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一皮草

拼音注音

Yì Pí Cǎo

出处

《峨嵋药植》

来源

为水龙骨科植物扭瓦韦全草 。5~8月连根拔起全草,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阴处石上或树上。分布云南、四川、陕西、湖北西部及西藏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不及40厘米。根状茎粗,长而横走,先端密被鳞片;鳞片卵状披针形,渐尖,褐棕色,有齿,网眼密,中心色较深。叶片线形,长15~40厘米,宽约1厘米,不被毛及鳞片,革质,灰绿色。孢子囊群大,卵圆形,幼时矩圆形,斜列,位于中肋及边缘之间,成熟时密接,幼时有盾形鳞片覆盖。

化学成分

全草含三萜式皂甙。【性味】性微寒,味微苦。

功能主治

①《峨嵋药植》:”浸酒服,治跌打损伤。”

②《藏医常用药物的研究》:”生肌,解热毒。内服治内伤及外伤有脓,外用能治汤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5钱(鲜品O.5~1两);外用:捣敷。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一皮草

拼音注音

Yì Pí Cǎo

别名

小肺筋

英文名

All grass of Contorrti Lepisorus, Contorted Lepisorus

出处

出自《峨嵋药植》

来源

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扭瓦韦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pisorus contortus(Christ) Ching[Polypodium contortum Christ]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连根茎拔起,去泥沙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400-3600m的山地石上或树干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植株高10-30cm。根茎横生,密被褐棕色、卵状披针形鳞片,边缘有疏齿。叶近生;有短柄,长1-2cm,以关节着生于根茎上;叶片革质,线状披针形,向两端渐尖,宽5-10mm,干后反卷或卷曲,沿中脉两侧偶有1-2鳞片;叶脉不明显。孢子囊群大,长圆形,背生于中脉和叶边之间,成熟时密接或多少汇合,幼时有盾状隔丝覆盖。

化学成分

含三萜皂甙。

归经

心;肝经

性味

微寒;微苦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清热解毒。主烫火伤;化脓感染;热涩淋痛;咽喉肿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峨嵋药植》:浸酒服,治跌打损伤。

2.《藏医常用药物的研究》:生肌,解热毒。内服治内伤及外伤有脓,外用能治汤火伤。

摘录

《中华本草》

一匹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一匹草

拼音注音

Yì Pǐ Cǎo

来源

兰科卷瓣兰属植物梳帽卷瓣兰 Cirrhopetalnm andersonii Hook. f.,以全草 入药。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

甘,温。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止咳,消食积。用于跌打损伤,妇女体虚,小儿咳嗽,百日咳。

用法用量

2~5钱。水煎服或酒泡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一匹草

拼音注音

Yì Pǐ Cǎo

别名

一匹叶(《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出处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

为兰科植物卷瓣兰全草 。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于大山岩边的干燥地区。分布四川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须根发达,丛生于节处,粗细均匀,微扭曲,灰白色。密生绒毛。茎圆柱形,长可达60~90厘米,粗3~4毫米,节间长2.5~6厘米;节上生假鳞茎,膨大成纺锤形,基部有丝状鞘。叶单生于假鳞茎顶端,肉质,绿色,狭矩圆形,长6~12厘米,宽1.5~3厘米,先端钝圃,中央微凹下,基部楔形;叶柄约与假鳞茎等长.夏季花序由假鳞茎基部抽出。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温,味甘,无毒。”

功能主治

治咳嗽吐血,风湿痹痛。

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咳嗽吐血。”

②《四川中药志》:”驱风,除湿,活血,消食积。治痨病,妇女虚弱,男子肾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或浸酒。

复方

①治风湿痛:一匹草泡酒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女子虚弱:一匹草炖鸡或内服。(《四川中药志》)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一匹草

拼音注音

Yì Pǐ Cǎo

别名

一匹叶

英文名

All grass of Anderson Cirrhopetalum

出处

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

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帽卷瓣兰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rrhopetalum andersonii Hook.f.[C.henryi Rolfe]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蒸后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附生于树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四川、云南。

原形态

帽卷瓣兰,附生植物。根茎粗壮,粗4-5mm。假鳞茎宽卵形或狭卵形,长约3cm,基部被多数纤维。顶生1叶;具短柄;叶片革质,长圆形,长13-20cm,宽约3.5cm,先端微凹,全缘。花葶纤细,比叶长或短,被2-3枚鞘状苞片;伞形花序具多数花;花苞片短于花梗(连子房)。花淡紫色;中萼片长圆状卵圆形,长约5mm,先端具芒,边缘近先端多少啮蚀状;侧萼片长圆状倒卵形,比中萼片长3-4倍,内侧边缘除基部和先端外粘合,先端钝;花瓣长圆表,比中萼片稍短,先端具芒,边缘具流苏;唇瓣肉质,中部弯曲,全缘,生于蕊柱足上;蕊柱齿短;花药前面边缘梳状。

化学成分

全草含联苄类成分:卷瓣兰联苄定宁(cirrhopetalidinin),大叶兰酚(gigantol),卷瓣兰联苄定(cirrhopetalidin),卷瓣兰联苄宁(cirrhopetalinin),山药素Ⅲ(batatsin
Ⅲ)。还含菲类成分:卷瓣兰菲定(cirrhopetalanthridin),卷瓣兰菲灵(cirrhopetalin)。

归经

肺;脾经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润肺止咳;益肾补虚;消食;祛风活血。主风热咳嗽;肺燥咳嗽;肺痨咳嗽;百日咳;肾亏体虚;小儿食积;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

复方

1.治风湿痛:一匹草泡酒服。(《四川中药志》)2.治女子虚弱:一匹草炖鸡或肉服。(《四川中药志》)

各家论述

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咳嗽吐血。2.《四川中药志》:驱风,除湿,活血,消食积。治痨病,妇女虚弱,男子肾亏。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