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Yì Bǎ Miè

别名

乌蔹莓

英文名

Root or stem of Delavay Rockvine

出处

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七叶崖爬藤,攀援灌木。茎藤棕黑色,表面有黄色腺点,韧皮纤维长而结实,可成束撕开;小枝红色,无毛,有多数白色皮孔;卷须粗壮,与叶对生,单一或分枝。叶为鸟趾状复叶;7小叶,总叶柄长约6.5cm,疏被皮孔;中央小叶狭椭圆形,长达15cm,宽约3.7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带尖头的锯齿,中脉在表面成沟状,背面突起,小叶柄长达1.5cm;侧生小叶较小,稍贪斜,长约6cm,宽约3.5cm,小叶柄长约5mm;两面无毛。花单性或杂性,聚伞花序腋生,长5.5-7.5cm,分枝成伞形状,近无花梗,被微柔毛;雌花萼片无毛,边缘波状,有睫毛;花瓣4,黄绿色,长圆形,无毛;雄蕊4,花丝线状,花药不育;花盘与子房贴生;子房扁球形,顶部有4裂的柱头。浆果球形,直径约1cm,熟时棕红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etrastigma delavayi Gagn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茎藤,冬季挖根,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中潮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

原形态

七叶崖爬藤,攀援灌木。茎藤棕黑色,表面黄色腺点,韧皮纤维长而结实,可成束撕开;小枝红色,无毛,有多数白色皮孔;卷须粗壮,与叶对生,单一或分枝。叶为鸟趾状复叶;7小叶,总叶柄长约6.5cm,疏被皮孔;中央小叶狭椭圆形,长达15cm,宽约3.7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带尖头的锯齿,中脉在表面成沟状,背面突起,小叶柄长达1.5cm;侧生小叶较小,稍偏斜,长约6cm,宽约3.5cm,小叶柄长约5mm;两面无毛。花单性或杂性,聚伞花序腋生,长5.5-7.5cm,分枝成伞形状,近无花梗,被微柔毛;雌花萼片无毛,边缘波状,有睫毛;花瓣4,黄绿色,长圆形,无毛;雄蕊4,花丝线状,花药不育;花盘与子房贴生;子房扁球形,顶部有4裂的柱头。浆果球形,直径约1cm,熟时棕红色。

性味

味酸;辛;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解毒消肿。主热结膀胱;小便涩痛;无名肿毒;跌打损伤;蛇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一把篾

拼音注音

Yì Bǎ Miè

别名

乌蔹莓,嘿吗野(傣名)

出处

《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来源

为葡萄科植物一把篾 。全年可采。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林中潮湿处。

原形态

常绿藤本,有卷须。茎藤棕黑色,表面有黄色腺点;韧皮纤维长而结实,可成束撕开。掌状复叶,有长柄,小叶长5~12厘米,宽2~3厘米,略呈镰刀状弯曲,边缘有锯齿。复伞房花序腋生,绿色。浆果,大如豌豆,熟时棕红色。

性味

酸麻,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散瘀活血,祛风湿。治膀胱炎,尿道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蛇咬伤,疮疖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