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
《中国药典》:茵陈
拼音注音
Yīn Chén
别名
绵茵陈、茵陈蒿、白蒿、绒蒿、猴子毛
英文名
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滨蒿 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或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 。春季幼苗高
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
性状
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尖锐。气清香,味微苦。
茵陈蒿: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100cm,直径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长1。2~1。5mm,直径1~1。2mm,有短梗;总苞片3~4层,卵形,苞片3裂;外层雌花6~10个,可多达15个,内层两性花2~10个。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炮制
除去残根及杂质,搓碎或切碎。绵茵陈筛去灰屑。
归经
归脾、胃、肝、胆经。
性味
苦、辛,微寒。
功能主治
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
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备注
(1)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可单用一味,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配合大黄、栀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显著者,又可与泽泻、猪苓等配伍。本品退黄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的阴黄病症,也可应用。但须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药同用,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茵陈
拼音注音
Yīn Chén
别名
绵茵陈、白蒿、绒蒿、松毛艾
英文名
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
来源
为菊科植物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 。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除去老茎及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路边。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状。茎直立,高0.5~1m,基部木质化,表面黄棕色,具纵条纹,多分枝;幼时全体有褐色丝状毛,成长后近无毛。叶1~3回羽头深裂,下部裂片较宽短,常被短绢毛;中部叶裂片细长如发,宽约1mm;上部叶羽头分裂,3裂或不裂,近无毛。头状花序小而多,密集成复总状;总苞片3~4层,无毛,外层卵形,内层椭圆形,中央绿色,边缘膜质;花黄色,管状,外层花3~5,雌性,能育,内层花两性5~7,不育。瘦果长圆形,长约0.8mm,无毛。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化学成分
含6,7-二甲基七叶树内酯(6,7-dimethylsculetin)及挥发油,油中主要为a-
蒎烯、茵陈二炔酮(capillin)茵陈烯块(capillene)、茵陈醇(capillanol)、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氯原酸等。
性味
性微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清湿热,退黄疸。
备注
同属植物滨蒿 Artemisia scoparia Wadldst.et Kit. 的幼苗 同作茵陈入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