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蚕

别名

石上藕

来源

兰科斑叶兰属植物偏花斑叶兰 Goodyera secundiflora Lindl.,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

甘、淡、微涩,凉。

功能主治

润肺止咳,清热凉血。用于肺结核,咳嗽,咯血,百日咳,支气管炎。

用法用量

3~5钱。水煎服。

备注

(1)本品还可治神经衰弱、食欲不振、筋骨疼痛等症。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石蚕

拼音注音

Shí Cán

别名

沙虱(《本经》),石蠹虫(《别录》),石下新妇(《本草拾遗》)。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石蚕科昆虫石蛾 或其近缘昆虫的幼虫

原形态

体形如蛾,黄褐色,长约2厘米,展翅阔6匣米。头部略星卵形,黄色,头顶密被黄色及白色刚毛。复眼1对,单眼3个。口器退化,小颚与下唇形成短吻管,适于啜吸。触角1对,基节及末端均黄色,其中央则呈黑褐色。前胸短小,前胸背密生黄色及白色刚毛。中胸背大,两侧各有1黑褐纹。翅2对,密生短毛,不透明,后翅大于前翅;前翅的前缘黄褐色,散布有小形的褐纹,中央有1黑色大纵条,内缘及后缘皆灰褐色,有褐色棱纹,后翅深黄色,外缘暗黑色。足3对,黄色,腿节及跗节的大部为黑褐色。尾端有突出的长刺2条。幼虫略似蚕,有胸足3对,腹部有原足1对,并有腮。

成虫多出现于水边的草木上。卵产于水边的石上或草根上,幼虫孵化后入水中,用丝腺的分泌物缀合叶片、木片、砂石等造成各种管状的栖管而藏身其中,露出头,胸及足匍行于水底,食水草或小虫,渐次化蛹而为成虫。

性味

咸,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吴普本草》:”雷公:咸,无毒。”

③李当之《药录》:”味咸微辛。”

④《别录》:”有毒。”

功能主治

①《本经》:”主五癃,破石淋,堕胎。内解结气,利水道,除热。”

②《别录》:”主石癃,小便不利。”

摘录

《中药大辞典》

石参

拼音注音

Shí Shēn

别名

石豇豆、岩参

来源

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紫花苣苔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oxostigma griffithii (Wight) Clarke [Didymocapus griffithii Wight]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50-2600m的潮湿林中树上或山坡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紫花苣苔
半灌木。茎高20-10cm,四棱形,被短毛。叶对生,同一对叶不等大;较大的叶柄长约5cm,较小的叶柄长约5mm,被短柔毛;叶片膜质,长椭圆形或狭卵形,长4-19cm,被短柔毛;叶片膜质,长椭圆形或狭卵形,长4-19cm,宽1.8-19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偏斜,边缘小钝齿或小牙齿,上面被粗柔毛,下面疏被短柔毛,沿叶脉较密集。聚伞花序在茎上部腋生;花序梗长2-10cm,被短柔毛,有2-10花;苞片小,线状披针形;花梗长1-1.5cm;花萼5裂至基部,裂片相等,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花黄色或淡黄色,长3-3.8cm,外面疏被腺状短柔毛,内面无毛,具紫色斑纹,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2对,花药成对连着;子房长圆形,无毛,柱头2。蒴果狭长形,长6-12cm。种子小,两端各具1条长约1mm的毛状附属物。花期10月,果期11月。

性味

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湿热泻痢;肺热咳喘;跌打肿痛;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