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内痈部-《疡医大全》
五脏六腑内痈、内疽、 瘕、痞癖止,皆汇于此部中,以便检阅参治。
内痈门主论
凡人胸腹有十一募。募者,各脏腑阴会之所也。《灵枢》云∶发内痈内疽者,其本经募上肉必浮肿,募中必时时隐痛,浮肿为痈,隐痛为疽,此即内痈内疽之验也。
但内痈有治法,而内疽无治法,何也?盖内痈内疽其病原无殊,唯在根浅根深之别耳。根浅者为痈,根深者为疽,若临证用药,攻补得宜,无不收效。至募有十一,而内痈仅九证者,何也?盖胆府形如膜皮,无出无纳,汁清气洁,不生内痈内疽,若夫膀胱,亦如膜皮,中惟浊水,故古今书籍,并无讲及内痈内疽者,是以未敢详载。虽然中极穴即膀胱募也,今人间有中极穴或浮肿或隐痛者,所见证候竟同小肠痈相似,则治法亦当按小肠痈治之可也。俟后之学人留意焉。
验内痈法∶凡遇生内痈疑似者,但与生黄豆五粒,令病患嚼之,口中无豆腥味者,是其候也。
书云∶凡内痈俱系膜内成患,外皮不腐。
齐氏曰∶脏腑肠胃,内痈内疽,其疾隐而深藏,目既不见,手不能近,所至难矣。但以诊脉辨之,亦可知也。若其脉洪数者,脓已成也;设脉迟紧,虽脓未就,已有瘀血也,宜急治之。不尔,则邪气内攻,腐烂肠胃,不可救也。
心痈门主论
经曰∶巨阙隐隐痛者心疽,其上肉微起者心痈。(巨阙穴在鸠尾下一寸,心之募也。)
王肯堂曰∶心痈始发巨阙穴,必隐痛微肿,令人寒热身痛,头面色赤,口渴随饮随干。由心火炽盛,更兼酷饮嗜热而成,宜服凉血饮。如酒毒为病,宜升麻葛根汤治之。但此证甚属罕有,而治法不可不备。
心痈门主方
凉血饮
生地 麦门冬 连翘 天花粉 木通 赤芍 荆芥 车前子 瞿麦 白芷 甘草 薄荷 山栀(各等分)
灯芯为引。潮热引加淡竹叶。
升麻葛根汤
升麻 柴胡 黄芩 白芍 葛根 木通 山栀 黄连 甘草 水煎服。
肝痈门主论
经曰∶期门隐隐痛者肝疽,其上肉微起者肝痈。(期门穴,又名肝募,在乳旁一寸半,再直上一寸半。)
《素问》曰∶肝痈两 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华真君曰∶肝痈不可用针刺,须用内消内散。(《秘录》)
陈远公曰∶人素多恼怒,容易动气,一旦两胁胀满,发寒发热,已而胁痛之至,按之疼不可忍,人以为肝火盛也,谁知肝叶生疮乎!人但知肺生痈,不知肝亦能生痈也,且《灵》、《素》诸书,亦未详言,得毋创论以惊俗乎!余闻异人云∶胁疼手不可按者,肝叶生痈也。《灵》、《素》未详者,以肝痈世不常有,所以略之也。凡古今之气运不同,痈毒之生长不一,肝能生痈,乌可缺而不论乎!况肝之生痈,未尝无理也,肝一恼怒,则叶开张,肝气即逆,大怒之后,肝叶空胀,未易平复。设使时加恼怒,是肝叶竟不得安,且怒后必然动火,怒益多而火益盛,盛必灼干肝血,血干则肝气大燥,无血养肝,更易发怒,欲不郁结成痈,乌可得乎?然痈生于内,何从而见,然外可辨也。肝痈生在左而不在右,左胁之皮必见红紫之色,而舌必见青色也。此而辨之,断断无差,治必以平肝为主,佐以泻火去毒,切不可因循令其溃烂而不可救也。化肝消毒汤∶白芍、当归各三两,金银花五两,黑山栀五钱,生甘草三钱。水煎三剂疼止,又减半服,数服全愈。(《冰鉴》。此方以归芍入肝以滋肝血,则肝血骤生,易平肝血之燥,又得甘草缓急,栀子清火,银花解毒,安得不效哉。唯是火毒大盛,肝血大亏,不如此大剂,亦自徒然。倘执以肝火之旺,非肝痈之证,只用当、芍治胁痛,必不效也。)
又曰∶有左胁大痛,按之尤甚,此肝痈耳,非胁痛也。肝痈多得之恼怒,前条已论之矣。然而忧郁亦能生痈也,惟恼怒得者其痛骤,忧郁得者其痛缓,初痛之时,逍遥散大剂煎饮,痛立止矣,何至成痈也。因失于速治,而肝中郁气,若不能宣,而血因之结矣。血结不通,遂化脓而成痈,其势似缓,然肝性最急,痈成而毒发甚骤也。
有胁疼数日而死者,正因生痈毒败而死,非胁痛能死也,可不急为治之乎!宣郁化毒汤∶柴胡、薄荷、香附各二钱,白芍、当归、金银花各一两,生甘草、天花粉各三钱,陈皮、枳壳各一钱,水煎服,四剂全愈,重则六剂,后用四物汤大剂调治,不再发也,此证世不常有,前论已悉,然肝痈少见,而胁痛世所常有,余特发明忧郁之能成痈,又如此人知急治,何至成痈哉。
朱丹溪曰∶肝痈始发期门穴,必隐痛微肿,令人两脚胀满胁痛,侧卧则惊,便溺艰难,由愤郁气逆而成。初服复元通气散,次服柴胡清肝汤;痛胀已止,宜六味地黄丸;脾虚食少,佐以八珍汤滋肾补脾治之。
肝痈门主方
救肝败毒至圣丹 (岐天师)治肝痈。
当归 白芍(各三钱) 黑山栀 生甘草(各三钱) 金银花(十两,水十碗,煎汁四碗听用)
以金银花汁二碗加水二碗同煎服,渣又加水二碗同前存金银花汁二碗,煎一碗,服二剂愈。
脾疽门主论
经曰∶章门隐隐痛者脾疽,其上肉微起者脾痈。(章门穴,又名脾募,在脐旁开六寸,高上二寸。)
王肯堂曰∶脾痈始发,章门穴必隐痛微肿,由过飧生冷,兼湿热或瘀血郁滞脾经而成。令人腹胀,咽嗌干燥,小水短涩,宜大黄汤、赤豆苡仁汤二方合而用之,腹胀全消,宜六君子扶脾调理。
肺痈肺痿门主论
经曰∶中府陷陷痛者肺疽,其上肉微起者肺痈。(中府穴,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指。)
《素问》曰∶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王注云∶满,为脉气满实;肿,谓痈肿,肺之痈喘而两 满。)
《内经》曰∶血热则肉败,营卫不行必将为脓。大凡肺疮当咳嗽短气,胸满时唾脓血,久久如粳米粥者,难治。若呕脓而不止者,亦不可治。其呕脓而自止者,将自愈,其脉短而涩者,自痊。浮洪而大者难治。其面色当白而反面赤者,此火之克金,皆不可治。(《全书》)
《千金》曰∶咳唾脓血,其脉数实,为肺痈。若口中咳,即胸中隐痛,脉反滑数,此肺痈也。
张仲景曰∶肺痈吐脓如米粥,咽燥振寒。
又曰∶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问曰∶病者咳逆,何以知其肺痈,当以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如?曰∶寸脉微而数,微为风,数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逼于荣,吸气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卫,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吐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问曰∶振寒发热,寸脉滑数,其人饮食起居如故,此为痈肿。医反不知,以伤寒治之不应。何以知有脓?脓之所在,何以别知其处?师曰∶假令脓在胸中者,为肺痈。其脉数,咳吐有脓血,设脓未成,
其脉自数紧。但数为脓已成矣。
《金匮方论》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王肯堂曰∶治吐脓血如肺痈状,口臭,他方不应者,宜消风散。(荆芥、川芎、羌活、人参、茯苓、防风、藿香、蝉退各二钱,浓朴、陈皮各五钱,为末是也。)入男子发灰研细,入和之,清米汤下,可除根,只两服,亦治吐血。(《准绳》)
又曰∶肺痈已破,入风者不治。
《精要》曰∶劳伤血气,腠理虚而风邪乘之,内盛于肺也,则汗出恶风,咳嗽短气,鼻塞项强,胸胁胀满,久久不瘥,已成肺痿也。
又曰∶起于肺痈者,由食啖辛热炙 ,或酣饮热酒,燥热伤肺所致。治之宜早。
王氏曰∶患肺疽者项强。盖肺系在项,肺伤则系伤,故牵引不能转侧。肺者气之本,其华在毛,其充在皮,故皮肤不泽。
张景岳曰∶此证初起,邪结在肺者,惟桔梗杏仁煎为治此之第一方。(《全书》)
齐德之曰∶肺者,五脏之华盖也。处于胸中,主于气,候于皮毛,劳伤血气,腠理虚而风邪乘之,内感于肺也。故汗出恶风,咳嗽短气,鼻塞项强,胸胁胀满,久久不瘥,已成肺痿也。
又曰∶肺痿之候,久嗽不已,汗出过度,重亡津液,便如烂瓜,下如豕膏,小便数而不渴。渴者自愈;欲饮者将瘥。此由肺多唾涎,而无脓者,肺痿也。
又曰∶肺疮之候,口干喘满,咽燥而渴甚,则四肢微肿,咳唾脓血,或腥臭浊沫,胸中隐隐微痛者,肺疽也。始萌则可救,脓成则多死。
马益卿曰∶肺痈治法要略,先以小青龙汤一贴,以解其风寒邪气,然后以葶苈大枣泻肺汤、桔梗汤、苇茎汤,(见《金匮要略》)随证用之以取脓,此治肿疡之例也。终以内补黄
汤以补里之阴气,此治溃疡之例也。
薛立斋曰∶凡劳伤血气,腠理不密,外邪所乘,内感于肺,或入房过度,肾水亏损,虚火上炎,或醇酒炙
,辛辣浓味,熏蒸于肺,或咳唾痰涎,汗下过度,重亡津液,皆能致之。
又曰∶大抵劳伤血气,则腠理不密,风邪乘肺,风热相搏,蕴结不散,必致咳嗽者。若误用汗下过度,则津液重亡,遂成斯证。
又曰∶此证皆由脾土亏损,不能生肺金,肺金不能生肾水,故始成则可救,脓成则多死。苟能补脾肺,滋肾水,庶有生者,若专攻其疮,则脾胃益虚,鲜有不误者矣。
陈远公曰∶人有胸膈间作痛,咳嗽时更加痛,手按之更增气急,人以为肺咳也,谁知肺热生痈乎!夫肺为娇脏,药食所不到者,故治之甚难,治法似宜泻火以救肺,药既不入肺,而肺为脾子,脾经未尝不爱药也。补脾土则土能生金,平肝木则金不克木,清心火则火不刑金,三经有益于肺,无损于金,则肺气得养,后以消毒之品解肺之邪,何痈不散乎。全肺汤∶元参三两,金银花五两,麦冬二两,生甘草五钱,花粉、茯苓、白芍各三钱。水煎服二剂,痛减内消矣。(《冰鉴》。按痈疽证必须内消,不可令其出毒。内消之法,总不外心肝脾三经,而别无消痈之道也。或曰∶肺之于肾也,独不可治肾以消乎?然肺痈虽成于火灼肺金之液,实因肺气之自虚也,补肾虽或能使肺不来生肾,但肺肾相通,补肾之水,恐肺气下降,而火毒反不肯遽散,不若止治三经,使肺气得养,自化其毒,不遗于肾为妙也。)
又曰∶人有胸膈作痛,咳嗽不止,吐痰便觉疼甚,按之痛不可忍,喉间闻腥臭之气,随吐脓血,此肺痈不但已成,而且已破矣。未破者易消,已破者难治,以脓血未能遽尽耳。然得法亦无难也。夫肺之生痈者,因肺火不散也,然肺火之来,因肺气之虚也,肺虚而后火留于肺,火盛而肺结为痈,不补虚以散火,而未成形者何以消,已成形者何以散,即溃烂者又何以愈哉,是虚宜补矣。然补何脏乎?若补肺虚,而肺不能直补,只补胃气,则肺气自旺也。今痈已破,多吐脓血,则肺气尤虚,虽毒瓦斯尚存,不可纯泻其毒,于补气之中而行攻散之法,则毒易化,而正气无伤也。
完肺饮∶人参一两,元参、金银花各二两,蒲公英五钱,花粉、桔梗、生甘草各三钱,黄芩二钱。水煎,一服脓必多,二剂渐少,又三剂疼止,脓血亦止,六剂全愈。(此方补胃气,即泻胃中之火,旺胃气而肺气自不能衰,泻胃火而肺火自不能旺,所以败毒生肉也。虽诸药亦能入肺,不单入胃,然入胃者十之八,入肺者十之二,仍是治胃益肺之药也。或问肺痈已破,病已入里,似不宜升提肺气,南昌喻嘉言谓∶宜引之入肠,而先生仍用桔梗开提肺气,恐不可以为训。嗟乎!余所用药,无非治胃之药,药入于胃,有不下引入肠者乎!然肺气困顿,整肃之令不行,用桔梗以清肺,上气通而下行更速,然则上之开提,正下行之迅逐也。)
又曰∶人有久嗽后肺受损伤,皮肤黄瘦,咽喉嘶哑,自汗盗汗,不得卧,吐稠痰腥臭,毛悴色焦,嗽时必忍气须臾,轻轻吐痰,始觉膈上不疼,否则大痛,气息奄奄,入以为肺痈也,谁知肺痿生疮乎!本不可救,然治之得法,亦有生者。夫肺痈与肺痿不同,肺痈生于火毒,治之宜速;肺痿成于劳伤,治之宜缓。火毒宜补中用泻,劳伤宜补中带清。清与泻不同,而补则同也。泻中用补,可用大剂,清中用补,只宜小剂,勿伐勿助,若有若无,始奏功也。养肺去痿汤∶金银花、麦冬各三钱,生地、百合各二钱,紫菀、百部各五分,生甘草五钱,款冬花、贝母、白薇各三分,天冬一钱。水煎服,十剂膈疼少减,便有生机矣。又十剂更轻,又十剂渐愈,共六十剂始全愈也。(此方不寒不热,养肺气于将危,保肺叶于将痿,实有奇功,若图效捷于一旦,必致轻丧于须臾,宁忍耐以全生,勿欲速而送死。)
又曰∶有膏粱子弟,多食燔熬浓味,美醴香醪,以至舌干喉燥,吐痰吐血,喘急膈疼,不得安卧,人以为肺经火炽,谁知肺痈已成乎!夫肺为五脏华盖,喜清气畅达,恶燥气炎蒸。今所食无非辛热,则五脏之中,一团火气,火性炎上,而肺独受其害,不能下生肾水,肾水无源则益加燥势,必取资于肺,肺金又病,不益虚其虚而燥其燥乎!况各经纷纷来逼,火烈金刑,肺间生痈,必至之势也。治法化毒之中,益以养肝降火之内,济之补肾,庶有成者可痊,未成者可散也。扶桑清肺丹∶桑叶五钱,紫苑二钱,贝母、生甘草、百合、阿胶、人参各三钱,犀角屑五分,款冬花一钱,杏仁七粒,金银花、熟地各一两,水煎调犀末,服数剂可收功也。(此方肺肾同治,全不降火,盖五脏之火,因饮食而旺,乃虚火也。故补水而金气坚,虚火息,况补中带散,则非呆补,火毒又易解也。)
朱丹溪曰∶痈疽发于内者,肺痈、肝痈、肾痈、肠痈、囊内痈、附骨痈。惟肺痈须先解表,今特表而出之。
陈实功曰∶夫肺痈者,金受火刑之证也。盖肺为五脏华盖,其位至高,其气至清,内主乎气,中主声音,外司皮毛,故肺金独旺于秋者,应其清轻之候也。倘有所克,其病自生。先因感受风寒,未经发越,停留肺中,初出其候毛耸恶风,咳嗽声重,胸膈隐痛,项强不能转侧者,是其真候也。久则鼻流清涕,咳吐脓痰,黄色腥秽,其则胸胁胀满,呼吸不利,饮食减少,脉洪自汗,法当清金甘桔汤主之,麦冬清肺饮调之。亦有七情饥饱劳役,损伤脾肺者;亦有劳力内伤,迎风喊叫,外寒侵入,未经解散,致生肺痈者。脉必浮而微数,胸热气粗,寒热往来,咳嗽痰生,通用金鲤汤、蜡矾丸、太乙膏,相间服之,亦效。(《正宗》)
又曰∶如手掌皮粗,六脉洪数,气急颧红,污脓白血,呕哕溺水,鼻塌不飧饮食者,俱为不治。
又曰∶如身凉脉细,脓血交流,痰色鲜明,饮食知味,脓血渐止者无妨,反此则死。
又曰∶如久嗽劳伤,咳吐痰血,寒热往来,形体消削,咯吐瘀脓,声哑咽痛,其候传为肺痿,百死一生之候。治宜知母茯苓汤主之,人参五味汤调之。
岐伯曰∶凡人有病气喘呕咳者,乃肺病也。肺乃金脏,又娇脏也,居于心之上,瓣如莲花,色红蒂紫,咽管之下,即是肺经司气之出入,不容食物。咽之上有胃厌,即小舌头也,胃厌遮住咽门,饮食之类始能直入食管,而下通于胃。倘人饮食之时多言,胃厌不及遍蔽咽门,设有米食之类入于气管,则必咳不已,可见气管不容一物,可知药亦不能直入也。治肺之法,正治甚难,转治以脾,脾气有养,则土自生金,喘咳自已。故五脏这中,除肺一经之外,俱可正治,独肺经不可正治。然则肺经生痈疡,何以治之耶?清金消毒汤主之。(《秘录》)
又曰∶盖痈生胸腹之内,无不生于火与邪,若外用末药调敷,则相隔甚遥,必须内消为得。然痈势甚大甚急,一杯水何能救车薪之火,故必大剂救肺消毒至圣丹煎饮,而火邪自散,而痈疡自消。倘日以敷药调治于皮肤之外,或以小剂而求散于汤饵之中,吾见其必死而已矣。
张仲景曰∶疮疡之疾,发于火邪之盛,其由来非一日矣。欲消其火邪,岂是寻常细小之药所能去乎?故必多用重药以劫治之。然而散邪之药,俱耗真阴,多用重用,皆能取败,惟金银花败毒而又不伤气,去火而又能补阴,故必须此品为君,第此品性纯而正,乃正人君子也。譬如正人君子,必同郡攻击于群小之中,始不致偾事而召祸,所以多至十两或一斤,始可取胜于眉睫。然徒借此一味,又觉势单力薄,当以他药相助成功,各有妙理,非泛然而用之者也。或加麦冬以滋肺,或加归芍以润肝,或加地榆以凉大肠,或加甘草以泻火,或加栀子以清热,或加薏苡仁以去湿,惟在用者审之。
冯鲁瞻曰∶肺痈者,劳伤气血,内有积热,外受风寒,胸中满急,隐隐作痛,咽干口燥,时出浊唾腥臭,若吐脓如米粥者死。脉滑数或实大,凡患者右胁按之必痛,须用肺痈神汤,未成即消,已成即溃,已溃即愈,屡用屡验者也。(《锦囊》)
又曰∶夫人一身之气全关于肺,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肺热则津不行而肌肉甲错,(甲错者,肌不润泽也。)多生肺痈。痈者,壅也,肺气郁热久壅而成也。盖咳久伤肺,元气渐虚,其人有寒热往来,自汗
,口中有浊唾涎沫,或咳嗽唾中有红线脓血,或多唾涎沫而无脓,寸口脉数而虚涩,或虚洪者,名曰肺痿,热在上焦故也。如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咽燥喘渴,四肢微肿,先吐血而后吐脓,胸中甲错,或遍热烙手,喜偏侧于右睡而不能左卧,左卧则喘急不安,其痰似脓血腥臭,以水验之,则沉而不浮,其脉数而有力者,名曰肺痈。因劳伤血气,腠理开而受邪,寒搏于血,蕴结成痈,积热不散,败血为脓,咳伤肺叶而成,按其右胁必痛者是也。若已破入风者不治。吐脓如米粥者难治。然痿为正气虚,痈为邪气实,其肺痿治法,在乎养血养气,养神清金;而治肺痈,在于补养气血而兼排脓也。然肺痿亦有寒者,必头眩吐涎沫而不咳,不渴而遗尿,此为肺中冷而心中有湿液也。古人用炙甘草、干姜治之,以补虚劳也。
又曰∶古一妇人二十余岁,胸膺间一窍,口中所咳脓血与窍相应而出,以人参、归、 补气血之剂加退热排脓等药而愈。
娄金善曰∶肺痿属热,如咳久肺伤,声哑声嘶咯血,此属阴虚火热甚,是本论治。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用炙甘草、干姜此属寒也。肺痿吐涎多,心中温液者,用炙甘草汤以补虚劳也。亦与补阴虚火热不同,是皆宜厘清之,故肺痿又有寒热之异也。
周文采曰∶其候应乳上下隐隐而痛者,肺疽也。若肉微起者,肺痈也。初起俱可救,若日久唾脓臭败者,不可治也。但诊其脉微紧而数者,未有脓也。若紧甚而数者,已有脓也。若脓如粳米粥及呕脓不止,其脉浮大而面色赤者,俱为难治。若脓自止,其脉短而涩,面色黄白者,皆可治。何以言之?盖脉浮大面赤,此心火克肺金也,故难治;若脉短涩及面白者,此肺气未损也,故可治。治法当补肺泻火,止嗽定喘为主。(《集验》)
《圣惠》曰∶中府(穴名,在云门下一寸六分,乳肋间动脉应手陷中者是也。)隐隐而微痛者,肺疽也。上肉微起者,肺痈也。是以候始萌则可救,脓成则多死。若欲知有脓者,但诊其脉,若微紧而数者,未有脓也∶紧甚而数者,已有脓也。
申斗垣曰∶其证现于秋冬可救者,何也?肺旺于秋是也。冬寒水旺,子能救母,子母相生,故云可救为顺。是春夏木旺火胜之时,肺金病再遇火旺之时,烁石流金,金受火克,此为逆,故难治也。(《启玄》)
李东垣曰∶夫肺者五脏之华盖,处于胸中,主于气,候于皮毛,劳伤血气,腠理虚而风邪乘之,内感于肺也,则汗出恶风,咳嗽短气,鼻塞项强,胸胁胀满,久久不瘥,已成肺痿也。肺痿之候,久嗽不已,汗出过度,重亡津液,便如烂瓜,下如豕脂,小便数而不渴,渴者自愈,欲饮者将瘥,此由肺多唾涎沫而无脓者,肺痿也。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至于荣,则吸而不出。所以风感皮毛,热伤血脉,风热相搏,气血稽留,蕴结于肺,变为肺疽。诊其脉候寸口脉数而虚者,肺痿也;数而实者,肺疽也。其肺疮之候,口干喘满咽燥而渴,甚则四肢微肿,咳嗽脓血,或腥臭浊沫,胸中隐隐微痛者,肺疽也。
龚居中曰∶经曰,肺伤善痿,痿则火郁邪壅,致金燥烈,肺虚气不能升降,以充百脉,痈则金体受伤,肺叶焦枯,息亦不利,则火邪无以泄,郁遏熏蒸,致咯咳嗽血,血渗妄行,必中府、云门隐痛,咳则喉腥,脉洪数而虚,久则腐化而出,遂成肺痈不治之证。若脓血自止,脉来短涩者,不治自愈。以脉经本部之脉在也。
冯鲁瞻曰∶咳而膺乳痛,即看痰色如何。若浓浊如脓,或黄或赤,口中臭,即从肺痿、肺痈治。以脉数而虚者为肺痿;脉数而实者为肺痈。
又曰∶肺痿咳吐,咽燥欲饮水者自愈,张口短气者死。
肺痈门主方
金鲤汤 (《正宗》)肺痈已成未成,胸中隐痛咯吐脓血者。
金色活鲤鱼(一尾约四两重) 川贝母(一钱,去心)
先将活鲤鱼连鳞剖去肚肠,勿经水气,以贝母末掺在鱼肚内,线扎之。用上白童子小便半大碗,将鱼浸童便内,重汤顿煮,鱼眼突出为度。少顷取起,去鳞骨,取净鱼肉浸入童便内顿热,鱼与童便作二三次,一日食尽,其功效甚捷。
排脓散 肺痈口吐脓血之后,宜服此药,排脓秽,补肺气。
人参 黄 白芷 五味子(等分)
上研细末,每服三钱,食后蜜汤调服。
又方
金银花(八两) 当归 麦门冬(各二两) 白芍 山栀(各三钱) 生甘草 玄参(各一两)
水八碗煎一碗服。渣用水四碗煎半碗服。
又方
蒲公英 当归 生甘草(各一两) 金银花(二两) 乳香(去油研细) 黄芩(各一钱)
水五碗煎一碗,再入乳香细末调和服下。
清金消毒汤 (《秘录》)
金银花(八两) 当归(二两) 玄参 麦门冬 生甘草(各一两) 水煎服。
(岐天师曰∶此方数品中,唯麦冬乃清肺火之品,余俱入脾、入肝、入心之药,而用之者何也?盖入肝则平木,而不必肺金用力而制之,则肺金得养矣。入心经则心火不凌肺金,而肺金又得养矣。入脾则脾土能生肺金,而肺金又得养矣。虽乃治脾、治心、治肝之药,似乎隔一隔二隔三治法,其实乃正治肺金也。
雷公曰∶我意方中加白芍三钱平肝火,使心火弱不来克肺也。
孙真君曰∶隔一隔二隔三之治,其实原正治肺经,此等议论大开聋聩,凡肺病皆宜如此治之,勿谓天师专治肺痈立论,而不通于凡治肺病也。
救肺败毒至圣丹 (岐天师)。
金银花(十两) 玄参 麦门冬(各三两) 生甘草(五钱)
水十碗,煎四碗服。
肺痈神汤 (《锦囊》)
薏苡仁(五钱) 黄 (蜜炙) 白芨 金银花 桔梗(各一钱) 川贝母(一钱六分) 甜葶苈(八分微炒) 陈皮 甘草节(各一钱二分)
姜水煎,食后徐徐服。新起加防风一钱,去黄;溃后加人参一钱;久不敛加合欢皮一名夜合,即槿树皮一钱。
肺痈久不敛口者(《冯氏锦囊》)合欢树皮、白蔹煎服最佳。
桔梗汤 治咳脓腥血肺痈。
桔梗(炒) 贝母 桑白皮(炙) 枳壳 黄 (炙) 当归 防己 地骨皮(各一钱) 甜葶苈(炒) 栝蒌仁 杏仁(杵) 薏苡仁(各五分) 百合(炒)
五味子(炒杵各一钱五分)作三剂,水煎服。
历验方 陈芥菜卤服之。埋地下三年者,每早用数匙冲开水服,或作酱油入菜吃一百二十天,不可间断。
又方 陈芥菜 灰,白汤调下,可许见效一半。
又方 白芨研细末。每服三钱,入藕粉内调服,不过三五两即愈。或炖蛋糕或和粥中服之,并效。
又方 扁柏叶捣取自然汁半杯,入麦芽糖二两,隔水炖化,清晨冲开水服之,三次自愈。
韦庙独行方 治心胸甲错为肺痈,黄昏汤主之。
夜合皮(夜合树,按本草即乌农树也。)掌大一片,水三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肺痈
第一次服四剂。(钱青抡。)
薏苡仁 条芩 苦丝瓜 甘草(各一钱) 川贝母 赤芍 栝蒌仁 桔梗 广陈皮 升麻 牡丹皮(各一钱二分)引加黑枣二个,生姜一片,食后煎服。如大便不通加火麻仁。
第二次服四剂。
川贝母 赤芍 天花粉 甘草 栝蒌仁 杏仁 连翘 独活 知母 桔梗 百合(各等分) 灯心(十根) 白果肉(七个) 食后煎服。
第三次服四剂。
川贝母 甘草 栝蒌仁 独活 天花粉 桔梗 麦门冬 赤芍 知母 百合(各等分) 灯心(十根)
白果肉(七个)照前服。以后白鲞、红萝卜、鸭蛋终身不可食,食则后发不治。大荤一年后方可吃,茹斋更妙。
又方 绿橘叶洗净捣绞汁一盏服之,吐出脓血即愈。
奇验方(周鹤仙。)凡人肺痈初起时咳,两胸胁即疼者是也。即宜速服此方,神效。
玄参(八两) 天门冬(四两) 桔梗(二两) 甘草(一两炙)
水十碗煎至二碗,再入蒲公英、金银花各五钱,再煎至一碗,饭食后服之。初起者即消,日久者即生肉,真奇方也。
又方
洋糖(二斤半) 牯猪肚(一副) 杉木炭(一分) 肉桂(一分) 糯米(七粒)
将猪肚洗净,以上项药装入肚内线缝好,锅煮一大块,每早割一块,水酒下。荤只吃牯猪肉、肚肺、鲫鱼,余俱戒,一百二十天全愈,屡效。每清早未洗面时,用陈芥菜卤冲水饮一盅,洗面后再吃制猪肚。
又方 用日久龌龊竹灯挂子一个,连宿油垢烧灰存性,研末,黄酒送下三钱即愈,极奇神效方,不可轻忽。
肺痈神方(何继充家宝,曾救治多人,真神方也。)
怀生地(酒炒二钱五分) 麦门冬(二钱) 薏苡仁(四钱) 当归(酒浸) 枣仁(炒) 大贝母 苏子桔梗 栝蒌仁 百合(各一钱) 牡丹皮 桑白皮(蜜炙各七分)
白芨(八分) 炙甘草(二分)汉防己(六分) 黄 (一钱二分)
白水煎。加减法∶若睡不宁用枣仁,睡既宁即去枣仁,加北五味子七粒;如咳嗽气促,去桔梗加款冬花一钱;咳嗽作恶心,加土炒白术一钱。
滋阴清化丸 (何继充。)
天门冬(去心) 甘枸杞 麦门冬(去心) 知母(酒洗) 生地(酒洗) 当归(酒洗) 熟地(酒煮)川贝母(去心各二两) 北五味(七钱) 粉丹皮 山萸肉
玄参(各一两) 白茯苓 怀山药(各一两五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空心白汤送下三钱。
百合汤 肺痈主方。
枣仁 怀生地 当归 黄 汉防己 苏子 栝蒌仁 桑白皮 川贝母 百合 薏苡仁 牡丹皮 甘草 桔梗 白水煎。有嗽加款冬花。
肺痈神方 真麻油浸三棱、白果收藏,浸二年者须服五六枚,浸三四年者只服二枚即愈。
肺痈奇方石膏 寒水石 鹅管石 井泉石 龟背石(火 ,人乳内淬存性) 川贝母(各一两) 炙甘草(三钱) 款冬花(五钱焙)
上乳极细末听用,临卧时用细芽漱口,再将药称一分装在芦柴管内,按在喉咙口用气慢慢吸进喉中,仰卧片时,再饮茶二三口吞下,待至五更时又如此吸一服。
桔梗杏仁煎 (张景岳。)治咳嗽吐脓,痰中带血或胸隔隐痛将成肺痈者,此方为第一。(此桔梗汤之变方也。)
桔梗 杏仁 甘草(各一钱) 金银花 麦门冬 夏枯草 百合 阿胶 连翘(各二钱) 红藤 贝母(各三钱) 枳壳(一钱五分)
水二盅煎八钱,食远服。(如火盛兼渴者加天花粉二钱。)
皂荚丸 治肺痈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眠。
皂荚(刮去皮、弦,酥炙)
为末蜜丸。以枣膏和汤服三丸。(喻嘉言曰∶火热之毒结聚于肺,表之理之,温之清之,曾不少应,坚而不可攻者,令服此丸,庶几无坚不入,聿成洗荡之功,不可以药之微贱而少之也。本方加蛤粉等分为末,名皂蛤丸,治妇人风邪客于乳房,而成奶痈,每服二钱酒下,此药能导其汗,散其风邪,汗出而病自愈矣。)
救肺痈垂危仙方鱼腥草 煎汤打鸡蛋吃,不过数次,即可回生。
肾痈门主论
经曰∶京门隐隐痛者肾疽,其上肉微起者肾痈。(京门穴,又名肾募,在身侧腰中监骨下肋间。)
《素问》曰∶肾痈脚下至小腹满。(大奇论曰∶脚下当作 下。)
张仲景曰∶小腹痛而痞坚者,肾痈也。小便数而似淋者,肠痈也。
王肯堂曰∶肾痈京门穴必隐痛微肿,令人寒热往来,面白不渴,少腹及肋下
胀塞满。由肾虚不足之人,房劳太过,身形受寒,邪气自外乘之。初宜五积散加细辛;寒尽痛止,宜桂附地黄丸调理。
胃痈门主论
经曰∶中脘隐隐痛者胃疽,其上肉微起者胃痈。(中脘穴,又名胃募,在脐上四寸。)
又曰∶胃脘痈,人迎脉逆而盛。
《素问》∶帝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甲乙经》沉细作沉涩。)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中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病能篇。)
《圣济录》云∶胃脘痈,由寒气隔阳,热聚胃口,寒热不调,故血肉腐坏。以气逆于胃,故胃脉沉细。以阳气不得上升,故人迎热盛,令人寒热如疟,身皮甲错,或咳嗽,或呕脓唾血。若脉洪数,脓成也,急排之。脉迟紧,瘀血也,急下之,否则其毒内攻,腐烂肠胃矣。
李东垣曰∶脏腑肠胃内疮内疽,其疾隐而不见,目既不见,手不能近,所为至难,可以诊其脉而辨之,亦可知矣。有胃脘痈者,当候胃脉,人迎者,胃脉也。其脉沉细者气逆,逆则甚,甚则热聚胃口而不行,胃脘而为痈也。若其脉洪数者,脓已成也;设脉迟紧,虽脓未就,已有瘀血也。宜急治之。不尔,则邪气内攻,腐烂肠胃,不可救也。(《十书》)
《百效全书》云∶胃脘居心穴之下,其生痈也,外证寒热如疟,胃浊则肺金失养,或咳或呕,或唾脓血,皮肤错纵。多因饮食七情火郁,彼又外感寒气,使热浊之气填塞胃脘,胃中清气下陷,故右关脉来沉细,胃中又为寒气所隔,故人迎脉来紧盛,有此二脉,胃痈始成。宜大射干汤。如痰气上壅,甘桔汤;大便不利,太乙膏作丸服之;小便赤涩,腹满不食,三仁汤;脓出食少,补中益气汤。
窦汉卿曰∶凡内痈,余尝以薏苡仁汤、牡丹皮散、太乙膏治之亦效。若吐脓血,饮食少思,宜助胃壮气为主,而佐以前法,不可专治其疮。(《全书》)
朱丹溪曰∶内疽者,因饮食之毒,七情之火相郁而发,用射干汤主之。
冯鲁瞻曰∶胃痈者,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多热,若邪热内泊,则两热相合,故结为痈。而胃脉必沉细,人迎必甚盛,盖胃脉见于右关,本宜洪大而反沉细者,足见胃气之逆也。人迎者,胃经穴名,在结喉两旁,亦有动脉应于其间,见于左寸。今若人迎甚盛,而右关沉细,则愈见热壅聚于胃口而不行,故不能充于脉耳。人见人迎脉盛,误为伤寒,禁其饮食,则必死。(《锦囊》)
又曰∶胃脘痈者,何以别之?《内经》云∶人病胃脘痈者,当论脉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反甚,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治法与肠痈同,初以疏利之药导其滞,次用排脓消毒托里之药调之,此其大法也。
张仲景曰∶胃痈初起,中脘穴必隐痛微肿,寒热如疟,身皮甲错,并无咳嗽咯吐脓血,由饮食之毒,七情之火,热聚胃口而成痈也。脉来沉数者,清胃射干汤下之。若脉涩滞者,瘀血也,牡丹皮汤下之。脉洪数者,脓已成也,赤豆苡仁汤排之。体倦气喘作渴,小水频数者,肺气虚也,补中益气汤加麦味补之。
胃痈门主方
大射干汤 治胃痈始成。
射干 升麻 白术 赤芍药 赤茯苓 山栀仁水煎熟,入蜜生地汁和服。
甘桔汤 治胃痈痰气上壅。
甘草 桔梗 麦门冬(各一两) 水煎服。
三仁汤 治胃痈小便赤涩,腹满不食。
薏苡仁 桃仁 冬瓜子仁 牡丹皮水煎服。
射干汤
射干 升麻 犀角 麦门冬 元参 大黄 黄芩(各一钱) 芒硝 栀子 竹叶(各五钱) 水煎服。
赤豆苡仁汤
赤小豆 防己 薏苡仁 甘草(各等分) 水煎,食远服。
大肠痈门主论
经曰∶天枢隐隐痛者大肠疽;其上肉微起者大肠痈。(天枢穴,又名大肠募,大肠募在脐旁开二寸。)
陈远公曰∶人腹中疼甚,手不可按,右足屈而不伸,人以为腹中火盛而存食也,谁知大肠生痈乎!凡腹痛足不能伸者,俱肠痈也,而大肠痈足犹不能伸也。但大肠生痈,无不成于火,火盛不散则结郁成痈矣。
然火之有余,本水之不足,水衰则火旺,火无水制,乃养成其毒耳。治法不必治火,壮水以制火,毒瓦斯自消矣。清肠饮∶金银花三两,当归二两,地榆、麦冬、元参各一两,苡仁五钱,生甘草三钱,黄芩二钱,水煎服。一次痛少止,二剂足可伸,又二剂毒尽。(此方活血解毒,虽泻火而实滋阴也,相济相成,取效如神耳。倘不益阴以润肠,唯攻毒以降火,则大肠先损,何能胜火毒凌灼哉,无怪治之不效也。《冰鉴》)
又曰∶大肠生痈,右足不伸,腹疼甚,便出脓血,肛门如刀割,此已溃烂也。能食者生,不能食者死。然不能食之中,亦有非因火毒之炽而然者,又不因其不能食而弃之也。凡生痈疽,俱以有胃气为佳,为胃气无论阴毒阳毒,多不可救。故阴疽证必以扶胃气为第一,少加败脓祛毒,则正气无伤,火毒易散,今大肠痈破而不思食,则胃气尽绝,大危证也。不急补胃,而惟治痈,必死之道矣。开胃救亡汤∶人参、山药、薏仁、元参、白术各一两,金银花二两,生甘草三钱,山羊血一钱研,水煎调服,一剂胃开,二剂脓少,三剂疼止,四剂全愈。(此方救胃而败脓祛毒已在其中,妙在银花治毒,仍是滋阴之品,为疮家夺命之将军,乃至仁至勇之帅。又得参术辅助其力,则散毒犹神。山羊血止血解渴,且善通气,引各药直入痈中以解散之,合而治之,调合有人,抚绥有人,攻剿有人,安得不胜乎!自然胃气开,化精微而转输于大肠也。倘胃气未伤,服之尤效,切勿疑而不用,以枉人性命耳。)
又曰∶大肠生痈,小腹痛甚,淋沥不已,精神衰少,饮食无味,面色痿黄,四肢无力,自汗盗汗,夜不得卧,人以为火盛生痈也,谁知水衰不能润肠耳!夫大肠不能传导者,全赖肾水灌注,今因醉饱房劳,过伤精力,大泄其精,以致火动水涸,又加生冷兼进,以致气血乖违,湿动痰生,肠胃痞塞,运化不通,气血凝滞而成痈也。
然则生痈之先,本肾水之不足,兹痈溃之后,又复流其水,是虚其虚矣。若作火毒治,鲜不变为死证,必须大补肾水,并补脾胃之气,则脾胃化精生水更易枯涸也,肠一旦得滂沱之润,自然沾足重苏,不治痈而痈已化,气血足而肌肉生也。加味六味地黄汤以治之∶熟地二两,山药、山萸各八钱,丹皮六钱,泽泻一钱,白茯苓三钱,人参、麦冬各一两,黄
五钱,水煎服,数剂疼止神健。(按六味补肾水,加参、 、麦冬,补脾胃之土,土旺而肺自旺,肺与大肠相表里,又为肾之母,母子相需,表里相顾,故奏功如神也。)
王肯堂曰∶大肠痈多大便坠肿,初起发热恶风自汗,身皮甲错,按之腹内急痛。
小肠痈门主论
经曰∶关元隐隐痛者小肠疽,其上肉微起者小肠痈。(关元穴,又名小肠募,在脐下三寸。)
《千金》曰∶肠痈之为病,小腹肿,强按则痛,便数似淋。
《厥论》曰∶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则死。
王肯堂曰∶《千金》谓妄治必杀人。肠痈为病,小腹重而强按之则痛,便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如肿状,其脉数者,小肠有脓也。(《准绳》)
陈无择曰∶肠痈为病,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聚积,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脓,久积阴冷所成也。故《金匮》有用附子温之。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此以内结热所成也,故《金匮》有用大黄利之。
张仲景曰∶肠痈,小腹痞坚,盖小腹痛而痞,小便数而似淋者。肠痈,即肺痈肝痈之属。
巢氏曰∶洪数者已有脓,脉若迟紧者未有脓。甚则腹胀大,转侧有水声,或绕脐生疮,或脓自脐出,或大便出脓血。
张景岳曰∶经言肠痈为病不可惊,惊则肠断而死。故患是者其坐卧转侧,极宜徐缓,时时少饮薄粥及八珍汤,固其元气,静养调理,庶可保其有生。(《全书》)
薛立斋曰∶此证因七情饮食所致。
又曰∶若脐间出脓者不治。
孙真人曰∶肠痈小腹重,强按之则痛,小便如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加肿甚者,腹胀大转侧有水声,或绕脐生疮,脓从脐出,或从大便下,乃七情饮食所致。脉迟紧者未有脓也,大黄汤下之;洪数者,已有脓也,薏苡汤排之;小腹疼痛,小便不利,脓壅滞也,牡丹皮散主之。
陈实功曰∶肠痈初起,发热恶寒,脉芤而数,皮毛错纵,腹急渐肿,按之急痛,大便坠重,小便涩滞若淋,甚者脐突腹胀,转侧水声,皆由湿热瘀血流入小肠而成痈也。(《正宗》)
又曰∶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而成。妇人坐草艰难,用力太过而成,妇人分娩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而成。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而成。醉饱房劳,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以致气血乖违,湿动痰生,多致肠胃痞塞,运化不通,气血凝滞,皆能致之。
又曰∶初起未成,小腹殷殷作痛,俨似奔豚,小便淋沥者,当以大黄汤下之,瘀血去尽自安;体虚脉细,不敢下者,活血散瘀汤和利之。
又曰∶腹濡而痛,小腹急胀,时时下脓者,毒未解也,用牡丹皮汤治之。
又曰∶已成,腹中疼痛,胀满不食,便淋刺痛者,薏苡仁汤主之。
又曰∶如脓从脐出,腹胀不除,饮食减少,面白神疲,此乃气血两亏,宜用八珍汤加牡丹皮、肉桂、黄 、北五味敛而补之。
又曰∶如积袭日久,因循不识此证,误作胀病治之,以致毒攻五内,肠胃受伤,或致阴器攻烂,腐靥黑斑,色败无脓,时流污水,腹连阴痛,烦躁不止,身热口干,衾帏多臭,卧房难进者,俱为不治。
冯鲁瞻曰∶小肠痈作痛者,其身甲错,腹皮紧,按之濡,如肿状,腹常痛或绕脐生疮,急宜下之。(《锦囊》)
又曰∶一室女时患腹痛,食少面黄肌瘦,幼科治以退热消积,女科治以通经行血,大方以虚而议补,俱不效。后有识者曰∶脉大而尺独数,肌肤甲错,(甲错,不滑泽也。)此小肠有痈,脓已成而将溃矣。亟与葵根一两,金银花三钱,甘草节一钱,皂角刺、陈皮各二钱,再剂而脓血大溃,更以太乙膏同参
治之,一月始安。
又曰∶肠痈是膏粱积热所致。其候身皮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绕脐生疮,小腹按之则痛,溲数似淋,腹胀恶寒,身热自汗。如脉沉紧而未有脓,须急解毒;如脉洪数已有脓,须急下脓;若小腹痛而小便闭者,是脓壅滞也。然肠痈为病,切不可惊,惊则肠断,故坐卧转侧,切宜徐缓,并饮薄粥及八珍汤以固元气,静养调理,庶可保也。
李东垣曰∶肠痈绕脐生疮,脓从疮出者,有出脐中者。惟大便下脓血者,自愈也。(《十书》)
申斗垣曰∶肠内生痈,当验证明白,不可妄治,妄则杀人。其病小腹重,按之痛,小便如淋,时时汗出恶寒,身皮错,腹皮急,绕脐生疮,或脐出脓,或大便脓血。如左肿甚者,左寸洪数,是小肠痈;右肿甚者,右寸洪数,是大肠痈。(《启玄》)
朱丹溪曰∶肌肤甲错,腹皮紧小,腹痛小便以淋,时时汗出或引大腹痛,按之濡,若肿状,腹无积聚,身不发热,脉不弦数,此肠中有痈,久积阴冷所致。宜用浊热之剂以温发之,故《金匮》有用附子温之者。
何氏曰∶凡肠痈男左女右,脚曲不能伸者是。若误作阴疝与伤寒治之,为祸不小。(《济生》)
胡公弼曰∶按脐下一寸三分,即肠之屈曲间,大肠左盘,小肠右曲。其生痈也,由冷毒积久,肠浓而不能发越于外,故生于内,外视之无形,重按之痛甚,毒生于左侧左足不能伸,毒生于右侧右足不能伸,生毒之外肌肤微有皱纹,细观亦觉微肿。此证当服牛胶酒吞太乙膏丸追脓解毒,治一不善,则难救矣。(《青囊》)
窦汉卿曰∶膀胱有热,蓄毒不流,结成此候,以致脐中坚硬结核,小便疼痛,日夜下利无度是也。外宜用连须葱十根捣烂罨脐上。
又曰∶妇人肠痈与男子不同,乃心经毒流小肠经,发在脐中,坚硬如石,此是恶候也,宜内托。
又曰∶肠痈,若大便或脐间出脓者,不治。
《内经》曰∶肠痈为病不可惊,惊则肠断而死,故患是者,其坐卧转侧,务宜徐缓,时少饮薄粥及服八珍汤,固其元气,静养调理,庶可保全其生。(《全书》)
《千金方》灸法∶曲两肘,正肘头锐骨,灸百壮,下脓血而安。
《脉经》∶问曰∶羽林妇病何以知肠有痈?师曰∶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则为荣,数则为卫;卫数下降,荣滑上升,荣卫相干为败浊,小腹痞坚,小便或涩,或自汗出,或复恶寒,脓为已成,设脉迟紧,则为瘀血,血下即安。
陈远公曰∶有腹疼口渴,左足不伸,伸则疼甚,手按之犹不可忍,人以为肠中生痈也。然肠痈有大小肠之分,屈右足者,大肠生痈也。屈左足者,小肠生痈也。今屈左足是小肠生痈矣。但大肠痈易治,小肠痈难医,以大肠可泻,小肠难泻也。然得法又何不可泻哉。盖大肠泻火从糟粕而出,小肠泻火从溲溺而泄也。泄毒至神汤∶银花三两,茯苓、薏苡各一两,甘草、车前子、刘寄奴、泽泻各三钱,肉桂一分。水煎服,一剂水如注,二剂疼大减,三剂全愈。此方俱利水之味,只金银花消毒,何神奇至此?盖小肠之毒,必须内消,内消之药,舍金银花无他味可代,以他味消毒,皆损正气,而小肠决不可伤,故以金银花为君也。但此物不能入小肠,今同茯苡车泽之类引入小肠,又少加肉桂引入膀胱,从溲溺而化,又恐火毒太旺,各药不能迅逐,加入寄奴之速祛,甘草之缓调,既无留滞之患,又无峻烈之害,火毒自从膀胱小肠出也。(《冰鉴》)
又曰∶人有腹痛呼号,却在左腹,按之疼不可忍,人以为食积在大肠也,谁知小肠生痈乎!凡肠痈必屈足,而今足不屈,似非肠痈。然痈生肠内者必屈其足,在大肠内者屈右足而不伸,在小肠内者屈左足而不伸,若痈生肠外,皆不屈足。疼在左则小肠生痈,疼在右则大肠生痈也。至食积燥屎之痛,时疼时止,生痈之痛,乃定而不移,痛而不止也。故疼在左,乃小肠之外生痈也,痈生二肠之内,尚可破溃,生于肠外不可使溃,以肠外无可出之路,皆死证也。而小肠尤甚,必早治之。内化丹∶金银花四两,车前子五钱,白茯苓、薏仁各一两,生甘草三钱。水煎服,三剂疼止,四剂全愈。(此即前方之变也,前方利水之中,行其败毒之法。此方入当归二两,利水之中补血败毒之法也。盖痈破利水而毒随水出,易于祛除。痈未破,不补血以利水,则水泄而血虚,难于消化,同中之异,不可不知,总宜早治,否则痈虽愈而瘀血流于肠外,必有终身腹痛之病也,慎之。)
又曰∶有腹疼骤甚,小便流血,左足不能伸,人以为小肠痈也,谁知小肠火盛乎!夫小肠生痈,必屈左足,今足不伸,明是生痈,而曰火盛者何故?不知生痈必有其征,未有一旦骤生而即流血者也。痈日久而生脓,脓欲尽而血出,岂有不溃而先出血者,然今足不伸何也?盖小肠与大肠不同,小肠细而大肠宽,宽者可以容邪,细者难以容邪,必然之理也。小肠受火煎熬,肠中逼迫,肠不能舒,而左足暂屈,不若生痈者长屈而不伸也。勿以足不伸即信是痈,妄行解毒。然何以辨之?初病之时,辨其小便中有血无血耳。初痛而足屈,小便无血,乃是生痈;初痛而足屈,小便有血,乃是火痛,不可差也。治法泻其火邪,不必化毒而痛止足伸矣。小柴胡汤加味以治之∶柴胡、半夏、甘草各一钱,人参二钱,茯苓五钱,黄芩三钱。水煎服。一剂足伸,二剂血痛俱止。(按小柴胡汤非治小肠之方也,何从应效如此之捷?夫小肠火盛者,起于肝胆之郁也,木郁则火生,不敢犯心而犯小肠耳。夫火性炎上,今反下炽,拂火之性矣,所以小肠受而作痛也。小便流血者,乃小肠之血为火所逼,血恐为火灼干,越出小肠之外,直走膀胱,反使水道不行而流血也。小柴胡舒肝之气,则火气上炎,其性既顺,又得茯苓清渗水气,水流而血自归经,此方之所以奇耳。)
肠痈门主方
救肠败毒至圣丹 (岐天师)
金银花(八两煎汁二碗) 当归(三两) 地榆(一两) 薏苡仁(五钱)
水十五碗煎二碗,分作二服,上午一服,临睡一服,二剂愈。初起宜服。
牡丹皮散 (《千金》)
牡丹皮(五钱) 栝蒌仁(去油三钱) 桃仁(去皮、尖,研,二十粒) 薏苡仁(一两)
白水煎服。(按《金匮要略》云∶牡丹皮散用冬瓜子仁,非栝蒌仁,盖冬瓜子仁主解毒护膜,浓肠生肌之功。)
活肠散毒丹 (华真君。)治已成内必出毒,用以助其溃脓。
当归 金银花(各二两) 生甘草(三钱) 地榆 牛膝(各一两)
水煎取汁一碗,调乳香、没药末各一钱五分饮之。渣水再煎一碗,又调乳香、没药末各一钱五分饮之。大约早服头煎,晚服二煎,二剂全好。
芭蕉散 (孙钦武)芭蕉根切片焙干为末,将猪胰子煮烂蘸药末食之。二三次即愈。
肠内生痈(《千金》)瓜子三升捣碎,以水三大碗煎至一大碗,分三次服。
小肠痈(《济生》)
当归尾 白芥子(炒,研末) 尖槟榔(小者) 栝蒌(打碎) 苏木(各一钱) 枳壳 红花(各八分) 薏苡仁(炒二钱) 桃仁(去皮、尖,打碎,二钱)
白芍药(一钱五分)
水二盅煎一盅 先将黑白牵牛头末各等分,以生蜜为丸,虚人二钱,实人三钱,以煎汤送下。
肠痈(《秘方》)凡小肠坚硬如掌而热,按之则痛,肉色如故,或 赤微肿,小便频数,汗出憎寒,脉紧实而有力,服此神效。
大黄(炒) 朴硝(各一钱) 桃仁 牡丹皮 白芥子(各二钱) 空心煎服。
肚痈大小肠痈冬瓜痈。(《抄本》)
白芷 绿豆 大黄(各二钱) 乳香 没药(各一钱) 番木鳖(二枚去毛) 当归尾(一钱五分)
研末,每服二钱,酒调服,以平为度。
肚痈肠痈神效奇方
木瓜 白芷 独活 甘草节 连翘 金银花 苍术(各一钱) 川贝母 牛膝 生地(各二钱) 当归(五钱)
好酒二碗煎一碗,空心服。至重者四五服必效。忌发风动气之物,煎时忌见妇人鸡犬。并治一切无名肿毒,一剂见效。
肠痈胃痈肺痈腹痈神方(胡石臣。)
黄 (酒炒) 黄芩(各三钱) 连翘 白芷(各一钱) 穿山甲(炙二钱) 露蜂房(陈醋浸数次,三个) 蜈蚣(酒浸炙二十条)
上为细末,用水或米粥叠丸如绿豆大,晒干收贮。又用生大黄为末水叠丸如绿豆大,晒干另贮。如有前证年壮者,两宗丸药各三钱,或酒或开水送下。虚弱人前丸用三钱,大黄丸或二钱或一钱五分服之,其毒瓦斯脓血皆从大肠而出矣。亦有从口内出者。
肠痈秘方(张景岳。)凡肠痈生于小肚角,微肿而小腹隐痛不止者是。若毒瓦斯不散渐大,内攻而溃则成大患,急宜以此药治之。先用红藤一两许,以好酒二碗煎一碗,午前一服醉卧之。午后用紫花地丁一两许,亦如前煎服,服后痛必渐止为效。然后服后末药除根。
大黄 瓦龙 蝉蜕 僵蚕(各二钱) 石 (此草药也) 当归(各五钱) 老蜘蛛(二个,提放新瓦上以酒盅盖定,外用炭火 干存性)
上为末,每空心用酒调服一钱许,日逐渐服自消。
三焦疽门主论
经曰∶丹田隐隐痛者三焦疽,其上肉微起者三焦痈。
王肯堂曰∶三焦痈石门穴(又名三焦募,在脐下二寸。)必隐痛微肿,令人寒热往来,二便秘涩,由湿热遇寒凝结而成,治法与大小肠痈同。
痞积瘕门主论
书云∶积聚大小一辙,但人大气壮无积,人小气弱积多,故积论偏重哑科。夫不言痢、泻、疳三者,而仅言积,治未病之源也。更不言六聚,而先言五积,从其难者而言之也。聚与积总因食物不化,阴血凝聚,源同而名异。经曰∶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聚者,阳气也,故阳浮而动,其气运转不定,遇滞即止,发无本根,痛无常处,气旺渐消,不治自己。积者,阴气也,故阴沉而伏,蓄积一处而不行,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阴属里,治之为难。积有常所,有形之血也,聚无定部,无形之气也。积块者痰与食,积,死血也。凡面黄浮肿,腹胀虚鸣,小便如油,毛发焦黄,下痢赤白,目珠黄赤,遍体虚肿,当腹倍热,遇食肚疼,昏困多睡者,皆是积候,宜急治之。若至面白喘急,或面黑眼直,干呕不食,泻住又泻,腹急如鼓,项软口噤,手足俱细者,并为不治。然有五脏为积之名,
、瘕、痞、癖四证之别;食、乳、气三积之分,虚、实、惊,诸积之异。
先举五脏之积而详之。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形如覆杯,有头有足,如龟鳖状。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于脐上,大如手臂,上至心下。脾之积名曰痞气,在于胃脘,覆大如盘。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如大杯。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如豚奔走之状,或上或下,亦无定时,此五积之候也。
者,按之应手,亦如五积之不移,瘕者,假物成形,如鱼鳖石瘕之类。
者,皮浓也,在肌肉之门而可见者也。癖者,僻也,内结于隐僻,外不可见也。乳积者,吐泻兼作,气息酸臭,因乳哺失调所致也。食积者,腹坚热渴,或泻或呕,肠鸣腹痛,因饮食过餐而得也。气积者,腹痛啼叫,痢如蟹渤,因物触忤儿,或食母气乳而得也。虚积者,乳食不化,一身浮肿,虚中受积也。实积者,肚热粪硬,身热而渴,嗜食善饥,实热蕴积也。惊积者,因惊时与食,口秽而黄,当腹疼痛也。治之之法,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实者行之,虚者调之,惊者和之。治积惟有挨积、磨积、消积、化积,而无迅下之理。
丹溪曰∶凡积不可用下药,徒损真气,病亦不去,况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如小人在朝,由君子之衰也。正气与邪势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邪气日昌,正气日削,不攻去之,危亡从及,然攻之太急,正气转伤。国中末之三法,不可不明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盖积之为义,匪朝伊芳夕所以去之,亦当有渐,攻之愈亟,则伤正气,正伤则不能运化而邪愈固矣。更宜审明何经受病,受伤何物,从其因以治之。
昔张子和动辄言下,下之当也。仲景三承气汤审之详密,可下不可下,急下何积何药,分毫不爽。寒积巴豆感应丸,热积大黄承气汤,血积桃仁、红花,下水牵牛、甘遂,水中之血虻虫、水蛭,虫积槟榔、雷丸。今人畏而不敢下者,不明之罪;无忌而妄用者,杀人之罪;消虚者当扶助正气,消息推荡之,慎勿孟浪戕人天年。
五积当从郁论,《难经》所谓因受胜己之邪,传于己之所胜,适当旺时,拒而不受,因留为积,此皆抑郁不伸而受其邪,故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伏梁者心之郁,肥气者木之郁,痞气者土之郁,息贲者金之郁,奔豚者水之郁,郁者气不舒而抑郁成积,不独聚可以气言也。故治积之法,以理气为先,则津液流行,积聚何由而成,然更不可不兼以补也。盖壮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成病。故积之为积,本于气虚血弱之人,故曰壮人无积,虚则有之。善治积者,不必问其何经何脏,必先调其中气,使能饮食,气血即旺,积滞自消,即壮实而宜消者,亦当以补血补气之药兼服。经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半而已。故消积及半,纯与甘温调养,使脾血健运,则余积不攻自退,所谓养正则邪自除,犹满座皆君子,则一二小人,自无容身之地;若欲积尽而后止胃气之存也,无几矣。
积聚痞块之证,皆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所致,若以五脏传克成积,不亦求之太过乎!盖气血荣卫一身,上下周流,无时少息,一旦七情感动五志之火,火性炎上,有升无降,以致气液水谷不能顺序,稽留为积也必矣。丹溪曰∶气不能成块成聚,夫块乃有形之物,乃痰与食积死血而成。凡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血块,何以明之?夫左关肝胆之位,藏血液,右关脾胃之位,藏饮食,所以左边有积则为血块,右边有积则为食积,而其中间则为水谷出入之道路,五志之火熏蒸水谷而为痰饮,所以中间有积,则为痰饮也。治法因所因从其类以治之。大抵积之初多属寒,而积之久则为热矣。宜知新久之异,以分辛温、辛平、辛凉三者之宜。然人之积块疝气心腹等,痛本多属热,而方中又多用桂附热药,却又不发药毒者,盖因诸积、诸痛喜温而恶寒,热药与病情相和,况积久成郁而火邪深矣,若见寒愈逆,见热愈喜,两热相从,是即所谓亢则害承乃制,从治法也。世人见其投热不为热误,遂以是寒为属沉寒痼冷,恣投热剂,以致真气被蚀,阴血干枯,不可为矣。抑尝论之,医为病所困者,惟阴虚之难补,久积之难除,故玉山自倒,阴虚之谓也,养虎遗患,久积之谓也。人之罹此二者,须节欲以养性,内观以养神,淡泊自如,从容自得,然后委之于医,方能为尔保也。
者,是因饮食得之。痛刺胁肋,心胸烦闷,饮食不下,吐逆恶心,日久不治,渐成 结。又曰∶食结其证属阴,阴主静,故 定于一处而不移。
瘕者,是因伤血得之。其状胸膈烦闷,痛引少腹,时或攻筑上抢心胸,虽不阻食,渐成瘕结,又曰血结。然此与
,总因荣卫俱虚,风寒袭于外,饮食滞于中,久而不化则邪并于阴而为
;邪并于阳则为瘕。瘕者假物象形,动而不息,去来无常,或两胁间有块如石,按之则痛,不按则轻,久而不已,面黄肌瘦,肚硬而胀,腹现青筋,昼凉夜热,食减飧泥,成为疳积。治宜调脾养胃,磨积消疳,非一日一夕可愈也。
痞者,是因伤气得之。其候心腹膨胀,肚大胁满,痛刺往来,住在左肋,面黄肌瘦,倦怠无力,久而不治渐成痞块。痞者,寒也。结者,实也。凡热气蕴于胸膈之间,停饮聚于腹胁之内,于是荣卫不得流行,腑脏不得宣通,而乃成结也,不可迅下,否则邪反坚结,经所谓着而不去,其病为实矣。惟宜安胃理脾,佐以顺气化滞。若胸中气不通泰而如痞者,乃正气不运所致,不可作有形攻治。盖胸为受气之所,虚则受而不能行,实非物也,故曰∶痞者否也。
癖者,是因积得之。其证如肠癖之疾,便利无度,似痢非痢,似虫非虫,或下鲜血,肚腹干痛,心胸满闷,久久不治,则顽结不散,有类痞状。盖由乳哺失调,停滞为积,久则血膜并聚,胁旁结癖,时时作痛,或发潮热,又有食癖乳癖,疳癖惊癖,虚癖痰癖之分,其伤气血一也。若至面色紫黑,肚胀如鼓,凑心刺痛,忽泻鲜血,唇舌皆黑,干呕气促,皮焦斑紫,吐泻出虫,肠鸣自利,体虚发搐,面青流涎,手足心肿,面黑泻黑者,并皆不治。
钱仲阳曰∶癖块者,僻于两胁;痞结者,居于中脘。此因乳哺失调,饮食停滞,邪气相搏而成。医者多用克伐,脾胃必虚,久而不愈,必先以固胃气为主,使养正则结自除。若欲直攻其结,不但不消,抑亦损其脾土,脾土亏损,必变证百出矣。宜朝服补中益气汤,夕服千金消癖丸,间服治之获效多矣。(《幼科痞块论》)
酒积 轻者葛根、神曲、黄连,白豆蔻。甚者甘遂、牵牛。
气积 轻者木香、枳壳、浓朴、橘红。甚者枳实、牵牛。
蟹积 紫苏。
痰积 轻者半夏、栝蒌。甚者滚痰丸。老痰海石、瓦楞子。皮里膜外芥子。
水积 轻者五苓散。甚者商陆、甘遂、芫花。
茶积 轻者姜黄、芝麻。甚者茱萸、椒姜。
谷积 轻者麦芽、神曲、砂仁。甚者鸡内金。
肉积 轻者山楂、阿魏。甚者 砂、硝石。
蛋积 白豆蔻、橘红、豆豉、姜汁。
鱼鳖积 紫苏、橘红、木香、姜汁,白马尿专治鳖瘕。
虫积 雄黄、锡灰、槟榔、雷丸、芜荑、榧子、使君子、川楝子。
狗肉积 杏仁、山楂。
血积 轻者干漆、桃仁、丹皮、归尾、赤芍、红花。甚者大黄、虻虫、水蛭、穿山甲、花蕊石。
果积 丁香、肉桂、麝香。
麦积 萝卜子、姜,酒煎。
痞积瘕门主方
化痞膏
生大黄(一两) 半夏 荆三棱 苏木 穿山甲 陈皮 当归尾 全蝎 番木鳖 红花 陈枳壳 浓朴 蓬莪术 血余 大贝母 川乌 天南星 香附 赤芍药
草乌坚槟榔(各三钱) 蜈蚣(十条) 巴豆仁(五十粒) 大鳖(一个切四块) 桃枝 杨枝 桑枝槐枝(各十寸) 葱(十根) 水红花子(五钱) 白凤仙根(五根)
用麻油三斤同煎,药枯去渣再入东丹二十四两收之成膏,取起冷定筛入后药搅匀。
阿魏 苏合油(各五钱) 血竭 真没药(去油) 肉桂 孩儿茶 潮脑 滴乳香(去油)虎骨( ) 青黛(各三钱) 冰片 麝香 干漆(各二钱) 皮硝(一两)
瓦楞子( 三钱)
共乳极细末筛入膏内,搅匀摊贴。
净府汤 治小儿一切癖块,发热口干等证。
柴胡 山楂肉 猪苓 白茯苓 泽泻 莪术(醋炒) 三棱(醋炒,各一钱) 黄芩 白术(去芦) 半夏(姜汁炒) 人参(各八分) 胡黄连 甘草(各三分)
姜枣为引,煎服。
千金消癖丸
芦荟 陈皮(去白) 浓朴(姜汁炒) 青黛 广木香 槟榔(各一钱) 麦芽(炒) 神曲 水红花子(各四钱) 使君子(去壳) 胡黄连 香附(水浸) 莪术(醋炒)
三棱(醋炒) 山楂肉 白茯苓 白术(去芦) 人参(去芦) 甘草(炙,各一钱)
上为末,将阿魏一钱水和面打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克坚膏 (《回春》) 专治小儿癖块,发热羸瘦者。
木鳖子 川乌 穿山甲 甘遂 当归 甘草(各八钱)
真香油一斤入药熬成黑色,滤去渣再慢火熬,次下黄丹八两,熬至滴水成珠,离火加∶ 砂(三钱) 麝香(一钱) 水红花子 皮硝 硼砂 阿魏 芦荟(各五钱)
为末。入内搅匀摊贴。
先用皮硝水洗皮肤,方贴癖处,二三日后觉肚内作痛,四五日发痒。粪后有脓血之物,是其验也。
抓癖膏 (李沧溪。)
桃仁(四两) 白蜡(四钱) 生猪脑子 血余 香油 桐油上俱下锅内,文武火熬至脑子尽滤去渣,次下黄丹十四两熬成膏,待再温下∶胡黄连 白芷 红花 苏木 三棱
莪术(各三钱) 当归尾 砂(各五钱) 麝香(一钱五分)
各为细末,入前膏内搅匀收贮,勿令泄气。有块先用皮硝煎洗癖处,次用姜擦,方用绢帛摊贴后,用鞋底炙热熨之五七十遍,觉内热方可。癖即消缩如神。
消癖验方(《怀德堂秘录》)
每一岁用鳖甲(一个醋炙) 全蝎(三只去头、足,新瓦上焙干用) 雄黄(二分)
研细末,用芝麻一撮略炒,白糖霜拌,五更时送下,十岁服十服,二十岁服二十服,即愈。
又方(抄本。)
全蝎(三个去头、足) 土鳖虫(二个去足) 大桑虫(二个)
同焙干,用干芝麻一撮,铜杓内炒燥,为末,用上好建糖调,五更服,酒浆送下。
瘕痞块。(无见和尚。)
阿魏 全蝎(各二钱) 金头蜈蚣(全用一条) 大黄(酒炒,一两) 皮硝(三两)
大人用五分,小儿用三分,装入鸡蛋内饭上蒸熟,火酒送下,每晚吃一个,七晚吃七个,不过十日半月改换颜色。
化痞膏 (刘长随。)
当归尾 红花 金银花 三棱 白芥子 莪术 葫芦巴 昆布 生地黄 桃仁 乱头发 大黄 熟地黄 鳖甲 穿山甲(各一两) 海藻 两头尖 阿魏 萆麻子 川乌 巴豆仁
黄连 天南星 漏芦 大贝母 半夏 川萆 大戟 胡黄连 甘遂凤仙子 芫花 海浮石 阿胶 威灵仙 槟榔 直僵蚕 全蝎 瓜儿竭 乳香(去油)粉甘草 金线重楼
没药(去油,各三钱) 土木鳖 番木鳖 独蒜(各三十个) 蜈蚣(三十条)水红花子(四两) 鲜商陆(八两) 活鲫鱼(一个重半斤) 麻油(三斤)
黄丹(飞,晒炒,一斤半) 麝香(一钱)
上药除乳、没、竭、麝、阿魏五味另研收贮,临摊掺膏药上。
群药同油熬膏法修合。
化痞丸 (刘长随。)
莪术(醋炒) 海浮石( ) 瓦楞子( ) 干漆 大茴香 山楂 穿山甲 丁香 五灵脂 白芷 陈皮 玄胡索 广木香 牡丹皮 青皮 枳壳 桔梗 胡椒 神曲 蒲黄
香附 桃仁 红花 川芎 当归 浓朴 砂仁 鳖甲(醋炒) 朴硝(各三钱) 阿魏(五钱) 小茴香 赤芍药 使君子(净肉) 桂皮 铁花粉(各四两)
水红花子(四两)
上为末,皂荚煎汤叠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壮实人可加至四五十丸,日三服,俱酒下,一料可治二人。
敷羸瘦不堪之痞块,不能用克伐药者。
朱砂 银朱 飞丹 明雄 阿魏(各三钱) 砂(一钱) 鸽粪(炒五钱) 麝香(五分) 皮硝(明净者,研细一斤)
共研匀,用猪尿胞一个留小口,做一漏斗插口内,将药末徐徐装入,再用火酒一斤炖热泡入胞内,将尿胞头折转扎紧,预将患处用皮硝四两,白酒一斤煎数滚洗患处,再将尿胞扎上,用布裹紧,三日解去,又换一个,大建奇功,屡验。
阿魏保生膏 专治痞块积聚,凡年高之人,诸病不能服药者,但将此膏贴心口上,即开胃进食,功难尽述。
先用真麻油二十两,浸榆、桑、桃、柳、槐各二十一段,熬枯再下∶
萆麻仁 巴豆(各一百二十粒) 大风子(净肉) 土木鳖 番木鳖(各五十个) 穿山甲(炙二十片) 白附子 当归 白芷(各五钱) 大黄(二两) 甘草(三钱)
核桃肉(一斤)
熬枯滤去渣,复入净锅内熬至滴水成珠,下飞净血丹八两,成膏再下∶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儿茶 血竭 阿魏(各五钱) 冰片(一钱) 麝香(三钱) 水红花 熬膏(四两)
搅匀,老嫩得宜收贮,勿泄气,每用狗皮摊贴,诸证如神。
痞块。(德宗和尚治黄总兵。)
人参 白术 阿魏 石斛 莱菔子(各五钱) 水红花子(一两) 胡黄连 芦荟 柴胡 枳实 臭芜荑 川芎(各三钱) 川黄连 使君子(净肉) 青黛 青皮 木香
夜明砂 龙胆草(各三钱五分) 蛤蟆皮(炒二张) 沉香(二钱五分) 三棱(醋拌炒) 莪术(醋拌炒) 槟榔 苍术(各五钱五分) 陈皮(三钱五分)
麦芽(五钱,同巴豆肉三钱炒,去巴豆不用)
共为细末,用犍猪肝煮烂捣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米汤送下。
化痞膏 (徐声士)
活脚鱼(五斤) 苋菜(十斤)
同入坛内盖好,俟脚鱼、苋菜化成臭水,倾入净锅内,加麻油五斤,穿山甲四两,熬枯滤清,复入净锅内熬至滴水成珠,入密陀僧细末收之,老嫩得宜收贮,用红布或缎摊贴。
赛金丹 (胡宁宪)
巴豆霜 麝香(各五分) 五灵脂(去砂土净)广木香(各一两) 生川乌(重五六钱的一个) 母丁香(二钱)
上研细末,用大黑枣三十枚去皮核,微晒捣膏,和药丸如指顶大,每日卧睡时,松萝茶送下一丸,服至四十日,不可间断,轻者无影无形,重者仍有微影,自可除根不发。每次日早膳勿食油腻,午饭不忌,唯面食粘滞之物,俱宜少进。
痞块。(骆潜庵)
大荸荠一百个,古钱二十个,花头海蜇一片炒,皮硝四两,烧酒三斤,共一处浸七日后,每日早上吃荸荠四个,逐加至十个止,即消。
大红丸 治血块血虫,一切大人小儿积痞。
真血竭 乳香(各一两) 辰州箭头朱砂(五钱) 巴豆(四钱)
研极细末,初研散开,研至自润成块,瓷盒盛之。看人大小虚实,小儿麻子大三粒,大人豆子大三粒,俱温水送下行。热水作痛。倘积重多年者,先用使君子生熟各三个,上午食之,下午方服前药,前晚不可夜饭。置净桶看药与积俱下否,如药未出,积亦未出,将温酒一杯催之。
七转灵应丹 治新旧诸积诸气,妇人血瘕,小儿疳积,一切心痛,诸般虫积。
白芜荑(五钱,取末四钱) 牵牛(五两,取头末三两) 槟榔(五两,取净末三两) 大黄(五两,取净末三两) 木香(五钱,取净末三钱) 雷丸(四两,取净末三两)
锡灰(一两,取煨净末三钱。)
共取各净末一处拌匀,葱白一斤煮沸汤,露一宿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四钱,老年幼弱减半,俱用葱白汤,露一宿,早晨空心冷下,取出病根。如欲大便,须在内房,不可见风日,晚用温粥补之。忌生冷硬物荤腥,一月后用四君加减,补助胃气。
一方有使君子一两,鹤虱五钱。
一方 治酒积面黄黑色,腹胀不消。甘遂一钱为末,以猪槽头肉一两切细,捣烂和末,作一丸,纸裹火煨令香熟,取出临卧细嚼酒咽,取出病根。
消积丸
广皮 三棱 莪术 槟榔 青皮 枳实 萝卜子 麦芽 草豆蔻(各一两) 浓朴山楂(各一两五钱) 神曲(二两) 广木香(七钱)
为末,黑砂糖丸重一钱,空心白汤调服。
清块丸 (即《千金方》硝石大黄丸,须度虚实用。)
硝石(六两) 人参 甘草(各三两) 大黄(八两)
为末,以三年米醋三升,置瓷器中火煎,先纳大黄,不住手搅,使微沸一刻,乃下余药,又一刻微火熬搅,可丸则取丸之如鸡子中黄大,每一丸米饮下。服后当下如烂肉,或米泔赤黑等色。下后避风,冷啖软粥,将息之。
男子痞块妇人血块极妙,药性不猛而效速。
阿魏(一两) 生漆(滤去渣净) 木耳(为末,各四两) 黄蜜(六两)
锡罐一个,盛药封固,放锅内水煮三炷香,取起冷定,每服二茶匙,烧酒送下,日进三服。忌油腻发气物。
治血块丸 (丹溪曰瓦栊子能消血块。)
海粉(醋煮) 三棱 莪术(醋煮) 红花 五灵脂 香附(各等分) 石碱(减半)
共为丸,白术汤吞下三十丸。
胁间生毒如鳖形,以鲜虾羹食之。即不痛者,乃真鳖瘕。白马尿治之,甚妙。
喜食香油者,乃误吞人发入胃,血裹化为虫。雄黄五钱,水煎服。
肥儿丸 小儿脾疳痞积,黄瘦肚大,口臭飧泥,消虫进食。
神曲(炒) 胡黄连 麦芽(炒,各五钱) 槟榔(去脐一个) 广木香(一钱) 使君子(去壳)
肉豆蔻(面裹,煨去油,各二钱五分)
为末,蒸饼丸黍米大,米饮服。
三圣膏
锻石(十两,筛过极细炒红)
好醋熬成膏,入大黄末一两,官桂末五钱搅匀,瓦器封贮纸摊,烘暖贴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