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大陵 Dàlíng,出《 灵枢
·本输》。别名鬼心。大,高大、崇高之意。陵,指大阜、隆高之义。又大陵为星名,主死丧陵墓之事,在积尸星下。考大陵、积尸两星名义,与其应征事物之理,则大陵之星与本穴应症,颇为合洽。其或古
人参 合星象,而命此穴之名也。本穴在掌根阜起处,有陵丘之象,故名之。刺此穴可使人寐。

经属

属 手厥阴心包经 ,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输穴,五行属土。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取法:微屈腕握拳,从腕横纹上,两条索状筋之间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正中神经干、 腕骨
间关节囊。有腕掌侧动、静脉网。深层为正中神经本干。皮肤由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双重分布。腕前区的皮肤及皮下筋膜均较薄弱,筋膜内有前臂正中静脉的属支,尺神经和正中神经的掌皮支经过。前臂深筋膜在腕骨的前方增厚,形成腕横韧带。该韧带与腕骨共同构成腕管,管的后壁为腕关节前面的筋膜。在腕管内,有正中神经、指浅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等,腱周围有疏松的结缔组织形成腱旁系膜(或腱旁组织),以保证肌腱的血液供应和滑动功能。通过腕横韧带前成是掌长肌腱,其深面正对腕管内的正中神经。

作用与主治

作用: 宁心安神 ,和营通络,宽胸和胃

主治:心神、脾胃及头 目疾 患:如 心痛 , 心悸 ,心烦,心肌炎, 失眠 ,精神病, 癫狂 , 胃炎 ,骨痛, 呕吐 ,呕血,胸中热痛,身热 头痛
,目黄, 目赤 痛, 喉痹 , 咽干 及腕关节周围 软组织损伤 , 胃痛 , 疮疡 ,胸 胁痛 ,桡腕 关节疼痛 , 惊悸 ,呕逆, 吐血 ,痫症,腕
关节痛 , 胸闷 ,气短,喜笑无常,悲恐善怒, 肠痈 , 霍乱 , 口臭 ,头痛身热汗不出,心烦暑病,肘臂挛急,腕关节疼痛,掌中热,目赤,舌本痛, 乳痈
,跗肿,皮肤 湿疹 , 疥癣 ,心内外膜炎,心动过速, 神经衰弱 , 癫痫 , 精神分裂症 , 肋间神经痛 ,胃出血,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足跟痛
, 咽炎 ,腋 淋巴腺炎 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或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针刺时,不可反复提插,以免损伤正中神经干。

灸法:艾炷灸或温 针灸 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 :用拇指指尖垂直掐按大陵穴,每天早晚两侧各掐按1~3分钟,可治疗心 胸痛 、胃炎、 扁桃体炎 等疾病。

配伍

1、配 内关穴 、 曲泽穴 治心胸疼痛。

2、配 神门穴 、人中穴、 百会穴 治精神病。

3、配 上脘穴 、 足三里穴 治呕吐胃痛。

4、配 偏历穴 治喉痹、咽干。

5、配 郄门穴 、 间使穴 治 咳血 。

6、配 水沟穴 、 地仓穴 治口臭。

7、配 心俞穴 、 巨阙穴 、 间使 穴、 神门 穴治心悸。

8、配 曲泽 穴、 内关 穴治心胸痛。

9、配神门穴、 列缺穴 治腕下垂。

10、配 心俞 穴、 膈俞穴 治心血瘀阻之心悸。

11、配 丰隆穴 、 太冲穴 治气郁痰结型之癫狂。

文献摘要

《 脉经 》: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此为可治……季夏刺大陵,皆补之。

《 针灸甲乙经
》:热病烦心而汗不止,肘挛腋肿,善笑不休,心中痛,目赤黄,小便如血,欲呕,胸中热,苦不乐,太息,喉痹嗌干,喘逆,身热如火,头痛如破,短气胸痛,大陵主之。心痛,善悲,厥逆,悬心如饥之状,心憺憺而惊,大陵及间使主之。两手挛不收伸及腋偏枯不仁,手瘛偏小筋急,大陵主之。咳血,大陵及
郄门 主之。

《 备急千金要方 》:主目赤,小便如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热病汗不出,臂挛腋肿,善笑不休,心悬善饥,喜悲泣惊恐。

《 针灸大成 》:短气,大陵、 尺泽 。

《针灸大成》:主热病汗不出,手心热,肘臂挛痛,腋肿,善笑不休,烦心,心悬若饥,心痛,掌热,喜悲泣,惊恐,目赤,目黄,小便如血,呕啘无度,狂言不乐,喉痹,口干,身热,头痛,短气,胸胁痛,瘑
疮疥 癣。

《玉龙歌》: 腹中疼痛 亦难当,大陵 外关 可消详。口臭之疾最可憎,劳心只为苦多情,大陵穴内人中泻,心得清凉气自平。心胸之病大陵泻,气攻胸腹一般针。

《玉龙赋》: 劳宫 、大陵,可疗心闷疮痍。大陵、人中频泻,口气全除。肚痛秘结,大陵合外关于 支沟 。