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省藤

别名

红藤、赤藤、黄藤

来源

棕榈科省藤 Daemonorops margaritae (Hance) Becc.[Calamus margaritae
Hance],以 入药。

生境分布

广东、广西、台湾、云南。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驱虫,利尿,祛风镇痛。主治蛔虫,蛲虫,绦虫,小便热淋涩痛,齿痛。

用法用量

1.5~3钱,水煎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省藤

拼音注音

Shěnɡ Ténɡ

别名

红藤、赤藤

出处

省藤始载于《本草拾遗》,云:“生南地深山,皮赤如指,堪缚物,片片自解也。”所述产地及形态,与今棕榈科黄藤一致。

来源

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黄藤的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aemonorops margaritae(Hance)Becc.[Calamus margaritae Hance]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见于中海拔或低海拔的森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东南部,海南、广西及云南西双版纳有栽培。

原形态

黄藤,有刺大藤本。茎初时直立,后攀援状。叶羽状全裂,全长2-3m,叶轴顶端延伸成具爪状刺的纤鞭;裂片近对生,50-75对,条状披针形,长25-45cm,宽l-2cm,先端渐尖,叶轴背面有大小不等下弯或劲直的刺;叶鞘无纤鞭但有扁平的刺。肉穗花序开花前为佛焰苞包着,呈纺锤形,长25-30cm,朱端尾状渐尖,外面1枚密被褐色、扁平的直刺,里面的佛焰苞少刺或无刺,开花结果后佛焰苞脱落。雄花序上的小穗轴密集,长约3cm,花密集,雄花长圆状卵形,长5mm;花萼杯状,浅3齿;花冠3裂,约2倍长于花萼;雄蕊6,长约3.5mm,总苞浅杯状。雌花:花萼短筒形,先端3齿裂;花瓣披针形,长约为花萼的2倍;子房卵形,柱头3枚。果实球形,直径1.8-2cm,有18-20行纵列的鳞片,鳞片在每1列上有10-20个,黄色而光亮,有槽纹。种子肾状球形。花期5月,果期6-10月。

性味

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

驱虫;通淋;驱风止痛。主蛔虫;蛲虫;绦虫病;小便淋痛;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研末,每次1g;或打碎口含。

各家论述

1.《纲目》:“黄藤生岭南,状若防已。俚人常服此藤,纵饮食有毒,亦自然不发。席辨刺史云:甚有效。”2.《岭南采药录》:“黄藤,蔓生于原野,状若防已。味甘苦,性平,无毒。能利小便,饮食中毒,以之煮汁频眼即解。”

摘录

《中华本草》

生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生藤

拼音注音

Shēnɡ Ténɡ

别名

羊角藤、大花藤、须药藤

来源

为萝藤科须药藤属植物须药藤 Stelmatocrypton khasianum (Benth.)Baill. [Pentanura khasianm
Kurz]的 。夏秋采集,切片晒干。

性味

甘,温。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行气止痛。用于感冒、支气管炎,风湿关节疼痛,胃痛。

用法用量

2~5钱,水煎或碾粉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生藤

拼音注音

Shēnɡ Ténɡ

别名

羊角藤(《云南中草药》),冷水发汗、水逼药(《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够哈哄(傣名)。

出处

《云南中草药》

来源

为萝藦科植物须药藤全草 。夏、秋采集。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山谷、路旁林中。分布于云南、广西。

原形态

攀援状大藤本。茎浅棕色,皮部有许多突起物,幼枝光滑,老枝有纵绉纹,茎与根有香气。单叶对生;长椭圆形,长4~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淡绿,叶脉赤红色,无毛。聚伞花序腋生;花小,黄白色。大蓇葖果,木质,长椭圆形,呈平行展开,长5~9厘米,先端有弯钧。种子多数,有长的白色绢毛。

化学成分

根含4-甲氧基水杨醛。

性味

甘辛,温。

①《云南中草药》:”甘,温。”

②《云南思茅中草药选》:”甘辛,温。”

功能主治

解表温中,祛风通络。治感冒,气管炎,胃痛,痞胀,风湿疼痛。

①《云南中草药》:”发散风寒,舒筋活络,温胃止痛。治风寒感冒,胃寒疼痛,风湿。”

②《云南思茅中草药选》:”祛风解表,温中行气,止痛。治感冒,流感,头痛咳嗽,气管炎,胃痛,食积气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生藤

拼音注音

Shēnɡ Ténɡ

别名

羊角藤、冷水发汗、水逼药、大花藤、香根藤

英文名

stem of Common Stelmatocrypton

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萝藦科植物须药藤的茎藤。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elmatocrypton khasianum(Benth.) H. Baill.[Periploca khasiana
Benth]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集。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山谷、杂木林中或路旁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原形态

缠绕木质。具乳法;茎浅棕色,具有突起的皮孔,嫩枝有短柔毛,茎与根有香气。叶对生,近革质;叶柄长约5mm;叶征椭圆形,长7-17cm,宽2.5-8cm,先羰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无毛,鲜时绿色,干后淡棕红色;侧脉约7对。花小,黄绿色,4-5朵排列成具短梗的腋生聚伞花序;花萼5裂,内面基部有5个腺体;花冠近钟形,花冠近钟形,花冠简短,裂征5,卵圆形,向右覆盖;副花冠裂征5,与花丝同着生于花冠的基部,并与花丝合生;雄蕊5,花药先端具长毛;伸出花冠喉部之外;载粉器内苦恼有许多四合花粉,载粉器柄长,粘盘粘在柱头号基部;子房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无毛,柱头盘状五角形,先端2裂。蓇葖果叉生成直线,长5-9cm,直径约2cm,熟时开裂。种子先端具白色绢质绒毛。

化学成分

根含4-甲氧基水杨醛(4-Methoxysalicylaldehyde)。

归经

脾;胃经

性味

甘辛;温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行气通络。主感冒;咳嗽;脘腹胀痛;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研粉。

各家论述

1.《云南中草药》:发散风寒,舒筋活络,温胃止痛。治风寒感冒,胃寒疼痛,风湿。

2.《云南思茅中草药选》:祛风解表,温中行气,止痛。治感冒,流感,头痛咳嗽,气管炎,胃痛,食积气胀。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