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柚木
拼音注音
Zǐ Yóu Mù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柚木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ectona grandis L.f.
采收和储藏:春、夏、秋季均可采收,切碎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900m以下的潮湿疏林中。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引种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印度、缅甸、以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原形态
柚木,落叶大乔木,植株高可达40m。小枝四棱形,具4深槽,被灰黄色或灰褐色星状绒毛。单叶对生;叶柄粗壮,长2-4cm;叶片厚纸质或革质,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15-45cm,宽8-23cm,基部楔形而下延,全缘,先端钝圆或渐尖,表面粗糙,背面密被灰褐色至黄褐色星状绒毛;侧脉7-15对。圆锥花序顶生,长25-40cm,直径达35cm以上,花有香气,多数,细小,仅少数能育;花萼钟状,长3-4mm,被白色星状毛,裂片5-6,短于萼管;花冠白色,长不及5mm,花冠管长2.5-3mm,裂片5-6,长约2mm,先端圆钝,被毛及腺点,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近等长,略伸出于花冠外。核果球形,长、宽各约12-18mm,密被具柄树枝状绒毛,完全被膜质密生网脉的宿萼所包。花期6-8月,果期9-12月。
化学成分
叶含有柚木萜二醇(tectograndino1),柚木萘醌(tectograndone),叶绿素(chlorophyll)a和b,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及酚类化合物(phenolic
compounds)。 种子油脂肪酸成分:辛酸(carplic acid),癸酸(capricacid),月桂酸(lauric
acid),十四烷酸(myristic acid),棕桐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l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及花生酸(arachidicacid)等,其中以亚麻酸含量最高(>53%)。 根含拉杷醇(lapachol),茜草色素(mujistin),去氢-
α-拉杷醌(dehydro-α-lapachone),β-拉杷醌(β-lapachone),抽木属醇(tec-
tol),乌楠醌(tecgnuinone),去氢抽木属醇(dehydrotecd),β-谷甾醇(β-sitO6terol),1-羟基-2-甲基-
蒽醌(1-hydroxy-2-methyl-
anthraquinone),美决明子素(obiusifolin),白桦脂酸(betulinicacid)和帕奇巴星(nachybasin)。
药理作用
1.抗癌作用 口服或皮下注射拉杷醇150mg/kg/天,连续4天.对小鼠W256有抗癌作用,肿瘤抑制率87%。本品钠盐对小鼠白血病L1210也有效。
2.其他从紫柚木籽分离出的蛋白质,含有多种氨基酸。动物喂饲试验表明,由于食物中蛋白质过多能显着增加大鼠体重(包括肝重),提高肝脏AST和ALT活性和总脂质含量,但血清中的AST、ALT活性降低。此外,拉杷醇还有抗海洋微生物及抗锥虫作用。在对一种藤壶(Balanus
improvisus)半数致死量试验中,拉杷醇对之有明显拮抗作用,它对这种藤壶壳[45Ca]和[14C]吸收抑制作用很强。
性味
味苦;微辛;微温
功能主治
和中止呕;祛风止痒。主恶心;呕吐;风疹瘙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0g;或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洗。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