜荚黄耆、东北黄耆。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主根深长,棒状,稍带木质。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光滑或多少被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6~13对,小叶片椭圆形、长椭圆形或长卵圆形,长5~23毫米,宽3~10毫米,先端钝尖,截形或具短尖头,全缘,上面光滑或疏被毛,下面多少被白色长柔毛;托叶披针形或三角形。总状花序腋生,具花5~22朵,排列疏松;苞片线状披针形;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钟形,萼齿5,甚短,被黑色短毛或仅在萼齿边缘被有黑色柔毛;花冠淡黄色,蝶形,长约16毫米,旗瓣长圆状倒卵形,先端微凹,翼瓣和龙骨瓣均有长爪,基部长柄状;雄蕊10,2体;子房被疏柔毛,子房柄长,花柱无毛。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长2~2.5厘米,直径0.9~1.2厘米,先端尖刺状,被黑色短毛。种子5~6粒,黑色、肾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长于向阳山坡或灌丛边缘,也见于河边砂质地或平地草原。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②内蒙黄耆

形态极似上种,主要区别为小叶较多(12~18对)较小,小叶片通常为椭圆形,长4~9毫米;子房及荚果光滑无毛,荚果宽11~15毫米。

分布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等地。

以上两种植物的茎叶(黄耆茎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③金翼黄耆

主根肥厚。植株各部有或多或少的伏贴柔毛。小叶6~9对,矩形或阔椭圆形,长7~19毫米,阔3~8毫米,先端钝圆,有时微缺,背面稀生伏贴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有花3~13朵;萼钟状,萼齿5;花冠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毫米,阔7毫米,翼瓣有特别长的耳,耳长几与爪一样,龙骨瓣比翼瓣、旗瓣为长,长达15毫米;子房无毛,花柱有微柔毛。荚果无毛,倒卵形,长8毫米,两侧扁,其下有比荚果长的瘦细子房柄,顶端有长喙。种子1~2粒。花期7~8月。

生于丛林、山沟中。分布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等地。

④多花黄耆

直根粗大。茎高15~100厘米。小叶7~26对,长椭圆形至线状披针形,长8~20毫米,宽2.5~5毫米,上面绿色,无毛,下面霜白色,有或多或少白色的伏贴长毛。总状花序,具花15~40朵,常偏向一侧;总花梗和花序轴上均有黑毛;苞片披针状锥形,有黑色长柔毛;萼钟状,萼齿5。内外密生伏贴黑毛;花冠白色或黄色,龙骨瓣比旗瓣、翼瓣短;子房有黑色长毛,花柱无毛荚果纺锤形,被伏贴黑色长毛。花果期7~9月。

生于高山、草坡上。分布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⑤塘谷耳黄耆

多年生草本,高50~70厘米。直根粗大。小叶3~5对,狭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2~5.5厘米,宽0.8~2厘米。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小花密生,下垂;花梗短,被黑色硬毛;苞片线形,被黑色残白色硬毛;萼钟状,萼齿尖,3长2短,萼管内面被黑色长硬毛;花冠黄色,旗瓣匙形,先端圆形,微凹,长约17毫米,翼瓣与龙骨瓣等长;子房被黑色长硬毛。荚果纺锤形,长约2厘米,具较萼长的子房柄。花期7~8月。

生于草坡。分布甘肃、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性状

干燥的根呈圆柱形,极少有分枝,上端较粗,下端较细,两端平坦,长20~70厘米,粗1~3厘米。一般在顶端常带有较粗大的根头,并有茎基残留。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褐色,全体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皮孔横向,细长,略突起。质硬略韧,坚实有粉性,折断面纤维性甚强,呈毛状;皮部黄白色,有放射状弯曲的裂隙,较疏松;木质部淡黄色至棕黄色,有多少不等的放射状弯曲的裂隙;老根断面木质部有时枯朽而呈黑褐色,甚至脱落而成空洞。气微弱而特异,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以根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佳。根条细小、质较松、粉性小及顶端空心大者质次。

毒性

黄芪与梭果黄耆给小鼠灌胃100克生药/公斤均无不良反应。小鼠1次腹腔注射梭果黄耆半数致死量为38.25±6.7克生药/公斤,黄耆为39.82±4.3或40±5。两种黄耆煎剂给大鼠腹腔注射每天0.5克/公斤共30天,观察其体重、饮食及内脏外观,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内蒙黄耆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25~50克/公斤,48小时内未见异常。

此外,实验动物注射密毛花黄耆浸剂可降低动脉压,减慢心率,加强心肌收缩力量以及舒张冠状血管。对循环衰竭及急性肾炎治疗有效。

化学成分

黄耆含蔗糖、葡萄糖醛酸、粘液质、数种氨基酸、苦味素、胆碱、甜菜碱、叶酸(65微克/100克干根),又分出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异黄烷和熊竹素。

内蒙黄耆脂质的皂化产物中分出亚油酸、亚麻酸;非皂化部分中有β-谷甾醇。

此外,朝鲜产黄膏,曾分离出一种似皂甙的结晶。

药理作用

①利尿作用

黄耆煎剂给大鼠皮下注射或麻醉犬静脉注射均有利尿作用。0.5克/公斤的利尿效价与氨茶碱0.05克/公斤及双氢氯噻嗪0.2毫克/公斤相当(大鼠皮下注射)。且利尿作用持续时间较长,连续给药7天亦不产生耐受性。健康人口服黄耆煎剂亦有利尿及钠排出增加。梭果黄耆煎剂给大鼠皮下注射或麻醉犬静脉注射亦有利尿作用但较黄耆差。黄耆与岩黄耆(品种均不明)给麻醉兔静脉注射亦有轻微利尿作用。

②对实验性肾炎的作用

大鼠于注射”兔抗鼠肾血清”以产生血清性肾炎前3天开始每天服黄膏粉4~5克,注射血清3天后尿蛋白定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病理切片亦证明肾脏病变减轻。每日服黄耆粉0.8克或2克则无效。对注射氯化高汞引起的大鼠蛋白尿症,口服黄耆粉(炮台芪)能加快其恢复到原来水平。但服药组动物体重较对照组显著减轻。大鼠口服黄芪或炮台耆粉均可降低生理性尿蛋白的排泄,煎剂则无效。服药期间尿量并无明显增加。

③强壮作用

小鼠每日灌服黄耆(品种不明)煎剂共3周,可明显延长游泳时间,体重增加亦比对照组为快。因四氯化碳损伤肝脏的家兔,服1周后,可使血清总蛋白与白蛋白增加,但因未设对照组,尚需进一步研究。小鼠服9天可保护肝脏防止四氯化碳引起的肝糖元降低。

④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黄耆、内蒙黄耆、梭果黄耆以及不明品种之黄耆及岩黄耆煎剂给麻醉狗、猫、兔等静脉注射均可引起明显的降压作用,黄耆重复注射时有急速耐受现象。麻醉狗灌服黄耆或梭果黄耆煎剂亦有降压作用,前者作用较强。降压作用与直接扩张血管有关。对于离体蛙心,内蒙黄耆煎剂有抑制作用,醇提取液则为兴奋。麻醉兔静脉注射煎剂对在位心脏有加强收缩作用。亦有报道水煎剂对田村小林氏蛙心有使收缩加强、心输出量增加及心率变慢的作用。黄耆与梭果黄畜给正常狗腹腔注射3~4小时后,心电图出现T波倒置和双相,S-T间期略有延长;曾有P-
T波融合现象;黄耆在1小时后R波电压略有上升,梭果黄耆者则略有下降。

⑤其他作用

黄耆(品种不明)能延长小鼠动情期并能降低家兔血糖。亦有报告不能降低血糖的。黄耆建中汤(含多序岩黄耆、桂枝、芍药、甘草)给大鼠皮下注射,可防止幽门结扎所致胃溃疡的发生,还能抑制胃液分泌,减少游离酸和总酸度,使胃液pH值上升。内蒙黄耆煎剂对兔离体肠管有明显抑制作用,在体肠管紧张度增加,收缩幅度小量时增高,大量时抑制。对离体豚鼠肠管可增大其收缩幅度,给小鼠皮下注射有镇静作用。黄耆(品种不明)在试管内对志贺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

黄耆:拣净杂质,除去残留的根头和空心较大者,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及时切片,晒干。蜜炙黄耆:取黄耆片,加炼熟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黄耆片100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

《纲目》:”黄耆,今人但捶扁,以蜜水涂炙数次,以熟为度。亦有以盐汤润透,器盛,于汤瓶蒸熟切用者。”

归经

入肺、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少阳、足太阴经、足少阴命门。”

②《本草蒙筌》:”入手少阳,手足太阴。”

⑧《本草经疏》:”手阳明、太阴经。”

④《本革新编》:”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经。”

性味

甘,微温。

①《本经》:”味甘,微温。”

②《别录》:”无毒。生白水者,冷。”

③《药性论》:”白水赤皮者,微寒。”

④《医学启源》:”气温,味甘,平。”

注意

实证及阴虚阳盛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②《药对》;”茯苓为之使。”

③《日华子本草》:”恶白鲜皮。”

④《医学入门》:”苍黑气盛者禁用,表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

⑤《本草经疏》:”胸膈气闷,肠胃有积滞者勿用;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甚,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忌之。”

功能主治

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虎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①《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②《别录》:”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③《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

④《日华子本草》:”黄耆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癣,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白水耆,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耆;赤水耆,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治烦,排脓力微宁黄耆,遇缺即倍用之。”

⑤《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

⑥王好古:”主太阴疟疾。”

⑦《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大剂1~2两);入丸、散,或熬膏。

复方

①治自汗:防风、黄耆各一两,白术二两。上每服三钱,水一钟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风散)

②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耆一两一分(去芦)。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金匮要赂》防己黄耆汤)

③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耆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黄耆桂枝五物汤)

④治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穿破者:黄耆四钱,山甲(炒末)一钱,皂角针一钱五分,当归二钱,川芎三钱。水二钟,煎一半,随病前后,临时入酒一杯亦好。(《外科正宗》透脓散)

⑤治石疽皮色不变,久不作脓:黄耆(炙)二两,大附子(去皮脐,姜汁浸透,切片,火煨炙,以姜汁一钟尽为度)七钱,兔丝子(酒浸,蒸)、大茴香(炒)各一两。共为末,酒打糊为丸。每服一钱,每日二服,空心,食前黄酒送下。(《外科大成》黄膏丸)

⑥治痈疽发背,肠痈,奶痈,无名肿毒,焮作疼痛,憎寒壮热,类若伤寒,不问老幼虚人:忍冬草(去梗)、黄耆(去芦)各五两,当归一两二钱,甘草(炙)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酒一盏半,煎至一盏,若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履,少顷再进第二服,留滓外敷,未成脓者内消,巳成脓者即溃。(《局方》神效托里散)

⑦治痈疽脓泄后,溃烂不能收口:黄耆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五味一钱,生姜三钱,茯苓三钱,牡蛎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四圣心源》黄耆人参牡蛎汤)

⑧治甲疽疮肿烂,生脚指甲边赤肉出,时瘥时发者:黄耆二两,闾茹三两。上二味切,以苦酒浸一宿,以猪脂五合,微火上煎,取二合,绞去滓以涂疮上,日三、两度。(孟诜《必效方》)

⑨治诸虚不足,肢体劳倦,胸中烦悸,时常焦渴,唇口干燥,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欲发疮疖,或病痈疽而后渴者:黄耆六两(去芦,蜜涂炙),甘草一两(炙)。上细切,每日二钱,水一盏,枣一枚,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局方》黄芪六-汤)

⑩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证象白虎,惟脉不长,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黄耆一两,当归(酒洗)二钱。上细切,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内外伤辨》当归补血汤)

⑾治消渴:黄耆三两,茯神三两,栝楼三两,甘草(炙)三两,麦门冬(去心)三两,干地黄五两。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芜荑、酢物、海藻、菘菜。日进一剂,服十剂。(《千金方》黄耆汤)

⑿治肠风泻血:黄耆、黄连等分。上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股三十丸,米饮下。(孙用和)

⒀治尿血沙淋,痛不可忍:黄耆、人参等分.为末,以大萝卜一个,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二两,淹炙令尽,不令焦,点末,食无时,以盐汤下。(《永类钤方》)

⒁治白浊:黄耆盐炒半两,茯苓一两。上为末,每服一、二钱,空心白汤送下。(《经验良方》黄耆散)

⒂治酒疸,心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斑黄黑,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黄耆二两,木兰一两。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补缺肘后方》)

⒃治老人大便秘涩:绵黄耆、陈皮(去白)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用大麻仁一合烂研,以水投取浆一盏,滤去滓,于银、石器内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调药末,空心食前服。(《局方》黄耆汤)

⒄治四肢节脱,但有皮连,不能举动,此筋解也:黄耆三两,酒浸一宿,焙研,酒下二钱,至愈而止。(《得配本草》)

⒅治气虚胎动,腹痛下水:糯米一合,黄耆、川芎各一两。水煎,分三服。(《妇人良方》黄耆汤)

⒆治痘顶陷皮薄而软者:炙黄耆三钱,人参一钱五分,炙甘草七钱,川芎一钱,肉桂一钱,白术一钱。加数枣同煎,气不行加木香。(《种痘新书》保元汤)

⒇治小儿小便不通:绵黄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1)治小儿营卫不和,肌瘦盗汗,骨蒸多渴,不思乳食,腹满泄泻,气虚少力:黄耆(炙)、人参、当归、赤芍药、沉香各一两,木香、桂心各半两。上细切,每服一钱,生姜二片,枣子半个,水半盏,煎至三分,去滓,温服。(《普济方》黄耆散)

(22)治脱肛:生黄耆四两,防风三钱。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各家论述

①李杲:”《灵枢》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合。黄耆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热为异耳。但桂则通血脉,能破血而实卫气,耆则益气也。又黄耆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燥热、肌热之圣药。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耆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小儿外物惊,宜用黄连安神丸镇心药。若脾胃寒湿,吐、腹痛泻痢青白,宜用益黄散药,如脾胃伏火,劳役不足之证,及服巴豆之类,胃虚而成慢惊者,用益黄理中之药,必伤人命,当于心经中,以甘温补土之源,更于脾土中,以甘寒泻火,酸凉补金,使金旺火衰,风木自平矣。今立黄耆汤,泻火补金益土,为神治之法,用炙黄耆二钱,人参一钱,炙甘草五分,白芍药五分,水一大盏,煎半盏温服。””防风能制黄耆,黄耆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②《汤液本草》:”黄耆,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

③朱震亨:”黄耆,补元气,肥白而多汗者为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满,宜以三拗汤泻之。”

④《本草汇言》:”黄耆,补肺健脾,实卫敛汗,躯风运毒之药也。故阳虚之人,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腆理不密也,黄耆可以实卫而敛汗;伤寒之证,行发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虚而正气内乏也,黄耆可以济津以助汗;贼风之疴,偏中血脉,而手足不随者,黄耆可以荣筋骨;痈疡之脓血内溃,阳气虚而不愈者,黄耆可以生肌肉;又阴疮不能起发,阳气虚而不渍者,黄耆可以托脓毒。”

⑤《本草正》:”黄耆,生者微凉,可治痈疽;蜜炙性温,能补虚损。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故曰血脱益气。其所以治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举之。然其性味俱浮,纯于气分,故中满气滞者,当酌用之。”

⑥《药品化义》:”黄耆,性温能升阳,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温中,主健脾,故内伤气虚,少用以佐人参,使补中益气,治脾虚泄泻,疟痢日久,吐衄肠血,诸久失血后,及痘疮惨白。主补肺,故表疏卫虚,多用以君人参,使敛汗固表,治自汗盗汗。诸毒溃后,收口生肌,及痘疮贯脓,痈疽久不愈者,从骨托毒而出,必须盐炒。痘科虚不发者,在表助气为先,又宜生用。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于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⑦《本经逢原》:”黄耆,能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本经》首言痈疽久败,排脓止痛,次言大风癞疾,五痔鼠瘘,皆用生者,以疏卫气之热。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其治气虚盗汗、自汗及皮肤痛,治咯血,柔脾胃,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不足,及婴儿易感风邪,发热自汗诸病,皆用炙者,以实卫气之虚,即《本经》补虚之谓。如痘疹用保元汤治脾肺虚热,当归补血汤治血虚发热,皆为圣药。黄耆同人参则益气,同当归则补血,同白术、防风则运脾湿,同防己、防风则祛风湿,同桂枝、附子,则治卫虚亡阳汗不止,为腠理开阖之总司。”

⑧《得配本草》:”黄耆补气,而气有内外之分,气之卫于脉外者,在内之卫气也;气之行于肌表者,在外之卫气也。肌表之气,补宜黄芪,五内之气,补宜人参。若内气虚乏,用黄耆升提于表,外气日见有余,而内气愈使不足,久之血无所摄,营气亦觉消散,虚损之所以由补而成也。故内外虚气之治,各有其道。”

⑨《本草求真》:”黄耆,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与人参比较,则参气味甘平,阳兼有阴;耆则秉性纯阳,而阴气绝少,盖一宜于中虚,而泄泻、痞满、倦怠可除;一更宜于表虚,而自汗亡阳,溃疡不起可治。且一宜于水亏,而气不得宣发;一更宜于火衰,而气不得上达为异耳。”

⑩《本经疏证》:”黄耆,直入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内补中气,则《本经》所谓补虚,《别录》所谓补丈夫虚损、五痨羸瘦,益气也。能中行营气,则《本经》所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别录》所谓逐五脏间恶血也。能下行卫气,则《本经》所谓五痔鼠瘘,《别录》所谓妇人子脏风邪气,腹痛泄利也。历历明征,莫非营卫之病,而营卫所以属三焦,三焦所以属中土者,三者皆本于水谷,是三焦为营卫之本,脾胃之蒸腐变化,又为三焦之本。黄耆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所谓源清流自洁也。”

⑾《医学衷中参西录》:”黄耆,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温胸中大气(即宗气)下陷.《本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

⑿《本草正义》:”黄耆,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其皮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凡饥饱劳役,脾阳下陷,气怯神疲者,及疟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者,授以东垣补中益气汤,无不捷效,正以黄耆为参、术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举之,则脾阳复辟,而中州之大气斡旋矣。”

备注

此外,尚有多种黄耆属植物在各产地亦同供药用。如春黄耆(又名藏黄耆)(西藏)、云南黄耆(西藏、云南)、弯齿黄耆(云南)、阿克苏黄耆(新疆)等。

甘肃、河北、青海所产的小白耆(又称小黄耆),为植物金翼黄耆的根;甘肃、青海所产的白大耆,为植物塘谷耳黄耆的根;四川所产的川耆,主要为塘谷耳黄耆及多花黄耆的根。此等商品外形与上述相近,但较细小,质量亦较差,产量也少。

黄耆除上述品种外,尚有一种红耆。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耆的根,产量较大。药材呈长圆柱形,少分枝,上粗下细,长10~50厘米,粗6~20毫米。表面棕黄色或近于棕红色,有纵皱及少数支根痕;皮孔横向,浅黄色或暗黄色,略凸出;栓皮易剥落。质柔韧,断面纤维性且富粉质,皮部棕白色,形成层成棕色的环,木质部淡黄棕色,中心颜色较浅,有细致的类白色放射状纹理。气微弱而特异,味微甜。产甘肃南部。

摘录

《中药大辞典》

黄杞

别名

黄榉、土厚朴[广西]

来源

胡桃科黄杞 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 Wall.[E. chrysolepis Hance],以树皮、叶入药。

生境分布

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化学成分

树皮含鞣质。

性味

树皮:微苦、辛,平。

叶:微苦,凉。

功能主治

树皮:行气,化湿,导滞。叶:清热止痛。

脾胃湿滞,胸腹胀闷,湿热泄泻:树皮2~3钱,水煎服。

疝气腹痛,感冒发热:叶4~5钱,水煎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