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叩头虫

拼音注音

Kòu Tóu Chónɡ

别名

跳百丈(《纲目拾遗》),跳搏虫、膈膊虫(《中国医学大辞典》),跳米虫、蛷(《动物学大辞典》),剥剥跳(《系统动物学》)。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叩头虫科昆虫有沟叩头虫 等的全虫

原形态

体细长而略扁平,长约18毫米,浓栗色,有光泽,密被金黄色短毛。头部扁平,头顶有三角凹洼,具复眼一对。触角雄虫11节,锯齿状;雌虫12节线形,长可达鞘翅末端。前胸后方,有角状突起,与中胸嵌合。翅2对,鞘翅上有纵沟,至末端渐狭.足3对,黄褐色,跗节5节;前、中两肢的基节球状,后肢的基节呈扁平板状。腹部5节,各节能活动自如。幼虫体细圆而长,略扁,外皮角质,金黄色,两侧多毛。如按压其后部,则胸部活动如叩头状;如仰放则能运动其前胸与中胸的关节而向上跳跃。幼虫多栖于地下,啮食作物的种子、根及茎等。

常见的尚有细胸叩头虫及褐纹叩头虫等。

性味

《泉州本草》:”辛,微温,无毒。”

功能主治

《泉州本草》:”强身健筋骨,除疟。治疟疾,筋骨酸痛,四肢痿痹。”

复方

①绝疟:叩头虫一个。安眉心,膏药盖住。(《百草镜》)

②治小儿初学行步,气力不足:叩头虫十四只(醋浸),涧蛙一只,同炖服。(《泉州本草》)

③治四肢痿痹,行动不便:叩头虫,酒炙为末,泡酒服。(《泉州本草》)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叩头虫

拼音注音

Kòu Tóu Chónɡ

别名

跳百丈、跳搏虫、膈膊虫、跳米虫、蛷、剥剥跳

英文名

Burrowed Click Beetle

出处

出自《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叩头虫科动物有沟叩头虫等的全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eonomus canaliculatus Faldermann

采收和储藏:春季至秋季捕得后,入沸水中烫死,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成虫多栖于山地草丛、林缘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原形态

有沟叩头虫,体细长而略扁平,大约18mm,浓栗色,有光泽,密被金黄色短毛。头扁平,头顶有三角凹洼。复眼1对。触角雄虫11节,雌虫12节。鞘翅上有纵沟。足黄褐色。腹部5节,各节能活动自如。如按压其后部,则胸部活动如叩头状;如仰放则能运动其前胸与中胸的关节而向上跳跃。

性状

常见的尚有细胸叩头虫Agriotes fuscicollis Miwa及褐纹叩头虫Melanotus caudex Lewis.等。

归经

肝;肾经

性味

味辛;微温

功能主治

强壮筋骨;截疟。主手足痿软无力;小作行迟;疟疾

用法用量

内服:炖熟,10-15只;或研末。外用:适量,贴敷。

各家论述

《泉州本草》:强身健筋骨,除疟。治疟疾,筋骨酸痛,四肢痿痹。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